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老师说诗词:所见

 昵称4X6owk9e 2022-02-26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所见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诗题“所见”就是所看到的事情。这首诗诗题和前面介绍的《舟夜书所见》很相似,更有意思的是,从诗歌的传承来看,《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查慎行可算是袁枚的老师,他的作诗方式对袁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袁枚写诗也以白描为主,推崇“不失赤子之心”的性灵说。

金庸先生为了宣传祖上,使用查慎行的联句作为《鹿鼎记》的回目,有意思的是,他直接让袁枚本人在《书剑恩仇录》里出场,书中写道,以袁枚为会首的杭州士子评“花国状元”,乾隆皇帝送上三卷书画,为自己意中花魁“送火箭”。金庸先生借书中乾隆之口笑道:“早听说袁枚爱胡闹,果然不错。”可见袁枚这个人是一个富贵闲人,特别有意思。

首句“牧童骑黄牛”,起。起句平平,纯以白描。一个放牛娃骑在黄牛背上,但隐藏着无限可能。

次句“歌声振林樾”,承。“樾”是树荫,牧童的歌声在林间回荡。如果说第一句还只是视觉感受,这句又加上了听觉效果。牧童唱起了嘹亮的歌,说明孩子内心欢喜、明净。小牧童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对这一天充满期待,甚至感染到其他人。

三句“意欲捕鸣蝉”,转。牧童听到树上有蝉鸣,于是想要去捉它。捕蝉是少年天性,也是内心积极进取的体现,只有对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欲望,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这显然是一个活泼、机灵的牧童。

现在的孩子没有捕蝉的经验,我小时候是捕过蝉的。当时城市化没有这么严重,从家到学校有一条小路,小路边上有矮矮的灌木,那上面栖息着七星瓢虫,也有高高的乔木,那上面趴着而壮的蝉。捕瓢虫用手捉就行,它的脚在你手上挣扎着,感觉介于痒与痛之间。捕蝉就需要道具了,取一根竹竿,竹竿顶端绑上塑料袋,对准蝉一蹭,蝉便从树上掉落在袋子里,这蝉便归你所有了。这些猎物或以瓶驻,或以线牵,成了童年最有意趣的玩物。

四句“忽然闭口立”,合。因为要捕蝉,所以不由得闭上了嘴巴。这不是一个有意的行为,而是一个下意识的行为。牧童的注意力完全被蝉吸引,想要捉它的时候,不知不觉停止了歌唱。“闭口”和“歌声振林樾”形成照应与对比,“立”与“骑”形成照应和对比,牧童从前面的悠闲变为紧张,在由静转动的过程中体现最纯真的童趣。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展现出一幅动态的田园生活画。

从格律上来说,这首诗是不大合律的,但袁枚就这么写了。写了之后也不觉得突兀,原因就在于艺术上的真实。当艺术上足够真,足够美,就可以突破格律的樊篱,找到最美的诗意。

我觉得这首诗妙的就是写出牧童“忽然闭口立”那种下意识地行为,体现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同理心,是一招只可意会的妙手,是“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的童心。

小贴士:

袁枚是一个真正有意思的人。他年少成名,年仅22岁就中进士,入翰林院。他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不愿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他不喜欢写书法,所以字写得很糟糕;他不喜欢填词,所以作词一定要按照谱来填;他不喜欢学满语,所以当他乾隆七年(1742年)庶吉士散馆,结果考试满文不合格,由翰林改任知县;他不喜欢做官,年仅33岁就要求退休,在34岁结束仕途。

袁枚还是一个真正的商业天才。1748年,32岁的袁枚还在江宁知县任上时,就仅花300两银子买下金陵城郊的一座废弃的园林。这个园林是1706年由江宁织造曹寅所建(即《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后来曹顒担任江宁织造时其家被抄,园林归了继任的江宁织造隋赫德,人称“隋园”。但不久隋赫德也被抄家,园子就荒废了。袁枚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将其买下,改名“随园”,然后经过精心开发,将其建成一座江南名园。他拆除了围墙,随园成为开放式园林。每日游客川流不息,他乘势办起了餐饮业。他还把随园中的部分土地树林池塘湖泊租给农民,让他们从事养殖业和种植业。租地的农民就地就近为餐馆提供食材。他写了一本书《随园食单》在随园售卖,随着这本书的流通,越来越多的游客渴望在随园就餐。据说由于游客太多,随园的亭台楼阁,餐馆茶肆每年都需要换一次被游客踩坏的门槛。虽然不做官,但袁枚搞网红餐饮,出书,再随便写点“软文”,袁枚成了妥妥的富贵闲人。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