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烟花三月为什么要下扬州?

 wfchengyzzs 2024-04-06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大家都在看



确认感染!男子扫墓后就进了医院……医生提醒!

刚刚,台湾又地震了!已致12人遇难、1106人受伤!

深夜通报:事发知名景区!触目惊心!

01
图片


每一个读过唐诗的中国人,都被李白“种了草”。

公元728年,早春。27岁的李白,听说孟浩然要途经江夏去广陵,便拼命发出邀请,一定要与孟浩然在黄鹤楼一见。

两位都属牛、年龄正好相差一轮的大诗人,在今天的武汉,登楼,饮酒,看大江东去浪滔滔。

于是,扬州,不,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旅游“推广词”横空出世:

图片

从此之后,每年早春时节,无数中国人都在向往着,可以像李白笔下的孟浩然一样,“烟花三月下扬州”。

图片



02
图片


1296年后的今天,当你再次吟诵李白的这首诗时,你可曾想过,彼时的他,心境到底如何?

此前的三年里,李白从四川老家出发,仗剑东行。才华横溢,豪气冲天。

在扬州,他见识到了什么是中国古代的“魔都”——看不尽的繁华、数不尽的风流。

李白出手阔绰,扶危济困,一年不到,花光了“三十余万金”。

出身商人家庭的他,无法正常参加科举考试。他只能四处投送自己的大作,希望得到达官贵人的赏识和引荐,但却屡屡碰壁。

在扬州的那段时间,他看似潇洒,却入仕无门,内心充满了失落。

正是在扬州,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静夜思》。

图片

后来,自视甚高的他,选择了在湖北安陆“倒插门”,做了前宰相孙女的赘婿。

那个早春,当他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扬州的时候,他的心情想必是非常复杂的——那里有世人眼中的繁华,那里更有他屡遭挫折后的失望。



03
图片


如果说,李白用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给每一个读过这首唐诗的中国人心里“种了草”,那么,比李白小102岁的杜牧,则让我们记住了扬州的“二十四桥”。

图片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一种多么浪漫、令人遐想不已的场景啊。

杜牧一生,同样才华横溢,但却被很多人诟病,说他写了太多的“香艳诗”。

其实,他本来并非如此。

他的祖父杜佑,曾官至大唐宰相,他是妥妥的名门之后。年纪轻轻的杜牧,就写出了震惊四海的《阿房宫赋》。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灭掉六国的,不是秦国,而是不能善待自己百姓、不能励精图治的六国;而灭掉秦国的,也不是六国,而是残暴、无道的秦国自己。他警告说,今天的我们如果不能吸取昨天的人的教训,只会让明天的人再次来哀叹今天的我们。

如此的家世,如此的才华,如此的见地,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图片



04
图片


可是,杜牧能做什么呢?

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大唐,早已经没有昔日的雄劲与繁华。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为害,夹杂着连绵不绝的“党争”,大唐的江山已经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了。

杜牧什么也不能做。

他在扬州肆意饮酒作乐,陷入一场又一场不真实的“爱情”。

图片



05
图片


但是,在这些“艳情”诗之外,杜牧一生还写下了很多“警世诗”,表达了他对大唐王朝可能遭遇严重危机的担忧。

在南京,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泊秦淮》。

图片

在杜牧写下这首诗四五十年后,“百病缠身”的大唐,终于吐出了最后一口气,以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亡了。

杜牧就像是一个看清了未来灾难的预言家,他用尽一生的力气示警,但他示警的声音却在空荡的天地之间,找不到一点着落。

他在《阿房宫赋》中的警告,一语成谶。



06
图片


在历史的长河里,扬州几经兴废。

晚于杜牧252年出生的南宋词人姜夔,目睹了“靖康之耻”之后遭遇战争残酷洗劫的扬州。

他在《扬州慢》中写道: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图片

07
图片


最惨烈的扬州,发生在“靖康之耻”517年后。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在绝望中亲自击鼓,呼唤了百官上朝。

但是,除了太监王承恩,他的身边已经没有了其他人。他逼死了自己的几个妃嫔,杀死了自己的女儿,步行走出皇宫,在景山上的一棵歪脖子树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不管朱由检有多少的争议,他毕竟是有些骨气的。但是,仓促上马的南明小朝廷,则处处充满了苟且和荒唐。

清军南下,南明小朝廷内斗不止,四分五裂,最后轻松投降。

此时的史可法,身陷扬州绝境。



08
图片


投降的大门,敞开着。前有吴三桂、洪承畴,后有南明小朝廷的一群狗苟蝇营之辈。

走出去,多铎早就为史可法准备好了高官厚禄。抵抗的路,迷雾重重,必定通向毁灭与死亡。

如果是你,会怎么选择?

