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七律中的三仄尾

 老街味道 2024-04-05 发布于山东

前言

平平【仄】仄仄,是五律句式平平【平】仄仄的变格,仄仄平平【仄】仄仄,是七律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变格。

这两种句式,五律第3字、七律第5字,本该是平声字改为了仄声字,造成后三个字都是仄声。

我们称之为三仄尾。

三仄尾,在唐五律中很常见。杜甫把七律发扬光大时,也把三仄尾应用到了七律中。据统计,杜甫至少在这七首七言律诗中,使用了三仄尾。

一、《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 宓子弹琴邑宰日

这首诗作于永泰二年(766年)或大历二年(767年)的七月一日,当时杜甫在夔州。终明府,是奉节的代理县令。

这是《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的第二首:

【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繻英妙时。

承家节操尚不泯,为政风流今在兹。

可怜宾客尽倾盖,何处老翁来赋诗。

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

三仄尾用在第1联:【宓fú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繻xū英妙时。

首联提到了两个人:宓子和终军。前者切其职位,后者切其姓名。

其中终军和终明府同姓,古人用典,多用同姓的前辈贤达。

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据说“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宓子担任单父县的地方官,很轻松就治理的很好。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在临去世的3年前作了这首诗,虽然他自己说“晚节渐于诗律细”,但是这首诗不仅不在意三仄尾,而且颔联和颈联还有失黏的现象(政、怜平仄不一致)。

二、《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 念我能书数字至

逍遥公后世多贤,送尔维舟惜此筵。
【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
时危兵甲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
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

三仄尾用在第2联:【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

想念我的话,可以写封短信给我。我的诗呢?倒不必帮我去传播。

杜甫在另一首诗,《泛江送魏十八...》也有类似的表达大:见酒须相忆,将诗莫浪传。

此诗比上一首晚了一年,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暮秋,杜甫漂泊湖北公安县。

逍遥公,北周韦夐(xuàn)(502-578)号逍遥公、唐中宗时韦嗣立(654-719)曾被封为逍遥公。两位都是前世韦姓名人。

三、《寄杜位》逐客虽皆万里去

近闻宽法离新州,想见怀归尚百忧。

【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

三仄尾也用在第2联:【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这首诗不仅有三仄尾,还有三平调(三平尾):离新州。

四、《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怅望千秋一洒泪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这是一首失黏的七律,第二联与第一联失黏,流、望平仄不同。

同样,这一首的三仄尾也用在第2联:【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一洒泪,不同时,是灵活的宽对。律诗的对仗不能太过于拘束。

《咏怀古迹五首》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的夔州,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这是第二首咏宋玉。

五、《南邻》 秋水才深四五尺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这首诗的三仄尾,用在了第三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的秋天,当时杜甫居住于成都草堂。这是杜甫生活比较惬意的时期,诗中可以感受到清净悠闲的心情。

六、《送韩十四江东省觐》 此别应须各努力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深秋,当时杜甫依然客居成都草堂。

这一首的三仄尾,应用到了第四联:【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七律的第七句,类似于绝句的第三句。用得好,则增加不少意趣。

前面三联说了种种困难,第七句写出了一种期盼:须各努力,努力是为了什么呢?即:寻弟妹、访庭闱。读罢第七句,似乎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然后末句一转,却给了一个悲剧的结尾。

七、《见王监兵马使…请余赋诗二首》 万里寒空只一日

黑鹰不省人间有,度海疑从北极来。

正翮抟风超紫塞,立冬几夜宿阳台。

虞罗自各虚施巧,春雁同归必见猜。
【万里寒空只一日】,金眸玉爪不凡材。

这首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或二年(777)冬,杜甫客居夔州。

当时杜甫作了两首诗,第一首写白鹰,这是第二首,写的黑鹰。

【万里寒空只一日】,金眸玉爪不凡材。飞越万里的寒空,只需要一天的时间,可见这是一只金眸玉爪不平凡的雄鹰。

结束语

三仄尾,很多人认为是声病(即失律),但是从唐朝的众多五律、七律作品中,甚至包括科举的试贴诗中,都可以看到三仄尾。

可见,唐朝人还是把三仄尾当中律句来使用的。

@老街味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