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枚丰富多彩的文学人生及其《所见》诗〔242〕

 历史典故漫话 2024-04-05 发布于安徽

一、典故及其处

典故:1、壶中天地、芥子须弥;2、南袁北纪。

出处与参资:古诗文网《袁枚简介、所见赏析》。

  袁枚画像

二、少年苦读,顺利登科

袁枚〔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后号仓山居士、随园主〔老〕人,浙江钱圹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袁枚出身官宦之家,但家道中落,辉煌不再,父辈无力登科入仕,已沦为门客幕僚,家境拮据,生计维艰,还得靠母亲做针线活补贴,方可维持生活。

袁枚上有两姐,下有两妹,是家中唯一男孩,祖母亲自抚育,姑母视为己出,姐妹们都关护着他,把家庭重新崛起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他天资夙成,才智过人,自小发奋,专心苦读,因此,一路开挂,顺利登科入仕。

他7岁师从史玉瓒, 12岁时,与42岁业师史玉瓒同进为秀才;18岁时,省总督程元章保送他入杭州敷文学院,享受免费教育;19岁时,省督学帅念祖破例录为廪生,取得乡试资格。

乾隆元年〔1736年〕,他21岁,出门远行,到广西看望叔父袁鸿。从杭州到桂林,山路崎岖,路途遥远,风光旖旎,名胜颇多,一路下来,他写下不少纪游、怀古诗。

  青年袁枚苦读图

到了广西桂林,叔父爱其才,引荐给巡抚金鉷。金大人爱他风采,更赞他即席写成的《铜鼓赋》,当场写就奏章,举荐他报考博学鸿词科。

这次科举制考,全国考生276人,仅取15名。他虽笔下生辉,文字老辣,令人赞赏,但这种制考,清朝仅搞两次,意在惜才怜老,百年难遇,而他年龄最小,前程无量,主考让他给老者让路了。

于是,参加常科科考,结果一路绿灯,他乡试中举、会试中贡、又殿试登科,为进士第八名,乾隆4年,他24岁时,以庶吉士官衔入庶常馆进修。他没有辜负家人厚望,终于登上了家庭重新崛起的道路。

三、勤为知县七载,34岁辞职

三年进修结业时,他在散馆考试中,满文不及格,不给任京官,而外放为沭阳知县。

乾隆7年,他赴沭阳走马上任。后又陆续改知沭水、江宁、上元县。他年轻有为,理政有方,不畏强权,政绩不俗,深受百姓爱戴,甚得两江总督尹继善赞赏。

而他父亲却心存疑虑,以为儿子年少,难负父母官重任,便偷偷地跑到沭阳,打听子民对袁知县的看法,没想到大家交口称赞,都说袁知县少年有为,治县有方。

其实,时值康乾盛世,经济繁荣,社会太平,罕有刁民悍匪,做坏事的多是土豪乡绅,俱为民事案件。每次审案后,他都以生动的文笔、精彩的语言,将其案情写成公告,令案犯签名画押后,贴在衙门公示栏,作为惩罚处分,存栏期订为三年。案犯都是有头有脸的人,这种办法比起用刑,更能减少犯案。

他在知江宁时,看上江宁府产小仓山荒园。这座330亩荒园,原是江宁造织曹雪芹之父曹頫的园林,即为《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康熙年间曹府被抄,此园落入新任造织隋赫德之手,而改称隋园,隋氏乃红楼梦人物贾雨村的原型,他家很快又被抄,从此,隋园便成了府属的一处置闲公产。

不过朝廷规定,官员不得在任地购置产业,他便申请移职,等到就任上元知县时,他花300两白银,就从江宁府买下这座荒废的隋园。

  随园局部图

四、随园的“壶中天地”内涵丰富

袁枚也算是寒门子弟,他少时刻苦读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改变家庭命运。求学时,他倒是顺风顺水,如意登科,入仕为官,可惜天不遂愿,努力干了7年芝麻官,尽管声名在外,顶头上司、总督尹继善也看好他,曾两次表荐他升知州,可是,吏部却听信小人谗言,说他言行不合道德规范,不具备升迁资格,让尹大人两次表荐未果,而他自己也厌烦人际间的送来迎往,恨透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当初春风得意之情,在不知不觉之间,已化为乌有了。

他的仕宦之梦已经破灭,于是,一为全身远祸、二为不能做大官便为奴、三为发挥特长以诗文报国,他毅然决策,激流勇退,下定归隐山林的决心。

乾隆14年,他才34岁,便在父亲去世时,辞去官职,归家守丧,并奉养老母,而率领全家正式入住隋园,还将先父安葬在园内小仓山上。

隋园废弃已久,破败零落,旧观荡然。他取“随时之义大矣哉”之意,首先改隋为随,遂称随园,接着,便对随园进行“随时”设计改造。

他设计随园时,因时置宜,因地置宜,顺应自然,又参照西湖园林,力求实现“壶中天地”、“芥子须弥”的最高境界。随园是较大的人文园林,他改造时,“造屋不嫌小,造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奇峰怪石,绿竹万竿。器用则檀梨文梓,雕漆鹄金;物玩则晋帖唐碑,商彝夏鼎”,“纳须弥山于芥子之中”,建造24处景观,兼具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清幽雅致。

在改造园林中,他还寄托了首丘之思,有意模仿西湖诸景,使“居家如居湖,居他乡如故乡。”同时,在园林中又以先父坟茔为中心,给母亲、自己、妻妾,以及童仆,也建造了生圹。

