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如宠研究|一门双进士 晚明忠义臣

 文乡枞阳 2024-04-02 发布于安徽

一门双进士 晚明忠义臣

——枞阳何如宠研究会成立暨首届研讨会上的讲话

孔正毅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何如宠(1571-1642年),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人(今枞阳县枞阳镇何家青山人)。万历进士,内阁重臣,忠诚奉朝,狭义为友,仁孝为亲,堪称古代士人典范。

01

一门双进士


何如宠,祖籍徽州婺源,其父何思鳌,历官栖霞县知县。如宠兄弟三人,昆兄何如达、仲兄何如申。何如达自幼厌弃诸生业,无意仕途经济,终生不仕;而其两位兄弟则皆高中进士,步入仕途,宦海一生。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何如申、何如宠兄弟二人,同榜进士及第,如宠位列第二甲第二名,如申列第二甲第五十七名。在中国古代,一门多进士就不多见,而兄弟同年、同榜考中进士,则实属罕见。
若论官阶、职位和影响力,何如申远不及其弟何如宠。何如申入朝为官以后,先在户部任主事、郎中,六部郎中之职仅次于尚书和侍郎,排位居三。后擢处州太守,最终累官至浙江右布政使,其职位相当于今天浙江省的副省长级别。其人为官清廉,官声远播。据史料记载:病归致仕,“惟图书数卷而已”。
兄弟三人中,何如宠官阶最高,为官品类亦多,宦海沉浮数十年,主要在京师中央各部门及内阁任职。何如宠进士及第后,先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明清时期,翰林院不仅是图书编辑整理之所,更是文人荟萃、国家智囊和人才储备的摇篮。每一位进士入朝之后,先入翰林院是后世为官的重要一步。换言之,进士及第一旦经过翰林院的洗礼和历练,朝廷就有可能委以重任,今后或可以位极人臣,或可以成为封疆大吏。但庶吉士只是翰林院极为普通的职位,尚需继续向上提升。后来何如宠在翰林院晋升为编修。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何如宠“丁忧”后再赴京师,迁右庶子,即太子侍卫之类的职官。在明万历一朝,何如宠累官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教育部长。
天启元年(1621年)何如宠升礼部侍郎,因母病故未就,守孝满,赴任原官。后官礼部右侍郎,并且协理詹事府事务。詹事府为明代辅导太子的机构,十分紧要。天启五年(1625年),朝廷推举为左侍郎。随后,遭到魏忠贤阉党心腹魏广微的诬陷,说:何如宠与左光斗同里友善。因此,受到牵连,被夺职罢官。
左光斗是明末著名谏臣,枞阳横埠镇人,与何如宠同乡、同里。当时,左光斗与杨涟等因“移宫案”,与朝廷权贵斗争,被魏忠贤迫害下狱致死。左光斗为维护朝廷纲纪,大义凛然,不畏强权,在与魏忠贤等阉党展开激烈斗争中,处处彰显传统士人的铮铮气节。清代,桐城派大家方苞作《左忠毅公逸事》,以纪之。何如宠因此受牵连,也在意料之中。
“移宫案”为明末三大案之一。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明光宗朱常洛即位,改元为泰昌元年,宠妃李选侍因照顾皇长子朱由校而迁入乾清宫。不到一个月后,明光宗死于“红丸案”,于是,立明熹宗朱由校为帝。但李选侍想继续侍奉熹宗。当时,郑贵妃、李选侍和魏忠贤,来往甚密。魏忠贤想利用熹宗年幼之机,把持朝政,坚持让李选侍居住在熹宗所在的乾清宫。时任都给事中的杨涟、御史左光斗等人,为防其干预朝政,逼迫李选侍移到仁寿殿哕鸾宫。此事件史称“移宫案”。
崇祯元年(1628年),何如宠再起为吏部右侍郎。未至,又拜礼部尚书。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与周延儒、钱象坤等一道兼东阁大学士,正式步入内阁辅政。后累加为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职。
崇祯四年(1631年)春,被委命为会试副主考,周延儒为会试主考,会试结束后,即乞休。

