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读人的1个办法!

 新用户3997fVpW 2024-04-03 发布于浙江

读书容易,“读人”难,尤其是从事市场、对外发展、管理等工作的干部更要“读人”。读人是非常难的。

读人才能知人,知人然后才能知己,知彼知己,然后才能百战百胜。

有毒,

1)满杯心态

2)杠精

3)习惯性否定人

这些东西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不仅有毒、而且是剧毒。

第一、一个人,说的、做的大部分是自己认为对的事,只有少部分才是明知错了、也要做——这往往也是出于某种需要。

第二、人都讨厌被认为自己是错的。

比如,

刘邦派刘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来报告说:“两国交兵,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我以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因为认为刘邦的决策是错误的,于是刘邦用镣铐把刘敬拘禁起来押在广武县。

尤其是对于一个集体来说,如果认为人是错的,就会乱部属的心、影响他的威望、瓦解这个队伍的战斗力。

由此,就得到一个读人的办法——假设对方是对的,然后用逻辑推理,这种“对”会得出的推论——推论出了对的前提和导致的结果,也就实现了读人。

并且,认为对方是对的,这为我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带来优势——不被人所讨厌。而若进一步对对方的正确加以证明,那就会被人所喜欢——即使你颜值不够高、能力不出众,只要你嘴甜、只要你善解人意。

反之,如果一开始就判断对方是错的,那么就读不懂他了。而在与他交往的过程中,自己也不会有什么收获。甚至严重的,会使对方成为自己的敌人。

假设对方说的是对的,然后反推出成立的条件,用这些条件和对方确认和辩证,如果对方不认同这些条件,或者实现不了这个结果,那么,也就使对方确实的意识到自己是错误的。

比如,

毛主席:遵义会议时,凯丰说我打仗的方法不高明,是照着两本书去打的,一本是《三国演义》,一本是《孙子兵法》。其实,打仗的事,怎么照书本去打?那时,这两本书,我只看过一本——《三国演义》。另一本《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看过。那个同志硬说我看过。我问他《孙子兵法》有几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他答不上来。其实他也没看过。从那以后,倒是逼着我翻了翻《孙子兵法》。

这个时候,不仅证明了对方的不正确,而且又使自己在与对方辩论的时候,吸收到了有用的信息——逼着我翻了翻《孙子兵法》,除了胜利,还有收获。

这个时候,此时的自己已然是空杯心态了。如果直接认为对方是错的,那么就很容易会否定对方说的全部,这时候,很多对的东西,自己就吸收不了,也造成了自己的满杯——什么也装不进来。

首先假设对方是对的,就使自己远离了杠精的标签,也自然不会形成习惯性的否定人的习惯。

当首先假设对方是对的时候,就可以重新解释对方,从而使自己更容易的继承对方的影响力和资源,使对方的积极作用为己所有、为己所用。

而假设对方是对的,然后提出对的成立条件,而对方为了证明,会倾向于满足这个条件,从而使自己获得好处。

相信是达成一切协议的基础。认为对方是错的,就是不相信,那么也就减少了和对方达成协议、达成合作的机会。就使自己减少了力量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