因此,在改造随园时,他升华了“壶中天地”的内涵,使它由单纯的道家纳米世界思想,兼及了儒家的修身养家意识,以及宇宙生死这个永恒命题,内涵丰富,内容深刻,是可供借鉴的园林文化范本。

五、随园的园林文化

袁枚入住随园,心里非常高兴,他从34岁到83岁去世,整整半个世纪,除了守制期满后初迫入仕年把外,几乎都住在随园。

他在清静幽雅的园林环境中,读书创作、会友授业,以及治家创业,追求自由自在、恬淡适心的情趣。

在随园,他先后写下《随园记》三记、《随园杂兴》等散文,以及大量诗歌、诗论。

在随园,他兴办私塾,招收女徒,教授诗词,研讨诗文,出版女诗,提高女性文化素质,提升女性社会地位。这在民风保守的古代,虽是惊世骇俗之举,但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宁,富贵千金却趋之若蝶,欣然前往,大才子女塾兴旺发达,让他捞名又捞金。

  随园女塾

在随园,他举办诗社,刻印图书,出售新书,购买旧书,团结了文人,繁荣了诗歌,宣传了文化,这又是一件捞名又捞金的事业。

他爱书如命,酷爱藏书,求学时借书以读,做官后则以俸易书,住进园中后,他筑“小仓山房”和“所好轩”两座藏书楼,藏书40余万卷,还写《所好轩记》,纪藏书之好、抒读书之乐、谈做人之趣。乾隆38年,朝廷诏求遗书,他将传抄罕见的藏书,盖上“随园珍藏图书”、“小仓山房藏书”之印后,都毫不吝啬地献给朝廷,以期发挥更大作用,并写《散书记》以纪其乐。

在随园,他培养名厨、搜寻美食、收集菜谱,创办酒楼,还写出厚厚一本《随园食单》,集理论、经验之大全,为饮食圣经,一时间,文人雅士饮酒赋诗、赏花观景的绝佳场所,又引来了一批批美食爱好者,带活了园中酒楼餐饮业,也让他荣获了美食鉴赏家称号。

  袁枚与妻妾们:1与6

在随园,他纳妾生子。他为家中独丁,而发妻王氏却不育,为传宗接代,她主动给夫君纳妾,陆续纳了陶、方、陆、金4姬。他都62岁了,仍仅有4个女儿而无一丁,王氏着急,便又纳了钟姬。钟姬不负众望,在他63岁时,终于诞下一丁,合家欢欣鼓舞,喜庆袁家后继有人。他看着一大群妻妾女儿,老老少少的,脸上开笑花,眼中飞泪花,既有迟来之怨,更有终来之喜,百感交集,五味杂陈,他心知底味都是“迟”之意,便一锤定音,对大家说:就这么吧,这小子就叫“阿迟”。

还得多说两句,袁迟终于长大,成为画家,乾隆60年,娶妻成家,生3子4女,子孙满堂,远胜上两代;嘉庆2年,袁枚去世时,发妻仍健在, 5妾却仅存陆金钟3姬了。

  袁枚父子图:63与1

六、著作丰硕,为文化巨人

袁枚是古代一位多彩多姿的文化巨人,他的成就是多学科的,姑不论其它,单就文学贡献,世人给的头衔就有:1、著名诗人,存诗6300余首,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嘉三大家”;2、诗词评论家、“灵性说”倡导者与实践者,与赵翼、张向陶并称“灵性派三大家”;3、骈文大家,名列“清代骈文八大家”;4、独具文风,别树一帜,与大学士纪昀齐名,世称“南袁北纪”。

他的主要著作:文集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26卷、《随园食单》等;笔记小说《子不语及续集》34卷;散文《祭妹文》、《黄生借书说》、《所好轩记》等;骈文《与蒋苕生书》等,还有手扎等。

他首先是诗人,他的诗歌,笔意清新,意象空灵,活泼有趣,通俗晓畅,琅琅上口,优美之至,如《所见》。

他又是散文家,传记散文,选材精当,形象鲜明,真情至性,感人至深,如《祭妹文》。

  袁枚著作

七、《所见》赏析

《所见》这首诗,诗人写田园所见,语言生动形象,描写栩栩如生,诗情画意,童趣十足。全诗为: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可译为: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捕树上鸣蝉,马上闭口,静立在树旁。

这首诗描写牧童的两件小事,塑造天真烂漫的牧童形象。

前两句写牧童骑牛唱歌形象。首句,先用“骑”字,描写牧童一边放牛,一边让牛驮着,享受着放牧时的舒适姿态;第二句,再用“振”字,间接写出心情的愉悦,他无拘无束,放声歌唱,嘹亮的歌声打破原野的寂静,在林中回荡,描写了牧童天真烂漫,悠然自得,陶醉于大自然的愉悦可爱形象。

后两句写牧童想捕捉鸣蝉形象。第三句是心理描写,牧童“忽然”听出树上有鸣蝉,高度警觉起来,自然过渡到第四句,画面立即由动态转为“闭口立”的静态,连用俩动词,描写牧童的天真、机警神态:立即闭口,害怕惊动鸣蝉,并直立身子,尽量凑近蝉鸣处,观察蝉位所在,以便突然出击、捕捉鸣蝉,逼真地表现了牧童的机灵纯真和可爱。

全诗以白描手法,描写牧童的身姿神态、歌喉心理,动静结合,形象逼真,笔法别致,语言清新,童趣十足,韵味无穷。陈存选2024、04、05

  《所见》诗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