在清军“留发不留头”的残酷政策下,史可法决定率领军民为保存华夏衣冠做最后一搏。

结局是注定的。没有扭转乾坤的奇迹。

城破,史可法一心求死,最终身首异处,尸体下落不明。清军为了威慑江南其他地区,在扬州下令屠城十日。有记载说,被杀的人多达80余万。



09
图片


这个清明节,我们一行从扬州东关街走过,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夜幕时分,天边闪现出一抹晚霞。告别人流,我们无意间走入了史可法路。在梅岭小学前,我们读到了这所小学的历史,还有后人对史可法的纪念。

图片

史可法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告诉身边的人,自己死后,要么葬在南京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孝陵之侧,要么葬在扬州城北的梅岭。

经历大屠杀后的扬州人,已经找不到史公的遗骸,他们收集起史可法的衣物,在梅岭之上,建起了一座史公的衣冠冢。

很多年后,清朝的统治日渐稳固,当人们决定修《明史》时,那些投降清军的明朝大臣武将,都被列入了《贰臣传》,而那些以身殉国的明朝忠臣烈士,则进入了《忠烈传》。

图片

今天的我们,难免会问一个问题:“如果史可法选择不抵抗,是否会让扬州人免去一场浩劫?”

实事求是地说,“也许是的”。

但是,如果每一个人都苟且偷生,那么,我们这个民族,怎么可能绵延五千年不断绝?

几年前,我曾经在南宋最后一战——崖山海战的现场参观。元军大破南宋军队后,丞相陆秀夫杀死妻儿,背着小皇帝跳海身亡。

为了不做元人的奴隶,为了不再受凌辱,十万南宋军民跳海身亡。

有些抗争,从结果上看,似乎毫无意义。但是,那些奋不顾身的人、那些惨烈的事,千百年来,却化作了我们这个民族一种内在的精神。每当国家和民族有危难之时,这种精神就在暗夜中亮出熊熊的火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在那黑暗、沉沦、充满了绝望的109年间,如果没有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如果没有这种“慨然赴国难、身死也不惜”的悲壮,我们怎么可能在列强的反复蹂躏之下,依然保存下一股救亡图存的强大精神追求?我们又怎么可能在面对强大的日军铁骑之时,能坚信“中国不会亡”?



10
图片


烟花三月下扬州。来扬州,看什么?

看瘦西湖的桃红柳绿,看二十四桥的人潮涌动,看东关街的人间烟火气。

但是,在扬州,我们更要看一看历史,念一念旧人。

在扬州,有李白的狂放不羁,更有李白的深深失望。

在扬州,有杜牧的风流、深情,更有杜牧的重重忧思。

在扬州,有姜夔的孤寒、凄冷。

在扬州,还有史可法的孤忠义胆。

2500多年来,扬州从无到有,有过兴盛,有过繁华,有过起落。

时至今日,扬州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寄寓了中国人早春时节对诗和远方的向往,也寄托了中国人对几千年来历史兴亡的思考。

今天,最能代表扬州的是什么?

是一群新一代的扬州人。



图片

这几天,在扬州,我们处处被触动。

在瘦西湖的游船上,摇橹的老兄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讲述扬州的历史,最后还不忘给我们唱一曲扬州小调。这是他日复一日的工作,但却让我们感到他每一次都是全情投入,绝无倦怠和油滑。

在出租车上,司机给我们指着文峰塔,侃侃而谈。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外的“小淮食”餐馆,地道的美食,打破了我们对于“景点饭菜不能吃”的偏见。

在史可法路上的一处水果店,我们见证了“老板娘”切水果的熟练刀法。

……

新时代的扬州,这里的人们对待游客彬彬有礼,热情又不失分寸,绝无丝毫的欺诈。

在这背后,体现了一座城市老百姓的素质,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精细化的管理水平。

我们一行人反复感叹,一个对游客都很好的城市,营商环境绝对差不了,因为,游客不过是在这里匆匆待上几天,而那些在这里投资兴业的企业家,则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当地创造就业和税收

这个清明节,我第三次来到扬州,感觉依然很好。

期待他日再来。


— 近期热门视频推荐 —



来 源丨明叔杂谈

摄 影丨刘江瑞 孙祖良

编 辑丨孔   棋

校 对丨王海艳

初 审丨刘   雷

复 审丨古洪庆

终 审丨李文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