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团花头知多少

 好办法 2024-04-03 发布于山东

清明在即,青团又大行其道。

新时代的青团真好运,平时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有,这大半个月依然还起大蓬头。

春光好,我也出去到处走走。

上礼拜坐地铁去了昆山的正仪,走到桥头,就看到一埭小店,门口都摆摊头卖青团。

老板娘嘴巴里不停在喊,一块一只,一盒十只。

只头自然小些,但灶头就在里向,案板就在眼前,绝对是现做现卖,朴素永远值得信赖。

过桥走到老街,正值中饭时分,几家小吃店居然统统客满。

店门口也都摆摊卖青团,此地要一块五角一只了。

转五号线进苏州城,从南门经竹辉桥到葑门横街,时光倒转至少四五十年,此地太像老底子小菜场的样子了。

这里也有好几个卖青团的摊头,一问,两块一只。

苏州的青团,初心不改,馅子就是豆沙,甜味。

不欢喜请移步他处,此地吃青团就是这个味道。我欢喜这态度。

上海人就不一样了,欢喜翻花头,跟风头。

前两日看了我老朋友蓝鸟做的短视频,伊讲上海市面上至少有38种青团,介绍起来像贯口,报菜名了。

我看了,第一感觉就是不止这许多。

当然有些交叉搅花的品种也许伊不屑提及,我想也是有的。另外,亦可能没把上海高校食堂的青团花头算进去。

我也是吃饱饭没事体做,顺手一搜,再一数,已有七十几种。

顺便讲一句,上海大马路上,豆沙青团也要五块一只。

好白相,列出来大家看看。

反正我的有些读者最欢喜补充了,唉,小镇做题家,一日做题,终身做题,不补充两句比死还难过。

首先,我狠狠同意吾友蓝鸟的青团排列法。

不是瞎捧。我在这里讲一句,上海滩做美食电视,没有比他更早的了。

那一年,我跟他去拍演员吕凉做菜,还记得做的是苹果拔丝。

现在还有多少人晓得吕凉,以及宋忆宁?足见其资格之老。

蓝鸟认为,上海滩青团排前四的是:豆沙、黑洋酥(芝麻)、马兰头、咸蛋黄肉松。

放眼望去,这四样确实最大宗了。

豆沙当然还可以细分出一般豆沙、重油豆沙、玫瑰豆沙、桂花豆沙,甚至绿豆沙等。

黑洋酥里也有加核桃之类。

唯马兰头我记得是王家沙首创,也是沪上第一个咸口(咸味)青团,后来就多得野豁豁了。

咸蛋黄肉松我就记不大清爽了,到底算是王家沙先有还是杏花楼先有。只记得,没几天,就“天下文章一大抄”了。

甜味馅子的,除了豆沙,后来还开发出好几大类好几十种。

姑且将它分成坚果类,瓜果类,以及饮品类。

坚果类入馅的有:枣粒核桃、黄油腰果、板栗等,蜜豆也只好放在这里了。

还有花生。分椒盐花生、红糖花生、花生燕麦、花生椰丝等。

瓜果类入馅的则有:芋泥、草莓、山楂、芒果、枣泥、莲蓉、青梅、红提、紫薯、南瓜、番茄等,榴莲也总是很出彩。

还有青稞呢。水果色拉归在哪里?就这里吧。

饮品类入馅的更加五彩缤纷:豆乳、鲜奶、巧克力、生耶拿铁、香醇摩卡、浓郁芝士、爵士朗姆、乳酪、果酱,以及茉莉、龙井、奶茶、抹茶等。

至于什么奶黄、流心、爆浆之流,一时看不清原料是啥,也先放在此地。

讲完了甜味的,再来讲咸味的。

自从马兰头开了一个头,咸蛋黄跟上后,好像就刹不牢车了,巴不得把满桌酒席统统塞到青团里去。

含肉的馅子有:荠菜鲜肉、马兰头鲜肉、榨菜鲜肉、马蹄鲜肉、萝卜丝鲜肉、黑松露虾笋鲜肉、雪菜笋肉、秘制酱肉、卤肉、腌笃鲜等。

以上都是“猪爹爹”。还有牛肉,如咖喱牛肉、芝士黑椒牛肉、黑松露牛肉。还有一种榴莲鸡丁,据说是上师大食堂想出来的。

其他菜肴入馅的也五花八门:荤的有鲍鱼、蟹粉、明虾、麻辣小龙虾、荠菜虾肉、龙井虾仁等,一只笋肉炒蛋看得我眼花碌花。

素的有春三鲜、辣味三丁、雪菜笋丁、臭豆腐、螺蛳粉等,海苔算荤的素的?居然还有辣条,算侬狠。

到最后,唔啥好想出来了,终于拿脑筋动到颜色上来了。

青团青团,顾名思义,是绿的。终究还是有了黄的、米白的、紫的、红的等。

节日市场,琳琅满目,没啥不好。

满足各种好奇心,也没啥不对。

算不算好脑筋?我觉得大概不大好算,顶多小聪明罢了。

无非拿别人家月饼里的,馒头里的,乃至各地菜式里的统统搬过来,塞进去而已。

尤其不欢喜称之为啥个“创新”。

创、创造、创造发明,那是从无到有。英文叫make songthing from nothing。不是移花接木,旧瓶装新酒。

青团市场折射的是时代风貌和族群风貌。

想想我们在其他领域,其实也这样。

总要别人给我们一个基础的东西,不管是古人还是洋人。

比如青团,比如月饼,比如芯片,比如安卓,比如汽车。

然后,在应用场景方面,我们灵感爆发,大放异彩,并因此颇为得意。

但自己不掌握基础的东西,总还是先要等。

逆向开发,总在别人顺向开发之后。

而弯道超车,也是要等别人的车先开到前面去啊。

而且,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辆在我们前面等着被我们超的是什么车,AI?哇哦!Sora,哇哦!

永远焦虑,永远忿忿不平,永远热泪盈眶。

哦哟,跑题了。打住。

我最近还写过:

老底子春游带点啥?

开往春天的车厢

又见山岚

石浦小吃“麦饼筒”:包啊包,都包进去

六百里夜奔,只为诗意不为春

六百里夜奔,就为了要“啊呜一口”咬下去

六百里夜奔,只为这一饭一汤也值得

快跑!

“腌笃鲜”——春荒里的穷开心

“侬饭吃过了否啊?”——曾经的标配寒暄

“撑家当”与“掼家生”

海蜇头与海蜇皮

红烧肉,其实是不上台面的家常菜

50年后,重回宝庆路3号

点菜的几大误区,你不可不知

上海言话里的“三字经”(原创全本在此)

我们从小被“做”过的“规矩”——吃相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