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悬解》黄疸——谷疸,酒疸

 谷山居士 2024-04-09 发布于上海

图片

黄疸二: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抟,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趺阳脉以候三阳,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内热则消谷,紧则为寒,内寒则不能消谷,食即为满。尺脉之浮,为风伤于肾,(上章: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寸口,关上、尺中三部俱浮,其尺中之浮,乃风伤于肾)。趺阳脉紧,为寒伤于脾,(紧为肾脉,风邪外束,郁其肾家之寒,寒水侮土,则脾气受伤,脾伤于寒,故趺阳脉紧也。)外风与内寒相抟,脾伤不能磨化,故食谷则头晕而目眩。(水谷不化,中气胀满,甲木不降,是以目眩。)谷气陈宿不消,胃中败浊,化生瘀热,(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在胃也,紧则为寒,寒在脾也)。浊气下流,出于溲溺,则瘀热泄矣。而水道阻梗,小便不通,又无外泄之路,其太阴少阴,俱被寒伤,瘀热不能内入于脏,因而外入于腑,流于膀胱,膀胱之瘀热,蒸于周身,身体尽黄,名曰谷疸。(胃热入于膀胱,水土合邪,湿热瘀蒸,则病黄疸。)谷疸者,胃热脾寒,谷气不消之所致也。

1 趺阳脉以候三阳,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太阳表闭而胃腑内热也,胃热则消谷;紧则为寒,寒为水气,是少阴之内寒也;寒则伤脾,脾虚不能消谷,多食不化,故生胀满。

数则为热,此是外寒闭其胃腑之亢热;紧则为寒,寒为水气,此是本气之里虚也。

2   尺脉之浮,为风伤于肾。浮则为风,此风是外感伤寒之义。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经阳外伤,则少阴内寒,是为伤肾。经阳外伤,则里阴内盛,少阴以寒水而藏阳气,经阳外伤则里阴内盛,是为伤肾,是伤肾中收藏之阳气也,所以趺阳脉紧。

上章: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即是外感伤寒。其尺中之浮,乃风伤于肾。此风是外感伤寒之义,是寒伤经阳,而少阴阴寒之义。

趺阳脉位,在足趺上,以候阳明(以候三阳)。寸口脉位,在手腕处,手太阴肺脉,以候三阴,以肺朝百脉,肺气呼吸,百脉升降也。

3   趺阳脉紧,为寒伤于脾。紧则为寒,寒为水气,水脏为肾,故肾为肾脉。寒从外闭,郁其肾家之寒,就是寒从外闭,以邪从其类,故肾家寒盛,寒水侮土,则脾气受伤,脾伤于寒,,故趺阳脉紧。

“风”与内寒相抟:经阳外伤之寒与阴脏内盛之寒相抟,则脾伤不能磨化,故食谷则胀满,胃气不降,甲木失根,则头晕而目眩;谷气陈宿不消,胃中败浊,胃为阳腑,又有外闭,故化生瘀热。

 胃为阳腑,壅满不降,谷气陈宿不消,久蓄胃中,则酸腐而生瘀热,是为胃中苦浊。浊气下流,若出于溲溺,则瘀热泄矣。而水道梗阻,小便不通,又无外泄之路,其太阴少阴,俱被寒伤,则瘀热不能内入于脏,因而外入于腑,流于膀胱。

膀胱为太阳之腑,湿热闭癃,小便不通。太阳之经,又伤寒闭(皮毛不开,热不外越)膀胱之瘀热,必蒸于周身,身体尽黄,名曰谷疸。汗尿不利,热无泄路,必发身黄。

论:谷疸,脾湿寒与胃腑热也,胃热则善饥而能食,脾寒则不消而壅满。阳旺于阳明,此病若无胃热,则成宿食也。谷气不消,若是汗出,也不成谷疸也。

《伤寒金匮》,凡是没有方剂的提纲,都是中医的病理与医理。

总结:这是一条看似矛盾重重的提纲,脉即紧寒又热数。胃即消谷善饥又多食胀满。寒即伤阴脏又郁胃腑生热。胃即生腑热而脾又伤肾寒。

黄疸三: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此段见《伤寒·阳明》。阳明燥土,太阴湿土,阳旺土燥则脉数,阴旺土湿则脉迟,阳明病脉迟者,太阴盛而阳明虚也。阳衰湿旺,饮食不甘,故难以致饱,饱则脾不能化,中焦郁满,故心烦而头眩。土湿则木郁,不能疏泄,小便必难,湿无泄路,而谷气陈宿,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而腹满如故,所以然者,以其脉迟而阴盛故也。

