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昭君出塞的历史回声:祸福荣辱任评说

 客家少年 2024-04-06 发布于江西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历经近两千年仍然会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让人们想到这件事。今天闲话王昭君,我们从一则故事谈起,然后再倾听一下昭君出塞的历史回声。

(王昭君画像)

曾有一个落第举子《题昭君图》云:一自蛾眉别汉宫,琵琶声断断剑,君王画工。又昆山郑文康送下第生诗,有“嫱本城色,爱惜黃金自误身”之句。

其实这则故事都在传播一则野史的片断,说是时汉帝要选宫女去和亲,但每个宫女都让皇帝亲自过目一遍是工作量太大了,所以改为经画像来评判。而接受这个画宫女像的任务就落到了宫廷画家毛延寿的身上,这个家伙缺乏艺德,只要给线他就把人画美一些,不给“润笔费”就故意画丑一些,而王昭君却刚烈得很,没给毛润笔费,于是毛就把她画得丑点,这样皇帝就把她作为和亲使者了,漂亮点的自己留下了。

可结果没有想到,当皇帝举行和亲仪式把王昭君“嫁”到塞外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这个宫女会是这么美(开玩笑,皇帝送走的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沉鱼(西施)落雁,羞花(杨贵妃)闭月(貂蝉)中的落雁魅力的王昭君),但此时已经无法挽回了。后来,皇帝搞清楚了,原来是画师毛延寿从中作了鬼,一怒之下把毛杀了。

于是乎,此后以昭君出塞的素材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就成了聚焦点,从绘画到音乐,从诗词到戏曲都成就了不少经典之作。

            (毛延寿画像)

昭君出塞是一个历史事实,这是没有任何争论的,对于王昭君而言,她的命运不能自己把握,她只是成了朝廷和亲的工具而已。人们对当时汉廷该不该和亲已经变得重要,因为已经成为了历史。则后世人们聚焦的是王昭君本人命运的关注,包括是非、祸福、荣辱等方面的态度与评价。

对于是非,可能历史学家会更感兴趣去研究,对于文人和大众而言,他们更在乎的是王昭君本人此行的祸福与荣辱。

有人对王昭君是持同情态度的,放弃亲人,离开故土到塞外终了些生,认为很是值得同情。如诗仙李白就在《王昭君》一诗中有这样的表达: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认为一个青春亮丽的生命,最后却埋没于“胡沙”,最后只留下青冢让人一声叹息。

而诗史杜甫也在《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持相同的态度,他是这样感慨的: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昭君的诗作而言,杜诗要比李诗更有名,尤其是首名更是谈论昭君时必引之句。杜甫在诗里最后两句其实也是为昭君呜不平,认为昭君出塞时弹的琵琶曲即使带有怨恨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也有人认为,出塞对于昭君来说未不是件好事,这其中诗写得比较出色的仍是作为政治家的北宋王安石,他在《明妃曲》中用了较长的篇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这里描述的是在朝廷为昭君举行的出塞仪式中,初出汉宫的时的王昭君,状态肯定是不行的,但即使是她那副憔悴模样,也让第一次见到他的皇帝感觉一下子把持不住,因为昭君太美艳了。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这里描述的是当时汉皇帝送别完昭君后的心情,国为毛延寿的作鬼才让皇帝失去了一美妃,但王安石却不这和么认为,因为昭君的出塞与毛延寿没有什么关系,国策是朝廷定下的,即使是留下了王昭君,就会有另一李昭君同样也要出塞。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这是写的是昭君离开故土,与家人的音讯就全凭鸿雁传音了,这是何其孤独。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最后一句才是点题,对于王昭君来说,如果不是因故出塞,就凭她连君王面都没有见过,那么她即使没有出塞留深宫中,最后会不会与汉武帝的阿娇皇后一样,幽闭在宫中呢。

不过安石同志讲得还是比较委婉,而唐朝的另一个王睿先生就讲得比较直白,他在《解昭君怨》中则是这样说的: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确实,姜还是老的辣,如果昭君不出塞,最终也不过就是一舞人吗,那里还有什么流芳百世呢。

北宋老欧(阳修)先生,他在《和王介甫明妃曲》中,虽然也同情昭君,但也知道这是她个人无法逆转的,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一个惊天美女埋在深宫皇帝都不知道,这种情报水平又何以去对付万里外的夷狄呢,这是对汉室的一种莫大的嘲讽。

  所以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红颜薄命,不出塞又能好到什么地方呢?

