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太阳病》篇;《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
心下逆满:指胃脘部因气上逆而感觉胀满,同时还有水气上冲的感觉。所谓水气上冲,临床上可见冲至咽喉部而有憋气、窒息感觉者。 身为振振摇:就是肢体战振摇动,甚则站立不稳而欲仆。 茯苓12g,桂枝 9g 白术、炙甘草各6g。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脾胃阳虚,饮停中焦证。 水煎服。 胸胁心下支满,头晕目眩,气上冲胸,心悸乏力,自汗气短,腹胀便溏,咳喘呕吐清水痰涎,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滑,脉沉紧。 茯苓、白术健脾利水除痰湿,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温阳化饮,桂枝又兼平冲降逆。 ①治疗水气病,是《伤寒论》和《金质要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水气病治疗方剂中,苓桂术甘汤是此类方代表方。此类有苓桂薏甘汤、苓桂甘枣汤等等,习惯称为苓桂剂群。 ②从传统功效归纳,为温阳散寒,健脾渗湿、利水、止痛、镇静、清醒头目等。从现代研究角度看,桂枝有健胃、解热镇痛、促进血液循环作用;茯苓、白术有利尿、镇静作用;甘草有解毒、解痉等多种作用。 ③本方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可用治风心病、心衰、心房纤颤、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脑震荡后眩晕、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气管炎、便秘、低热、遗尿、心包积液、干渴症、妊娠水肿、脑积水、瘙痒等病症。 ④在应用本方时,据一般经验:水湿之邪较盛加用二陈汤,眩晕明显加泽泻,面赤心烦加白薇,高血压加牛膝、红花、茜草,出现脉结代则去白术、加五味子,有咳喘面浮、小便不利则加杏仁,惊悸、夜寐不安甚则加龙骨、牡蛎。 ![]() ①肝硬化腹水: 刘某,男,54岁,肝硬化腹水3个月。 刻诊:腹大如鼓,形棱、双下肢轻度浮肿,畏寒肢冷。心悸头晕,听力下降,纳呆便溏。 查:舌胖大有齿痕,苔厚腻,脉沉结。证属脾肾阳虚水停,治以温阳化气行水法。 处方:
3 剂症减,治法同前,佐以宣肺化饮 :
此方为主调治 19 剂而愈[杨永沧、温阳利水法治疗職胀病、四川中医 1985;(3):450]。 ②腹中搔痒: 处方:
1 剂痒止,3剂症消,半年未复发[赫育文、腹中瘙痒1例治验。河南中医1990;(5):27]。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虽此罕见,但为阳虚水饮内停,故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干姜附子汤复先后天之阳,妙在苦参用法,既燥温止痒,又制温阳药过甚,故奇症得除。 张某,男,54 岁,患冠心病5 年,心率一直在60次/分以下。 刻诊:头晕乏力,面色不华,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四肢不温,自汗。 查:舌苔薄白,脉沉迟弱。心率52次/分。心电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心肌缺血。证属心脾阳虚,治以温阳益气通脉。 处方:
调治10余剂,心率 68 次/分[贤述温﹒桂枝治窦性心动过缓﹒中医杂志 1995:36(1):7]。 本案病机要点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所以心动过缓。又阳虚,温化失职,故水饮内生,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如经检查提示心肌缺血,故组方体现温阳益气补血通络化饮大法。方中桂枝与川芎作用尤为重要。 陈修园在《金匮方歌括》中说:
川芎能补血行血,行血中之气而通脉。全方针对病因病机而治,故能在较短时间获得全功。 来源 | 《经方新识新用》 小编提示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
来自: 止语ny97bztzay > 《经方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