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里铺大桥的前世今生

 澗雲風子 2024-04-09 发布于河北

图片

十里铺新桥(上西下东)

高碑店市十里铺村东白沟河,历来是古道上的重要津渡,曾屡建木桥,但兴衰迭次,时葺时圮,很难久存。
清代道光新城县志、光绪县志和民国县志对十里铺大桥均有记载,尤其是民国新城县志,对十里铺大桥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十里铺大桥在清代时分别叫过引善桥,平政桥,督亢桥。引善桥建于何时没有文献记载,已无从考证,只知道它是在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被洪水彻底冲毁的。就在这年,时任新城知县的王时亮奋然备材聚工,开始大修,可是正当大桥建成时,王时亮调任他县任职。无奈他立碑撰文,以告知后来主宰新城之人要多留意此桥为是。其碑文:“......桥重修成,向上报奏,上深知我,不以我不才荒于治,故赐名曰平政桥。”这即是平政桥的来历。
到了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李廷棨奉诏任新城知县,此时该桥已坍塌无存,每当雨季洪水泛滥,严重影响两岸百姓的生活,因此李廷决心修复此桥。经过认真准备,于道光十六(公元1836)年秋天动工,历时不到一年,一座新大桥便建成了。李廷为了提示后人修建此桥有所考察,也曾立碑树标,由当朝大学士穆彰阿撰写碑文,其碑文即“......新城古督亢地,西连燕赵咽喉,东南为七省大道,士商辐辏,冠盖相望。因白沟河水拒中途,故为重要渡口,旧有桥建于乾隆四十年,现已圮毁,因该桥在督亢地,故易名督亢桥。”这即是督亢桥的来历。
通过平政桥、督亢桥的修建可知,该桥当时在沟通东西交通上非常重要。同时也说明此处河宽水猛,尤其是夏秋雨季,白沟河波涛滚滚,汹涌澎湃,成为桥梁之大敌。所以历来就没有建成一座坚固桥梁,建桥成为历代地方官员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
在革命战争年代,十里铺大桥的战略地位尤为突出,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重要据点。为了斗争的需要,我方军民多次对十里铺大桥进行袭扰破坏,以阻止敌伪对根据地的进犯。1945年7月的某一天,我敌工干部吴庆云、张庆云二人奉命去执行任务,在十里铺大桥上突然与伪军王凤岗部相遇,为了不被俘虏,吴庆云毅然跳下大桥,不幸摔在桥墩上牺牲,张庆云也被杀害于大桥南侧岸边。

图片

十里铺旧桥(上东下西)
新城县解放后的1949年,政府在旧桥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单梁季节性木桥,该桥共23 孔,单孔跨度4米,净宽5米。由于该桥结构简单,牢固性差,每到汛期就会损毁。1958年开始建立永久性的大木桥,到第二年完工。木桥共31孔183米长,由省工程一队施工,所用壮工均由新城、十里铺两个公社负担。为了提高桥梁的牢固性,木桥采用沥青防腐处理,桥墩为黑色,横梁和栏杆为蓝色,远远望去十分壮观。因为当时是四县合一的大涿县时期,故命名为“涿县胜利大桥”。

图片

新桥旧桥相距300米左右(上南下北)
随着津同公路(112国道)柏油路的全面开通,东西交通日益繁忙,木结构大桥已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经保定行署批准,地区交通局以及新城县政府组织大量人力物力,于1974年拆除了木桥,建成长196米、净宽7米的钢筋混凝土双柱桩大桥。当年秋后,举行了隆重的通车仪式,保定行署领导,新城县委书记李克等大批党政军负责同志莅临通车现场,县京剧团到场进行了助兴演出,剧目有《杜鹃山》《沙家浜》等样板戏,引来十里八村的乡亲前来观看,场面热闹非凡。十里铺钢筋混凝土大桥的建成,在新城县乃至北方地区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是白沟河上第一座标准大桥,从而结束了过去年年修桥的历史。在1979年又完成了东部长364米的桥梁接长工程,使之与白沟河左堤连在一起,至此,十里铺大桥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图片

十里铺旧桥鸟瞰(上北下南)

1993年国道112线改道,在旧桥的南侧约300处修建了新的十里铺大桥,也叫十里铺特大桥,成为“双桥”格局。几十年来,十里铺两座大桥经受住了多次洪水的考验,特别是1996年和2023年两次特大洪水的冲击,依然稳固地矗立在白沟河上,为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图片

2023年洪水通过十里铺新桥
撰  文:尹建新

责任编辑:景元平

摄  影:马凤山

编  辑:黄   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