  所以昭君出塞,对于昭君是荣是辱,也就有了结果,对于她本人谈不上荣辱,而对于大汉朝廷就未必如是。宋代梅尧臣《和介甫明妃曲》中是这样表述的:明妃命薄汉计拙,凭仗丹青死人。一别汉宫空掩泪,便随胡马向胡尘,朝廷无能,就只能让明妃红颜命薄,只好“骑马入胡尘了”,结果是“男儿返覆尚不保,女子轻微何可望。

青冢犹存塞路远,长安不见旧陵荒。”

宋代于石在《读明妃引》中却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周求莘女终亡纣,越献西施竟灭吴。马上琵琶徒自恨,不思强汉弱匈奴。昭君出塞的根源在于“不思强汉弱匈奴”,这或许也南宋偏安一隅时人们的心态相关。但明代的黄衷《读明妃曲》也是这种观点:“汉室徒闻重拓边,安危曾是倚婵娟。万千香骨随荒草,只有明妃一曲传”,这里更尖锐地指出,堂堂大汉朝廷,竟然会把社稷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弱女子身上,当然还是美女,你说打脸不打脸?于是乎就会有蛾眉却解安邦国,羞杀麒麟阁上人(宋·盛世忠《王昭君》)这种发自内心的呐喊。

因此,不少人认为,虽然是毛延寿不讲文德,但对于王昭君反而是一种幸运,何况此事主要也不由毛能决定的,他不过是被用来出气的棋子而已。

               (汉元帝历史画像)

且看以下这些“点评”:不是丹青曾汝误,琵琶到老一官嫔(宋萧澥《写乐府昭君怨后》)。”延寿若为公道笔,后人谁识一昭君(宋郑樵《昭君解》)。

去家离俗慕荣华,富贵终身独可嗟。不及故乡山上女,夜东舍嫁西家(宋代:苏辙《昭君村》)。”,苏东坡则认为,乍看来王昭君有令人羡慕的地离开世俗,最后也可富贵一生,但真正讲起来,她还不如当一个故乡的山村女子,找隔壁人家嫁了也比出塞要更自在。

但也有人认为王昭君还是舍不得银子,才会被皇帝舍弃而出塞,这与文章开头那位落第举子讲的是一样的,如明代李蓘《明妃词》中的翠袖啼痕日日新,回看汉月远随人。不知世上黄金贵,空信朱颜镜里春而清代方婉仪《次韵题明妃图》出了银子,结局也很大可能是“冢畔青青草色稠,芳名史册著千秋。画师若把黄金嘱,老守长门到白头”,应该说是有道理的。

下面两首诗就更有意思了,我们先看《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五美吟·明妃》中说的: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昭君出不出塞,决定权在君王,需要这么不要脸地把责任推给画师毛延寿吗?

同样是清代的金和《王嫱》却用反证法来调侃昭君的遭遇:红颜竟许到沙场,休抱琵琶意更伤。不是出宫时一拜,今生何处见君王,一个红颜弱女子都到沙场(和亲是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所以不用抱弹琵琶都会觉得伤感,但是对于王昭君来说,如果不是出塞这一拜别,这一辈子都未必能见到君王,这就是很多宫女在那个时代的悲剧。

  (昭君出塞图)

历史补白

汉帝国建立初期,经济、军事实力以及整个综合国力都不强大,当时北方匈奴实力雄厚,对其虎视眈眈,经常袭扰中原边界。为了保障国家发展,边民安稳,汉朝一边采取小规模象征性抵抗,一边采取和亲的国策,以求和平发展。这种局面直到汉武帝时期才被中断,不过到了汉元帝时期,由于元帝执政期间宠信宦官,导致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这种局面再一次被打破,于是有了王昭君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阏氏(王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

  王昭君,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刘奭(前74年-前33年)皇妃,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王昭君入宫之后,由于没有打点画师毛延寿,导致数年见不到皇帝,得不到皇帝宠幸。直到公元前33年(竞宁元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汉元帝才想起王昭君,匆匆安排她前往匈奴和亲,昭君和亲之后,备受宠幸,被称之为“宁胡阏氏”。呼韩邪单于死后,其前阏氏之子继位,昭君依照胡俗下嫁,为两代单于生儿育女,维护胡汉友好,昭君死后,葬在大黑河南岸的“特木儿乌尔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九公里处),遗址至今犹存,芳草青青,树木茂盛,世人称为“青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