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抚养》: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自在飞花轻似烟 2024-04-09 发布于黑龙江

你好,我是吐槽老鄧,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心理抚养》。

2018年,湖南一名十二岁的男孩儿对自己的亲生母亲连捅二十多刀,将其残忍杀害。

这个从小受到爷爷奶奶宠溺的男孩儿,只因为其母亲看到他在家中抽烟,指责批评了他,他就用菜刀杀害了自己的母亲。

2019年,大连十三岁男孩儿奸杀十岁女童。

这个男孩儿的父母忙于海鲜生意,平时经常不在家,对他疏于管教。

他在某天下午偶然遇到女孩儿后,便诱骗女孩儿回家实施犯罪。

涉世未深的少年为何会犯下如此恶劣的罪行呢?

这些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他们的行为和家庭教育有关吗?

作为父母要如何培养有健康人格的孩子呢?

今天我要说的心理抚养,就尝试解答这些问题。

心理抚养是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提出的概念,意思是,抚养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爱与陪伴以及健康心理的构建。

李玫瑾教授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担任犯罪心理学的教授,专门研究犯罪心理画像。

她不仅做研究,搞教学,还帮助警方破案,以及做犯罪人的心理疏导,直接参与了一些疑难案件的犯罪心理分析及人物心理描述。

其中广为人知的一个案子是二零零四年马加爵杀人案,因此她被称为中国心理画像第一人。

作为犯罪心理学家,李美锦在书中介绍了很多案件,有些甚至是当年轰动全国的大案要案。

也正因此,她的这本书与其他育儿书的角度有所不同。

他希望父母能了解孩子所处人生各个阶段的特点,为孩子构建健康心理,同时也关注家庭和社会层面。

他认为,通过家庭养育建立一个良性的基础,降低社会犯罪率是每一个社会参与者的责任。

李玫瑾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人的问题往往源于早年的养育经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来看几个案例,冷血杀手王某在八年间连续作案三十多起,杀害四十多人。

作者追溯王某的童年经历,发现他的童年极度悲惨。

爸爸是一个赌徒,平时不着家回来对他妈妈和他们两个兄弟不是打就是骂。

小时候的王某有一次还被爸爸要求跪了半个晚上。

妈妈受不了这样的日子,和爸爸离婚,带着当时六岁的弟弟走了。

王某跟着爸爸,但爸爸不管,他扔给了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不想管也管不动。

王某十三岁才上小学,上了一年多就辍学了,自此开始了游荡生活。

他一个人从家乡所在的开原游荡到了铁岭,又去了沈阳。

没有谋生技能,小的时候只能要饭,大一点儿就偷,再大一点儿就抢。

在一群小混混中,他因为年纪小,个头小,总是被欺负,有一次甚至被人打得浑身是血,昏死过去。

这些凄惨的遭遇导致他形成了凶狠的暴虐性格,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还有一个来自浙江农村的董某某,在他小时候,父亲成天出去赌博,母亲精神不太正常。

后来父母外出打工,不管他。

他十一岁就离家出走了。

有一年,他在广州被收容了,警察打电话叫家人来接他回去,可他父亲说,你们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我反正不去接,就这样冷漠对待。

董某某想要自杀,但他不死心,仍渴望得到一丝关爱,就回家看了最后一眼,但家人们的态度还是没有任何改变。

寻死的他心有不甘,觉得就算要死也要有人陪,于是选择了去杀人。

在2006年3月11日至5月26日,他在浙江,福建,江西连续制造五起入室抢劫,强奸杀人案,共致六人死亡,两人受伤。

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童年极度缺乏爱与关怀,小小年纪就流落社会,过着乞讨,流浪,小偷小摸的生活。

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和某些利益,他们经常互相打斗,从被打到学会打人,渐渐变得心狠手辣。

由于长期脱离正常的家庭生活,他们越来越无情,越来越没有人性,以致滥杀无辜,形成了犯罪人格。

什么是犯罪人格呢?