1   本条提纲病理,跟上条接近相同,就是脉不相同,上条是脉紧,本条是脉迟,紧则为寒,而脉迟也为寒。另外就是脉迟腹满,下后如故,以脉迟阴盛,本气之虚,则太阴湿寒也。

2   阳明病,迟为阴盛脏寒之脉;胃为阳腑,胃中虚冷,则饮食不甘,就是不想吃饭,故难以致饱,吃饱而脾湿不能消化,又生胀满,中焦郁满,胆火俱逆,故心烦而头眩。土湿木陷,不能疏泄,小便必难,重点是湿无泄路,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胀满,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迟为阴盛而脏寒,本气之虚,此当温之。

论:阳明病脉迟,此迟是阴旺土湿,厥阴病脉迟,是营气虚竭 ,少阴病脉迟,此是脏寒。脉迟,统论就是阴盛而脏寒,也是营气之虚竭,太阴则湿旺,少阴则脏寒,厥阴则营竭,在经不同,则理不同,而迟为在脏,是为脉法准绳也。

黄疸四: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心中懊憹烦热,不能下食,时欲呕吐,名曰酒疸。酒之为性,最动下湿而生上热,醉醒之后,往往烦渴饮冷,伤其脾阳。久而脾阳颓败,下湿愈滋,上热弥盛,遂生懊憹烦热,呕吐不食之证,将来必病酒疸。医知其上焦之湿热而昧其下焦之湿寒,凉泄不已,热未去而寒愈增,土崩阳绝,则人亡矣。

1  此酒疸者,也是接近上条提纲,湿旺的基础上,饮酒助湿之后,小便不利,湿无泄路,则成黄疸。其症就是饮酒,心中懊恼而烦热,不能食,时欲吐也。酒后湿动而病发,故为酒疸。

论:酒生湿气,能助肝旺,少饮则土木相得而两利,多饮助湿,则脾陷肝贼而相干。后世之医,皆言酒为热毒,而肆用凉药,败其脾阳而殒人命。

黄疸五: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酒疸阳败土湿,金郁于上,不能化津,木遏于下,不能泄水,必小便不利。胃逆而君火不降,则心中热。脾陷而风木不升,则足下热。(木中孕火,其气本温,木陷于水,温郁为热,肝脉起于足大指,肾脉起于足心,故足下热也。)缘其中气颓败,不能升降阴阳故也。

1 酒疸阳土湿,胃逆则肺逆于上,不能通调水道,脾陷木遏于下,不能泄水,必小便不利。君火不降则心中热,风木下陷,则足下热。

黄疸六: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酒疸,心中烦热,欲作呕吐者,吐之则愈。缘其湿热郁蒸,化生败浊,浊气熏心,故欲作吐。吐其腐败,则恶心呕哕止矣。

黄疸七: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或心中无热,靖言了了,烦乱不生,而腹满欲吐,此缘土湿而胃逆也。肺金莫降,津液不生,是以鼻燥,肺窍于鼻也。其脉浮者,浊瘀在心肺之部,当先吐之。脉沉弦者,浊瘀在肝肾之部,当先下之。以腐败郁阻,心肺不降,是以脉浮,(心肺之脉浮)肾肝不升,故脉沉弦,(肾脉沉,肝脉弦)吐下之后,腐物涌泄,则心肺下降而肾肝上升矣。

1  酒黄疸,或心中无热,无烦热懊恼,靖言了了,烦乱不生。腹满欲吐者,中焦壅满也。其脉浮者,此阳气郁格也,随欲吐而吐之,脉沉弦者,下其腹中壅满也。

2  《四圣》黄疸根源:其游溢经络,散之于汗也。其停瘀膀胱,则泄之于水道。近在胸膈,则涌吐其腐败(栀子大黄汤)。其远在肠胃,则推荡其陈宿(茵陈蒿汤与甘草茵陈汤)。酌其温凉寒热,四路涤清,则证有变状而邪无遁所,凡诸疸病,莫不应手消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