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茂林之家 2024-04-04 发布于湖南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1.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

时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柳绿桃红,草木皆生机勃勃,一片清明景象。

清明节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从节气来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黄道上的不同视位而定的。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平分为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为某节气。由于比较客观地科学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人用它来安排农活。《岁时百问》一书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一首民歌写道:

清明节,上田头,皇帝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去送饭,文式百官在后头。

可见当时从上到下,是何等重视节气和农业生产。江南还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毕北地区有“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的农谚。对于农业,清明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节日与节气不同,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却包舍着某种风俗和纪念意义。那么,清明又是如何演变为节日的呢?据《荆楚岁时记》中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以此推算,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由于很相近,人们便把清明和寒食并称了。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古时,到了小雨纷纷的清明节,人们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的习惯和插柳植树的习俗。民间有“清明不载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有的地方,在清明前还把井沟打扫干净在井边插上柳条,据说“井井有条”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清明,不仅是农事的一个节令,也是一个富于诗意的节日。

2. 禁火寒食

清明节习俗之一是禁火寒食。

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贤臣介子推的。早在2600多年前,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避后母的陷害,就离开了晋国,流亡在外。

重耳在流亡期间,受尽了艰难困苦,有一次,他们在军兵的追赶下,逃进一架大山里,几天几夜没有吃东西,重耳饿得头昏眼花,再也挪不动步了,便坐在一条破席上仰天长叹。“重耳一死事小,恐怕将来晋国百姓不得安乐了。”随从介子推听了非常感动,想到重耳此刻还念念不忘百姓,应好好保护他。

于是,介子推情悄跑到背静处,把自己腿上的肉下一块,用火烤熟,双手捧着一碗肉汤递给重耳。重耳接过,忙狼荐虎咽地吃了个精光。之后才想起来向介子推:“哪来的肉?还有吗?”介子推把裤子卷起说:“肉从腿上来,公子如不够吃,臣愿再割另一个腿肚肉奉君。”重耳望着还在流血的大腿,激动地流下眼泪对介子推说:“你这样厚待我,有朝一日,我将重重回报你。”介子推听了苦笑着说:“我并不求报答,只要我们度过难关,将来你当了皇帝,多思治国之方,多谋百姓之福,我就心满意足了。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后来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当了皇帝,把当年随他一块儿流亡的人都进行了重重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重耳面前为介子推叫屈,重耳才猛然想起,心中十分愧疚,便马上差人请介子推来受赏封官。可是差官去了几次,介子推却不来领封,重耳只好亲自去请,结果只见介子推的家门已上锁,邻人说,介子推前一天背着老母躲进绵山了。重耳听了只好领着兵丁来到绵山,到处寻找呼喊,可是连个影子也没有,山高林密,上哪儿去找他当年的恩人呢?

有人献计,要他放火烧山,山上四处起火,介子推自然会出来。重耳听了觉得有理,就下令火烧绵山。

不一会儿,烟雾遮天,满山火起,烈焰飞腾,映红了半边天,可是终不见介子推出来。 等大火熄灭后,只见他和老母靠着一棵大柳树一同被火烧死了。重耳见状大哭一场,十分后悔,然后移尸安葬,发现树洞里有血衣襟一片,上有几行血书: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愿政清明复清明。

重耳读罢,又痛哭了一阵,后将介子推尸体葬于大柳树下,把绵山改为“介山”,还规定每年到了这一天,都要严禁烟火、吃寒食,以示纪念,后来就称寒食节,也叫禁火节。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当时,在清明节前后,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人们还带上食品到介子推墓上野祭、扫墓,以表怀念。到了三国时代,曹操曾下过“绝火寒食”的命令,唐代白居易写过《寒食野望吟》的诗,宋朝时,规定从“寒食”至“清明”祭扫坟墓三日。

现在,人们在清明节禁火寒食的习俗已没有了,头上戴柳、门上插柳的现象也少见了。然而,介子推绵山自焚的故事却广为流传,当清明节到来之际,人们总是记起这位“士甘焚死不公候”的忠臣一介子推。

3.扫墓与踏青

“扫墓,在古代清明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可见清明出郊上坟早有其记载。

墓前祭祀祖先,称为扫墓。秦朝以前已有祭墓之事,到了唐代开始盛行。《清通礼》上说:“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上面的古文,就是说春分以后,冰消雪化草木复苏,人们在清明节上坟,要清除杂草,添土整坟,同时摆上供品, 焚烧纸钱以寄托尊祖敬宗的孝思。

如今,每逢清明节,人们除了到祖先、亲人坟上扫墓外,还纷纷到烈士陵园扫墓,寄托哀思,尽我们“思时之敬”,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莫忘千百年沿袭下来的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踏青,又叫游春,古时叫探春、寻春。

在清明节,北方人重扫墓,南方人重踏青。明代的史料上说:“北人重墓祭,每遇寒食,郊外哭声相望,至不忍闻,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主客无不颓然醉倒。”

后来北方人在清明节,除了扫墓外,也很喜欢踏青。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宋代,踏青之风盛行。 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京都外河为中心的清明节的热闹情景。在这长幅画卷中,画面人物就达550多人,牧省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当时的《苏堤清明即事》中写道: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时节,正是春回大地,万象葱茏、柳絮飞花、百鸟争鸣的美景良辰,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憋闷了一冬的人们,出来踏青,心情会感到格外舒畅。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4.雨景诗词多

古往今来,清明季节,空气清新、阳光明丽,但有时又小雨纷纷。这就引得历代文人的诗兴大发,关于清明前后雨景的诗词很多: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诗写的是春风中的绝美景致。另一首:

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

湘桃绣野,芳景如屏。

这首诗写的是雨过初晴的杏林山色。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春雨,有声有色,形象入神。杜牧也写下了留传古今的名篇佳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咏清明的诗,语言隽永,情景交融,生动地绘了古代清明节的风景,令人读后如临其境,人在画中。

清明节时有小雨,是冷暖空气冲突激烈时,太平常上暖湿空气势力日益增强,不时与南下的冷空气交锋,因此, 便形成时阴时晴、忽冷忽暖的“雨纷纷”天气。这一自然情况,给清明节增添了许多诗话、趣闻和风景。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5清明饮食风俗

清明节不同的地方会吃不同的食物

有的地方吃青团,有的地方吃鸡蛋,有的地方吃馓子,有的地方吃芥菜饭,有的地方吃田螺。

小曦只知道这几个,清明节还有哪些饮食风俗呢?欢迎在评论区补充。

我们下个传统节日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