根据人格形成的不同背景,作者把受后天环境影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危险人格分为两类,一类是犯罪人格,一类是缺陷人格。

犯罪人格是指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自私,冷酷,残暴,缺乏道德和法纪观念,能够导致犯罪行为产生的心理特征。

作者认为,这类人并不是天生就会犯罪的人,而是他们过早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

当弱小的孩子不得不挣扎着自求生存时,往往会不择手段,渐渐走上违法的道路,甚至一生与犯罪为伍。

除了犯罪人格,后天养成的另一种危险人格叫做缺陷人格,这类人的人格上存在明显缺陷,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常常自我否定,对他人也冷漠无情,缺乏同理心。

作者曾见过这样一个犯罪人,小伙子身高一米八几,但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当兵入伍后,被子怎么都叠不好,因为他是个独生子,自幼被母亲娇宠,什么活儿都不用干,更没听过什么批评的话。

有一次,他因站岗动作不规范,被新来的比他还小一岁的副班长批评,就心生怨恨,趁大家午休时,他持刀冲向副班长,连捅56刀,致其重伤身亡。

在和作者聊天的过程中,这个小伙子一直哭着说想回家想妈妈。

他告诉作者,部队里要求太多,要求太高,他做不到。

这就是典型的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

作者还提到了一个缺陷人格的典型案例,有一个系列强奸,抢劫杀人案的男性犯罪人是家里的第七个孩子。

前面六个都是姐姐。

犯罪者从小在家里就不可一世,老人和父母宠着,姐姐们让着他。

在作案时碰到那些反抗激烈的女性,就残忍杀害。

而对于那些像自己姐姐一样不敢反抗声张的女孩儿,她欺负完之后就把对方放了。

作者总结说,这一类肆意妄为的犯罪人往往成长在一个过分宠溺和纵容的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从不设底线,满足孩子各种不切实际的需求,导致孩子无法承受挫折。

一旦有人让他感受挫折,他心里就充满愤怒,想要报复回去,对生命和法律毫无敬畏之心。

你看,这一起起案件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违法犯罪人,如果他不是天生冷血的杀人恶魔,那他的心理风格就与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什么样的生活背景就会造成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养育方式,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心理风格。

就像一位美国犯罪心理学家所说,一个人不可能在35岁的某一天突然由一个绝对正常的人转变成完全邪恶的人。

暴力人格形成的关键在于童年,了解一个人的童年成长经历后,就可以找到他现在很多心理问题的答案。

同样的,如果在童年时期就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好好陪伴孩子成长,那就不会造出饿狼来伤害我们自己和整个社会了。

那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

如何抚养孩子才能让他健康成长,幸福生活呢?

作者提出,首先,父母要记住,自己才是抚养孩子的主体,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过程,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在农村,很多父母整年外出打工,难得见孩子几面。

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犯罪案例,还有一些家庭内部悲剧也经常发生。

比如,2015年,毕节市一个村里,有四兄妹在家中服农药身亡,最大的十四岁,最小的才五岁。

原因就是这几个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甚至动手。

母亲离家出走后,父亲也常年在外打工。

四兄妹的生活由最大的儿子负责料理,包括照顾三个妹妹,养猪等。

但他也仅仅是个十四岁的孩子而已,尽管他们不缺吃穿,甚至还有零花钱,但感受不到关爱和快乐。

自杀前一个月,四兄妹就集体旷课,经常闭门不出,老师亲属和邻居几次三番去敲门,他们都不开门。

2015年6月9日晚,四兄妹一起喝农药自杀。

其实,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光农村有,城市也有。

例如有的家长去外地读硕士,博士,甚至出国留学。

有一些则因工作需要被调到异地任职。

还有大量上班族,虽然与孩子同住一个屋檐下,但他们每天除去工作,通勤,做家务,睡觉的时间,能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所剩无几。

作者当然也理解这些都是成人社会的苦恼,但仍然希望父母在有条件时,应该本着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多陪伴孩子。

家庭最基本的功能是什么?

就是家人生活在一起,互相照顾,互相温暖。

父母通过参与孩子成长,教会他做人做事的道理,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

父母愿意积极参与是前提。

此外,还要掌握科学的养育方式,能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特点,为孩子构建健康的心理状态。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尽管个体发展有细微的差异,但整体的心理发展是可观察且有迹可循的。

作者提出,人的心理发展一方面是从出生到儿童,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这样直线延伸,另一方面又遵循阶梯递进的特点。

他将人的心理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重要台阶,分别是零到三岁的情感抚养台阶,三到六岁的性格教养台阶,六到十八岁的能力培养台阶,以及十八岁之后的自我修养台阶,就像爬楼梯一样,爬上第一个台阶才能接着往上爬。

第二,第三个台阶我们一一展开来看这几个台阶具体意味着什么。

第一个台阶是零到三岁的情感抚养期。

在这个时期,孩子看似需要的是父母照顾他的吃喝拉撒,但实际上更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爱。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猴子放入一个单独的房间,房间内有两只假的母猴子,一只是铁丝缠绕形成,胸前安装了奶瓶,可以供小猴子吃奶。

