分享

惹哭10W人!这个给学生发小广告的老师,就该火

 李功随 2024-04-02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全文长 2242 字,阅读大约需要 6 分钟

图片

近日,一位给学生发广告的老师火了,短短几天涨粉近百万,大家知道背后的故事后,都感动的热泪盈眶。

他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志新老师

原来因为新学期教务系统没有排上自己的课,他便把准备了五六年的课程内容,录制成网课发布,还在学校图书馆、自习室给学生发单页广告宣传。

图片

备课五六年,独自深夜录课38天,没有额外的工资可领,也不会对提高职称有帮助

他怀着一颗纯粹的为人师的初心,只为这门有价值有意义的课程让更多学生们看到。

正如网友所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形象,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收到传单的同学被老师的真诚感动,便把这个故事发到了网上。

短短时间内,引来大批网友自发性的转发,老师的粉丝数迅速突破了百万,课程也从无人问津到同时有2万多人在线听课

各地名校学生纷纷前来报到,还有很多毕业了的或没上过大学的人留言:

“感谢老师圆了我的大学梦”

“老师递出的是传单,敞开的是大学的围栏”……

图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有人说,在这个大多数人为钱焦虑的时代,总有人在名利场写诗。无疑,陈志新老师就是其中之一,一位纯粹的师者!

这样的人值得更多人关注,这样的老师值得更多人爱戴,这样的故事值得更多人传颂。

图片

图片
“免费的、没有学分、没有作业、没有问答、没有考试,想来就来,想去就去。”

也许最初有学生是因为老师的广告语而去听课的,但听过后便都被老师的内容和质朴的语言戳中,有人每天都去打卡学习,有人还做工工整整做了笔记。

其实,除了互联网热度,老师的课程内容更值得大家用心关注。

我专门查了下社会学的百科,中国社会学最早由严复和章太炎分别从英国和日本引进,康有为 、谭嗣同、梁启超等也为社会学传入中国做出过贡献。后因高等学校院系和专业调整,这一专业被取消了,改革开放后,这一专业才又被重新关注起来。

图片

但就像陈志新老师说的,他的社会科学概论和前人们讲得不一样,简单来说,他的这门课类似通识教育,这门课的内容是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

包括了如何读书、自然科学、哲学、美学、新闻传播学、人工智能、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军事、文学艺术等多门学科内容,同时这门课兼顾博与专,每个学科都直达核心。

社会科学,其实说白了就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揭示社会规律的学问。

身为社会人,几乎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与周围环境、人互动,可以说社会科学就是那把能让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的“金钥匙”。

再来,大家千万别认为老师讲得很学术会枯燥,在第一节的序言课上老师就说了,课程内容是专业的,但方法论是常识视角,还提醒我们要保持朴素思维。

有时候接地气的表述语言引人发笑,有时候讲到激动处还站起来讲,看到大周末的还能有3000多人同时在线听课,你就知道他的课有多好看了。

相比获得的互联网热度,我想老师更希望更多人能坚持学完并有所收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看到一个有趣的评论,说既希望陈老师能名利双收,又不希望如此,因为担心老师可能会被利益裹挟,失去初心。

在我看来,这种担心完全没必要。

陈志新老师原专业是图书馆分类学,后慢慢转到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上,备课五六年,录课3个月,这个过程对老师本人来说,也是个修炼的过程。

他明明知道,这样的研究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少利益;而他不知道,一个人深夜录制的课程会有多少人去听,但他还是坚持去做,他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并且一个人做了很久。

这份纯粹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早已超越了世俗意义上对成功的标准。

图片

不止陈志新老师,还有被送外号“法外狂徒张三”的罗翔老师,他们都有一见到便让人心领神会、如沐春风的人格魅力。

这种魅力来自何处?

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坚持长期主义,深入研究;他们上课时眼中有光,心中有爱,不光带学生求真知,也是正三观、树理想;他们始终保持初心,不被嘈杂的外界干扰,专心做事。

为学、为师、为人,他们都尽心尽力在做,并且超越了很多人。

人们对自己越是尽责,他的世界就越是辽阔。

这样的人,我们没办法不喜欢,这样的老师,我们没办法不爱戴。

图片

图片

关注【班主任智库】的很多老师,都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

不同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做真学问,教真本事,用真心育人。

优秀教师的工作与学生的血液是相似的——富有活力、充满激情且思想飞扬;

教学不只是一个工作或一张工资支票,而是我内心的召唤,是我全力以赴投入的事业。

有人说,我们不该如此赞美像陈老师这样的老师,因为这不是身为师者本就该有的品质吗?

但你也能找到很多不尊师重道或规则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好老师根本没办法安心教书。

抛开教与学的身份,也许我们该把更多关注点放在教育本身上,什么是教育?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

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

“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

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那么什么是有人性的人呢?

很喜欢汤勇老师的一句话:

教育最终传递的是生命的气息,教育的最大价值是让人成人,成为一个富有人性的人,是培养出“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在乎沙滩上每一条小鱼的生命”的人。

教育的本质,说的再直白一些,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真善美,以此为前提和目的的教与学,相信也一定会是一场成功的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