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道德经》(77)—— 第六十二章(2):故立天子,置三公…

 在下不敏 2024-04-06 发布于四川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大家好,本期我们接着上期继续来读《道德经》的第六十二章。

上期我们读到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人的作为总是与道相背,叫不善。不善的作为结出不善的果,道造化出这个不善之果,就好像老师给学生的试卷打不及格:“不及格,拿回去重做一遍。”

若再不及格,又再重新来过,直到及格为止。所以类似的事总会在我们一生中多次发生,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重新再来一次、二次……,直到我们懂得为止。道总是不厌其烦地养育我们这些“不善”之人,所以叫“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作为“不善”之人的我们,如何才能尽快地“考试”及格呢?老子告诉我们说:“坐进此道”,即: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天子”这个词,最早起源于周朝,即替天行道的天选之子的意思。表明武王伐纣是师出有道。因而从周王朝开始,天子一词就作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代名词延续下来。

“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比如周朝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其工作职责主要是从德性修养方面辅佐天子及其继承人,以及掌管朝政礼法的制定和颁行。

“拱璧”,“拱”是手持的意思。“璧”是指纯洁清透的玉石,最初是三公谏言天子时手持之物,所以合称为拱璧”。

之所以要手持玉璧谏言,是因为玉石纯洁清透,没有丝毫污染,而天子的内在德性就应该如玉石这般清纯与通透。

到了周朝的中叶,三公拱璧谏言就逐渐开始有形无实了,特别是秦汉以后,就逐渐演变为大臣们上奏时手持的笏板,以用来记录天子的旨意,或者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内容,直至清朝,则完全被废除了。

“驷马”,天子所乘坐的马车,由四匹极好的健马拉着的大车,速度非常快,所以后人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之说,可见驷马的速度在马车中是最快的了。

驷马因为速度很快,很容易偏离大道,为了防止其跑偏所以需用拱璧来引导驷马,所以拱璧在先,驷马在后,即“拱璧以先驷马”。

拱璧是三公用来谏言天子用的,老子这里其实也在影射当时的周天子,其作为已经远离天子本来应该的作为。虽然有三公的拱璧谏言,可天子还是偏离自己的本位,所以还不如坐进此道“。

当然这只不过是借当时周天子偏离本位这一现象来作比喻,以此阐明坐进此道“的益处

因为“立天子”、“置三公”、“拱璧以先驷马”这些都是外在的作为,外在的作为再好(包括上面所说的“美言”、“尊行”)都只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而能够釜底抽薪,彻底解决人类问题的,只有坐进此道

所以外在的东西再好,终究会成住坏空,但唯有天地所赋予我们身中的道(本性)可以长久永恒,所以不如坐进此道“。

那什么叫”此道“呢?

”此“,近处为此,远处为彼。故”此道“说的就是身中的道。

而“坐”就是安住的意思。

进”,是指从外在回到里面来的意思。

所以,”坐进此道“是说外面的东西再好也是短暂的、无常的,而自己身中的道却是长久的、永恒的,所以与其注重外面的”美言“”尊行“还不如回到身中来,好好守护住内在这个无价之宝——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意思说古人之所以把自己身中的道看得如此之重是为什么呢?不是说求就可以得吗,有罪也可以免吗,所以天下的人如此看重此道。

“不曰”,”不是有人说过吗“的意思,至于是谁说,老子这里没说,也许是上古圣贤所说吧。

求以得”,有求就可以得。为何有求就可以得?

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出自《孟子·尽心章》)。

孟子把求分为两种,一种是”求在我者也“,即所求之物就在我的身内;另一种是”求在外者也“,即所求之物在身外,不受我掌控。

所以”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这段话大意是说,求之就可以得之,而放弃之则会失去之。这样的求,只要有所求,就能得到,因为所求之物就在我的身内。

而另一种求呢,”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大意是说所求要合乎一定的规则,比如道义,不能是损人利己的求,即便如此,是不是能得,还不是我自己能说了算,还要看我的命中有没有。这样的求,不是说有求就必有得,得与不得不在我的掌控之中,因为所求之物在身外而不在身内。

例如我们想要的财色名利,不是我们想求就能得到的,而是要看我们之所求是否合乎规则,且命数中是否带得有。

而道呢,从我们还是一颗受精卵开始,就已经俱足于我们的一身,只要我们“坐进此道”,我们就可以体道、悟道、得道、成道,祂是唯一的可以不经任何身外之人的同意,或老天的批准,就可以求得的东西。所以老子说“求以得”。

有罪以免邪”,“有罪”,有点类似于基督教的“原罪”之说,也就是人生下来就有的贪嗔好恶习性。比如对身中感受的好恶,喜欢好的感受,厌恶不好的感受,而正是这种对身中感受有所好恶的习性导致了人类小我的产生,让人类陷入了自私与贪婪的深渊,它是人类所有灾难及罪恶的根源,所以基督教称其为“原罪”。

若人类能够“坐进此道”来体道、悟道,就能明白原来令人类烦恼不堪的各种感受,只不过是道在身中的阴阳变化而已,没有任何的好与不好的分别,并可以通过持续不断的练习,逐渐卸除掉这种对身中感受的好恶习性。卸除掉这种对身中感受好恶的习性,就是老子所说的“有罪以免邪”的含义所在。

故为天下贵”,所以天下的人如此看重此道。的确,从古至今,欲求道的人还真不算少,其原因不外乎两个:

其一、大多数的人们都期望从烦恼罣碍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轻松自在的人生。
其二、求道不需要依赖于任何的外在条件,无论是有钱、没钱;有地位、没地位;有人脉、没人脉等等,任何人都可以求,而且只要有所求,就会有所得。
而这两点也正符合老子所说的“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
所以真正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凡不能超越时空的就不是真道。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先到这里,我们下期再接着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