另一只铁丝缠绕的假猴子上缠满了绒布,但不能供奶。

显然,前一只假猴子负责解决小猴子进食的生理需求,后一只假猴子则负责解决抚触的心理需求。

实验结果发现,小猴子大部分时间都粘在绒布妈妈身上,只有饥饿难耐的时候,才跑去铁丝妈妈那里吃奶,有时甚至饿了也不愿意离开绒布妈妈的怀抱。

只把头伸过去吃奶。

这个实验说明,幼小的动物虽然需要食物,但更需要接触和爱抚,对婴儿来说也同样如此,孩子不仅需要按时喂养,换尿布,洗澡等生理需求的满足,还需要父母及时回应他们的哭声,给他们拥抱,亲吻,抚摸等身体接触,孩子获得足够的关爱和照顾后,会对照顾者产生依恋情感。

依恋情感是人心理发展的起点,有好的依恋情感,就更容易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继续发展亲情,友情,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作者在研究犯罪案例时也有同样的发现,如果一个人没有得到感情的输入,那就不会有感情的输出。

正如一些极端变态的违法犯罪人表现出的极度冷漠,他们根本不会感受到与被害人有关的情感。

作者提到一个十七岁男孩儿的案例,这个男孩儿从小就缺乏家人的情感陪伴,他生下来就被父母送人了,被领养后又几次被转手,最后他被送到一家饭店,大概是觉得在饭店总不能少了他一口吃的。

在饭店的时候,他需要帮忙干活儿,因为年龄小,干不了别的大人就把杀兔子的活儿交给了他。

从小便缺乏爱的滋养,到他长大到想要接触异性的年纪时,他的好奇或者喜欢无法用正常方式去表达。

最后就用简单暴力的手段做出了极为变态的行为。

他看到一个十六岁女孩儿在跟踪女孩儿去了一个房子后,将女孩儿残忍杀害后分尸。

警察在找到抛尸袋时,发现有一百多块碎石,和他杀兔子的手法一模一样,引以为戒。

作者建议,在零到三岁这个阶段,父母要把重点放在情感抚养上,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给孩子丰富的心理营养。

比如经常拥抱孩子,对他笑,在照顾孩子的时候跟他说话。

对孩子来说,你的拥抱,你的笑容,你的声音都在表达爱。

这其中,作者特别强调,要多和孩子说话,关注孩子的言语表达。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么小的孩子又听不懂,又不会说话,跟他说话有用吗?

要说什么呢?

说什么并不重要,而有爱的抚养一定是要有对话的。

比如,一位妈妈要给孩子换尿不湿,当他打开尿不湿时,可能会说,哎呀,怎么拉了这么多臭臭啊。

我们赶紧来换掉吧。

然后这位妈妈给孩子清洗干净,再打上痱子粉,换上新的尿不湿。

这时妈妈可能会说,现在有没有舒服一点儿啊?

又是一个香香的宝宝呢。

这种唠叨是爱的表现,更是对孩子语言上的刺激。

孩子学说话是有规律的,耳边听到的声音越丰富,他们就越容易张嘴说话。

如果一个孩子说话早又伶俐,往往是因为他在一岁半至三岁前生活在稳定有爱的家庭环境中。

身边总有亲人的唠叨,而且,语言能力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

如果一个人能在短时间内自然地与他人交谈,往往更容易受欢迎,也更容易融入集体中。

而不善言辞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甚至出现自卑的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若不善于与他人交流,更可能交不到朋友,尤其遇到自己喜欢的异性时,会更加焦虑。

作者在很多犯罪案例中发现,一些行为变态的犯罪人大多表现出言语木讷的情况,他们说话不流畅。

在对话时,他们经常为选择某些词语而憋在那里,半天不吭声。

正因为在言语表达上有困难,他们更倾向于动手。

言语木讷的男性如果犯罪多为突然袭击式的硬暴力,而同样言语木讷的女性假如犯罪,则会选择投毒这样的软暴力。

这就是因为他们在三岁之内的言语形成的关键期,耳边缺少话语的声音,而缺乏声音又意味着他们身边的人情感不丰富。

对他们的心理抚养不到位。

有了第一个情感台阶做基础,在三到六岁时,孩子会进入心理发展的第二个台阶,性格教养。

这个阶段家长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性格品质,例如诚实,勇敢,自律等。

良好的性格教养,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提高自我控制和决策能力。

什么叫做性格呢?