崇祯十五年(1642年)卒于金陵,年72岁。南明弘光时期,追赠为太保,谥文端。

02

忠心不二于朝廷

何如宠对大明王朝可谓忠贞不二,一生忠君报国,一片冰心在玉壶。凭借自己的睿智与果敢,挽危局于既倒,彰显中国传统文人坚贞不屈的精神品格和义无反顾的家国情怀。
明崇祯二年(1629年),清兵大军压境,威逼京师,京城内外,人心惶惶,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出谋划策,各怀心思。有心怀不轨的“桀黠者”建议:
“请以私财聚众助官军,朝议壮之。如宠力言其叵测,不善用,必启内衅。帝召问,对如初。帝出片纸示之,则得之侦事,与如宠言合,由是受知。”[1]
他们想以私人出资的方式来聚众帮助官军,抵抗清军的入侵。朝廷上下,不少重臣皆认为此法可以壮大明军的声势,以解燃眉之急。但是,唯独何如宠认为此法不妥,他经过调查后发现这些出资者心怀叵测,别有用心,甚至想浑水摸鱼,准备利用朝廷混乱和外敌入侵之机,来谋取不可告人之目的。如果处置不当,必致朝廷内乱。
崇祯皇帝,对此也犹豫不决,于是,亲自召见何问话,何如宠临危不惧,坚持己见,和盘托出自己的观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说服了崇祯皇帝。崇祯帝为了验证何如宠所言是否属实,还秘密派遣军事侦探,到京师内外,秘密走访,所得到的信息与何如宠所说完全一致。自此以后,崇祯皇帝更是完全信服何如宠,并且大大嘉奖和重用何如宠。

关键时刻见人心。此事充分体现何如宠对朝廷的一片赤胆忠心。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建言献策,做到了一个臣子的忠敬。

03

义薄云天于友朋

何如宠一生正直耿介,对朋友侠肝义胆,义薄云天,心中自有主见,从不随波逐流。据《明史》记载:
“大学士刘鸿训以增敕事,帝怒不测,如宠力为剖析,得免死戍边。”[2]
大学士刘鸿训因守关将士缺乏兵饷,上疏请求皇帝拨发30万两军饷,因此得罪了崇祯皇帝,盛怒之下,崇祯帝欲杀之。何如宠挺身而出,不畏风险,左右斡旋,据理力争,终使得刘氏得以从宽处罚,改死罪为流放。该事件充分体现何如宠人性之正直和刚毅,不因皇帝的威权赫赫,就犹豫不决,见风使舵。而是出于道义和事理,愿意为诤臣和友朋,伸张正义。
晚明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大案、冤案之一是“袁崇焕案”。
袁崇焕,明末著名军事家,万历进士。他自请驻守辽东,后升任辽东主帅、蓟辽总督。曾大败清皇太极,获宁锦大捷。后因受魏忠贤阉党排挤,挂印去职。崇祯元年(1628年),因辽东情势所迫,朝廷再次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但因崇祯帝中后金反间之计,将袁逮捕下狱,次年惨遭杀害。
袁崇焕作为晚明著名军事家,长期镇守辽东,是当时清军最为忌惮的明朝将领。但是,在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下,清人利用各种计谋,导致明朝君臣之间、文臣武将之间、朝廷边疆之间,相互猜忌,互不信任、互不相容,最终引爆崇祯帝下诏凌迟处死袁崇焕。据野史记载,凌迟处死袁崇焕整整割了3000多刀,这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是骇人听闻、闻所未闻的。
就是这样一桩惊天大案,当时,人人明哲保身,个个唯恐避之不及,但是,何如宠不避嫌疑,从明清发展态势和大明王朝江山社稷出发,坚持为袁崇焕申辩:
“帝欲族袁崇焕,以如宠申救,免死者三百馀口。”[3]
这种舍生取义的行为没有非凡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是万难想象的。何如宠虽然最终没能保住袁大帅的性命,但却还是为其家人做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袁氏一族,免死者三百余人。
何如宠义薄云天的壮勇行为,不仅体现对于朝廷重臣的家族保护,更高意义上是对家国社稷的深沉忧虑和责任护佑。
对于国家栋梁的忠勇之士,何如宠不畏权贵,竭力保全。而对于朝廷严威赫赫的神奸巨蠹、阴险狡诈之徒,他则宁愿辞官归隐也绝不会望风梯荣、趋红踩黑,与之为伍。据《明史》记载:
“六年(1633年),延儒罢政,体仁当为首辅。而延儒、体仁排已,谋起如宠以抑之。” [4]
崇祯六年(1633年),内阁首辅周延儒被温体仁弹劾罢相,按照正常情况当由温体仁继任首辅,但周延儒和温体仁素来不合,均属排斥异己的阴险之流,两人都曾竭力拉拢何如宠,试图利用如宠以增强己方势力,意在打压对手。然而,何如宠不为所动,洁身自好,不愿卷入党派之争。
明崇祯一朝,何如宠与周延儒、温体仁、钱象坤等同为内阁大臣,然,周延儒、温体仁之辈,相互倾轧,内外勾结,上下联手,搅得朝野乌烟瘴气,最后,温体仁终于弹倒周延儒。周延儒罢相后,崇祯帝原计划让何如宠接替周延儒升任内阁首辅,但他考虑到温体仁为人狡诈阴险,实难相容,所以,他连上六道奏疏,坚辞不受:
“如宠畏体仁,六疏辞,体仁遂为首辅。”[5]
最后,崇祯帝不得已才让温体仁升任为内阁首辅一职。

