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入日本的王羲之真迹,水平比《兰亭序》都高,能满足您对书法的所有想象!

 三余字画 2024-04-07 发布于山东

如果说文学界的遗憾是“红楼未完”,绘画界的遗憾是“富春山居图两缺”,那么书法界的遗憾就是“羲之无真迹传世”。作为人人皆知的“书圣”,却没有哪怕片纸只字存世,这属实是一种遗憾。但这也从侧面说明后人对他的认可,哪怕没有真迹,也是实至名归的“书坛第一人”。

其实,王羲之“书圣”之名,是一步步确立的。东晋至隋代这段时间,王献之的名望并不输给其父,陶弘景就曾说:“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此时王献之的风头甚至压过了钟繇和王羲之。

到了唐朝,在王羲之“头号铁粉”唐太宗的力推之下,“大王”迅速名盖“小王”,成了“尽善尽美”的代表人物。但是,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仍然对王羲之提出了批评,比如李白就说“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怀瓘认为“逸少草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

在他们看来,王羲之的书法以秀雅、柔媚、妍美著称,这一点也与国内所藏的《快雪时晴帖》《兰亭序》《平安帖》风格较为吻合。实际上,张、李等人对王羲之作品了解并不全面,其中也有苍劲老辣、雄健豪强者,最典型的就是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的《丧乱帖》。

这是唐朝时便流入岛国的王羲之书法钩填本真迹,一直是天皇的“镇宫之宝”,至今已经传承了1000多年。当代书法家邱振中认为,这件《丧乱帖》比《兰亭序》来源更可靠、笔法更精深,能满足您对王羲之书法的全部想象。

学界推测,《丧乱帖》完成于东晋永和十二年(356年)前后,这一时期,北方慕容鲜卑南下,攻破琅琊,王羲之祖坟因此被毁。得到这一噩耗后,他悲痛欲绝,遂挥毫落笔,完成此作。有人将《丧乱帖》与颜真卿《祭侄文稿》相比,认为二者都是在情感极为饱满,心手合一的状态下书写,用笔之自然、笔法之精深,更加浑然天成。

《丧乱帖》纵28.7厘米、横63厘米,共计8行、62字,字径约3厘米。起笔藏露兼用,入纸后笔尖衄挫、调锋、提按、转笔,处处有变化。笔画豪迈有力、纵横无拘束,一改往日妍美秀气之姿。此作结字奇宕,章法节奏、字迹大小、笔画轻重等与情绪起伏完美结合,如“离”“痛”“毒”格外刚猛。

这部《丧乱帖》无论是真实性还是笔法之丰富,都胜过《兰亭序》,它是我们学习行草书,丰富笔法技巧,深入魏晋风格的绝佳字帖。

而今,我们将王羲之《丧乱帖》与《得示帖》《二谢帖》珂罗版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笔画细节与真迹别无二致,清晰度超出市面上其他版本,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