它指的是人在后天形成的与他人交流互动的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都有第一次,比如说第一次索要一个喜欢的东西时。

若是以哭闹的方式获得满足,会养成一种性格。

若是哭闹无用,以跟人商量或自己努力的方式获得满足,则会形成另一种性格。

所以,对开始接触社会的幼儿来说,父母在满足他任何要求的同时,也是在教他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待人处世,为他建立一套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行为规范。

这正是这个阶段的重点,父母需要给孩子适当的约束和规范,这个阶段做不好。

孩子到了第三个阶段,很容易不好好读书,因为他们没有规则意识,很难适应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像旷课,逃学,甚至严重的犯罪行为都可能在第三阶段发生。

尤其到了青春期,是很多家庭矛盾达到顶点的时候。

在这个阶段,作者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父母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举个例子,有位家长平日里工作很忙,并没给过孩子什么特殊教育,但孩子却在各方面发展得很均衡,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其实是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律,有修养的父母让孩子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造成了影响,这也是最有效率的教育方式。

其次,规则意识的建立越早越好。

在孩子三岁多能够说出自己的要求时,就要开始对他不合理的要求说不。

比如你带他去朋友家,他看到别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带回家,或者在吃饭之前非要吃零食,父母不给就大闹。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受痛苦,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就是哭得在地上滚来滚去,总归不会出现太过极端的行为。

但若等孩子成长到青春期,父母再开始说不,他可能就不会再哭闹,再打滚儿,而是会选择离家出走,跳楼,服毒自杀等方式威胁父母,因为那时候他已经有了对付家长的各种能力和选择。

当然说不也是有策略的,要讲究环境。

当孩子大闹时,不要心急,也不要当众训斥他。

可以把孩子带回家,让他单独面对你,再告诉他你今天这样是不对的,下次不能再如此。

一开始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

作者强调,这时父母不要打他,不要骂他,也不要在这时讲道理。

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着他哭,等他冷静下来。

这样做可以让他感受到你不让步的态度,但也能让他明白你是带着爱来做出种种规范的同时。

这更是用行动告诉孩子,遇事产生情绪时,不能以闹的方式来解决,而是要好好说话,冷静沟通。

你还可以进一步和孩子去找解决方法,比如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计划,去获得想要的东西。

在整个说不的过程中,父母就是在逐步培养孩子多种性格,比如指出孩子的不足,批评孩子的不良行为,以此提升孩子的耐挫力。

再比如,让孩子有敬畏心和自控意识,知道不能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还有,在不被允许的情况下,要学会表达与沟通,沟通也行,不通时要学会等待和忍耐。

在这个阶段,作者还建议家长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并发展潜能,促进个性发展。

作者特别鼓励父母带着孩子多运动,尤其是跑步和游泳。

跑步锻炼意志,游泳锻炼胆量。

再接下来有了第二个台阶,良好的性格教养作为基础。

到了六岁之后,孩子进入学校,走向社会,就到了第三个发展台阶。

六到十八岁的能力培养阶段,能力的培养和个人的努力是人生第三个很重要的心理发展阶段。

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有责任帮助孩子寻找他们的心理特长,鼓励他们从小就刻苦努力,通过教育,训练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让个人的社会价值不断增值。

能力培养主要集中在孩子的学习,社交和自我保护能力上,帮助他们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学习能力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基础,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

父母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例如,可以鼓励孩子阅读书籍,参加课外活动,探索科学实验等。

此外,父母还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其次,社交能力是孩子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培养他们的沟通技巧和合作精神。

通过参加集体活动,社交聚会等,孩子可以学会与人相处,处理人际关系。

同时,父母还应该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还有自我保护能力,是孩子应对危险和挑战的重要保障。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培养安全意识,让他们拥有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例如,可以教孩子识别危险信号,遵守交通规则,预防意外事故等。

此外,父母还应该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和勇气,让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并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和压力。

作者提到了2002年的清华大学高材生硫酸泼熊事件,这件事在当时引发了全民热议。

作者和这位学生交流后,才发现,他在动物园里用强浓硫酸泼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并非是发泄情绪,报复社会或者恶作剧,他只是想做个实验,因为他童年听到的关于熊的故事和书中读到的信息不符。

便幼稚的想验证一下笨狗熊到底笨不笨。

硫酸味道非常大,嗅觉灵敏的熊会不会躲?