在《明史·列传》中,我们发现:“奸臣传”一栏,周延儒、温体仁、阮大铖等明末重臣,均赫然在列。可见,即使到了清代,张廷玉等人在修编《明史》时,对周延儒、温体仁这样首鼠两端、阴险狡诈之人也是评价极低、耻与为伍的,并将其列入“奸臣传”一类。

04

仁孝之至于父母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以孝道治天下。“孝”文化体现在各级官员的日常言行之中。无论哪一级官员,不守孝道,孝道有亏,则德不配位,则无法获得黎民百姓的信任和爱戴。何如宠兄弟在实践仁孝方面,堪称楷模。
何如宠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高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不久闻父病,归家省亲,父殁守孝三年。回京后,授编修,又闻母病,告假奉养老母。他还和仲兄何如申约定:兄弟二人不同时外出,如遇外差,必留一人在家赡养老母。譬如,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如申督征军饷要去辽东,等回家后,如宠才再赴京师任职。
中国古代有“丁忧”之传统。所谓“丁忧”即指父或母去世,尤其是父亲去世,在职官员要无条件的回家守孝,一般时间为三年。在今天看来这项规定不免迂腐,甚至觉得不可思议,但在古代中国确是一条铁的制度和丧葬礼仪。正是这一制度才彰显出儒家文化“八德”——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具体内涵。
“丁忧”文化看似机械,甚至迂腐,但其体现出对亲者敬重的文化传统和孝道理念,至今也没有过时,而且还应该发扬光大。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生尽孝,死尽哀”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一个华夏百姓的心灵之中,就有望建构起人人孝悌躬亲的社会氛围。长期以往,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美好和谐的人类理想自然就能形成。据《明史》记载:
“如宠性孝友。母年九十,色养不衰。操行恬雅,与物无竞,难进易退,世尤高之。”
何如宠父母皆高寿。其父何思鳌,寿74;母方氏年90,还神色不衰。这与其恪守孝道、孝敬赡养肯定密不可分。何如宠性情恬淡,为人宽宏,与世无争,不汲汲于功名利禄,深谙人生的进退之道,深得世人赞誉,终入乡贤祠。
作为仲兄的何如申孝道不减其弟。据《康熙桐城县志·士绩·明》记载:
“(如申)尝读书邑中,时母大夫人居青山,月致粲,偶乏,甚脱一簪寄之。如申捧而泣。后举于乡,不为妇子辨一襦曰:'吾忍忘吾母脱簪时乎?’其纯孝如此。……桐人称廉吏必推如申为最云。”
何如申早年在外读书,母亲每月要为他送些生活费,但是,当时家里并不富裕,偶尔会出现供应不济的情况,有一次母亲实在没办法了,就寄去自己头上的发簪,何如申接到发簪后,百感交集,泪如雨下。后来他考中了举人,家境生活好转了些,但也不会为妻、子多增加一个襦子,别人问其故,他说:我怎能忘记母亲以发簪为我提供生活费的情形啊!
上述故事,一方面体现何如申节俭克己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更能看出其不忘母恩的纯孝之心。
兄弟三人中的长兄何如达,虽终生无功名,但仁孝之心也不让其弟。据《康熙桐城县志·义厚·明》载:
“如达居家,恬淡自处,厌簿诸生业,独博母欢。”
何如达一生,淡漠功名,厌弃诸生业,无意仕进,独以侍奉父母、博取父母欢愉为乐。足见其拳拳孝子之心。
纵观何氏一门,可谓忠心报国、竭诚待友、仁孝传家之楷模。

注:

[1] 《明史》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第433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2] 《明史》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第433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3] 《明史》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第433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4] 《明史》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第433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5] 《明史》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第433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来源:文乡枞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