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气——原来三阴三阳也是观测太阳得到的

 天行健-9 2024-04-03 发布于江苏

Image

上一篇《六气(二)》主要结合《黄帝内经》描绘天地之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这是我们人在地球上对六气的感知,那么六气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六气?这需要在更大的宇宙背景下追溯。
六气按阴阳之气的多少分为三阴三阳,即:厥阴风木、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少阴君火、太阳寒水。想知道为什么会有风、寒、暑、湿、燥、火,需要先弄清楚什么是三阴三阳。
古人用立杆测影的方法定义了三阴三阳。三阴三阳的概念源于二分二至(春秋分、冬夏至)太阳的升落方位。
《素问·六微旨大论》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古人通过立杆侧影得到太极图与24节气(《如何理解太极图》),图中红色线框的是12中气。什么是中气?另篇再解释。

Image

天道六六之节——

在古天文学盖天说中,有一个七衡六间图(如下图)。

Image

汉代以前的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是穹球状的,北极在天顶中央。他们发现太阳虽然每天都是东升西落,但随着节气的推移,会有二分二至的规律,即冬至日日影最长,太阳距离最远,约23.8万里(外衡);夏至日日影最短,太阳距离最近,约11.9万里(内衡);而在春分秋分,日影等长,太阳的距离相当,约17.85万里(中衡)。(数据来源《周髀算经》)
把其他几个中气也画上,便得到7个日道,即七衡六间图。七衡从冬至起,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由外及里;然后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由里及外。各行 6 个日道,这就是内经所言“天道六六之节”,也是易经复卦中所言“七日来复”。所以“天道六六之节”是指太阳在七衡之间的往复运行。
移光定位——
在二分二至的观测中,古人除了发现太阳日影长短的变化规律,还发现太阳升落的方位也是有规律的,这便是移光定位。即太阳在春秋分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冬至在正东偏南的方位升起,正西偏南的方位落下;夏至在正东偏北的方位升起,正西偏北的方位落下。

Image

我们怎么知道古人知道?
有实物为证。
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古城遗址,距今约4700年,下图是陶寺古观象台。这座观象台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现半圆形结构,当太阳的第一缕阳光从第7个观测缝中射出便是春分日。

Image

在陶寺观象台之后,古人还制作了观测太阳一年里升落方位变化的仪器——晷仪(如图),以便实测十二个中气时太阳的升落方位

Image

所以说,古人用二分二至太阳的升落方位定义了三阴三阳:少阳从右手边开始,冬至日升;阳明,春分日升;太阳,夏至日升;厥阴,夏至日落;少阴,秋分日落;太阴,冬至日落,如此往复周旋,也就是天道六六之节。

这便有了歧伯说的“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这是为了读懂前面《素问.六微旨大论》那一段所做的功课Image。总算理清二分二至与三阴三阳的关系,其他内容等下篇再写了,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去陶寺古观象台看看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