他根本没意识到这件事会产生的后果,而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他成长的过程中与社会接触极少。

从小父母便离异,他跟着妈妈和姥姥生活。

妈妈是公交车司机,有时凌晨就要去上早班,晚班要到半夜才能回家。

他除了上学,其余时间就是和腿脚不便的姥姥待在家里。

成绩虽好,其他生活经历却好像白纸一样,长此以往,最终酿成了上述悲剧。

所以,作者强调,在这个阶段,孩子要多走出家门,多接触社会,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学习成绩好就万事大吉了。

前三个阶段结束,一个人已经十八岁了,十八岁之后就来到了第四个台阶,自我发展,此时要靠已经独立进入社会生活的孩子自己来完成了。

而一个人自我的修为会决定人生的高度。

人一旦成年,许多事情就需要由自己来独立判断或决定,其结果好坏通常要由他人和社会的反应来衡量。

而这些判断或决策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

那如何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呢?

作者的建议是,活到老,学到老。

成熟的人可将社会生活中好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或者通过阅读把好书当作心灵导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提高自己的修养。

作者还给父母建议,那就是对成年的孩子要学会放手,不能把孩子一直困在自己的人生意志范围内。

如果父母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孩子成年之后的心理也是不成熟的,还会造就很多家庭矛盾和亲情冲突。

甚至酿成严重的后果。

作者有一次做完讲座后,有一位中年女性听众追着问,说自己的儿子找了一个女朋友,他认为这个女孩儿不适合他们家。

可不管怎么说,儿子都不听。

这位妈妈问作者,他该怎么办?

当作者了解到这个儿子已经28岁时,回答说,你儿子应该有他自己的生活,需要他自己去选择,决定并承担后果。

你作为母亲,现在不应该替儿子做主,只能表达你的想法并说明原因。

你若不满意他的做法,你们可以分开过这种问题其实在家庭中屡见不鲜,成年之后,一个人还要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选择。

那就是选择恋爱结婚的对象,与一个人结婚,组建家庭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还会影响到双方的家庭,影响到下一代,需要慎之又慎。

所以作者还给了年轻人婚恋建议,那就是谈恋爱要了解对方的成长历程。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每个人都是有来历的,知道一个人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现在。

知道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才能预测他的未来。

作者建议你要多花些时间跟对方聊天,让他也聊聊自己家里的事,还可以跟他回老家去走走看看,尤其要关注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家里的老人好不好?

如果家里有长寿老人,一方面说明这家是有长寿基因的,另一方面也说明这家人的生活方式不错。

饮食合理,最重要的是老人能长寿,说明子女对老人不错,也说明老人教子有方。

第二个问题是了解对方父母的情况,看他父母的关系好不好。

如果他很高兴聊到自己的父母,说明父母感情很好。

在这样家庭氛围长大的孩子也多半是温暖善良的。

有的人拒绝聊父母的情况,可能会说未来是两个人过日子,不用管家里的事,这说不定是因为家里有难言之隐。

有的人会吐槽嫌弃父母,说爸爸酗酒,父母总吵架。

像这种感情不和的家庭,选择时要格外谨慎,因为与一个人结婚,就是与一个家庭结合。

如果对方的家庭不正常,你未来的婚姻生活也更容易遇到各种难题。

当然,作者提出的建议只能作为参考,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就对他的个人性格做出武断的评判。

好。

讲完了这四个重要的人生台阶,你会发现,前两个台阶主要受家庭与父母的行为影响。

如果父母缺位,或者父母在抚养过程中没有尽到责任,那么孩子的情感和性格就容易出现问题。

还有一种人,尽管前两个台阶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但因为自身拥有良好的先天禀赋,所以学习并不费劲,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但这种既缺乏情感又有严重性格缺陷的人,会用学到的本领不择手段地达到目的,对他人和社会的危害更大。

生活中发生过很多这类事例,比如新闻中报道的大学生投毒杀人等事件,让人触目惊心。

而假如一个人在前三个台阶都存在缺陷,情感,性格和能力上都有不足,那么他在第四个台阶也很难有所发展了。

好到这里,全书就介绍完了。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犯罪心理学家,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育儿的底线是不要培养罪犯出来危害社会。

他对惩罚教育,挫折教育比较看重,可能与目前比较主流的育儿观有一些差异,但这也是结合社会层面给出的建议。

希望这本书能带给你更多育儿方面的思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多关注孩子心理养育的问题,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和好性格,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世界和社会。

好心理抚养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看法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