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茯苓饮运用及体会

 AB向往神鹰 2024-04-09 发布于陕西

2024.04.08,第728期。

患者,男,24岁。

主诉:胃胀1个月。

现病史:患者近1个月来胃胀,恶心欲吐,多在进食后出现,时有腹痛,胸闷有压迫感,平卧的时候比较明显,失眠,纳可,要求中医治疗。

刻诊:胃胀,嗳气,纳差,口干不欲饮,胸闷,压迫感,大便日一行,时干时稀,小便正常。舌淡,舌体胖大,齿痕舌,舌苔白腻,脉沉细数无力。

六经辨证:太阴病,中焦不运,胃虚饮停。

治宜:温太阴,健运中焦,驱饮逐饮。

方选:茯苓饮合理中汤。

 方药:茯苓 45g  党参 30g  白术 30g  枳实 20g  橘皮 30g  生姜 20g  姜半夏20克,干姜15克,砂仁6克(后下)(五剂水煎服)

二诊,胃胀,嗳气消失,食欲恢复,胸闷明显好转,已无压迫感,大便日一行,二便正常。舌淡,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沉细数无力。

继续按上方调服:茯苓 45g 党参 30g 白术 30g 枳实 20g 橘皮 30g 生姜 20g 姜半夏20克,干姜15克,砂仁6克(后下)(五剂水煎服)

吃完上药后诸证消失,无其他不是,停药。

按语:患者主要是因喝饮料,导致里虚寒夹有饮,中焦不运,水饮不化,故出现胃胀,嗳气,纳差,口干不欲饮,胸闷,压迫感,故用理中汤温太阴,茯苓饮健运中焦,驱饮逐饮。

茯苓饮是我在临证中治疗痞证经常用的一首方,也就是老姓说的胃病,比如心下胀满,胸部心胸满闷等。

外台茯苓饮,简称茯苓饮,来自《金匮要略》,主要作用是消痰气,开食欲。方用有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枳实二两,橘皮一两半。

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是本方的主药,伍白术健脾利水,可见是病在中焦,水饮不化;再加人参治心下痞,是治痞证的要药,生姜健胃止呕,枳实破气消痞;橘皮,也就是陈皮,方中用量是最大的,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以上药用都是以治太阴的要为主,可见本方是重治在太阴,中焦不运,我在临证中多加半夏,半夏降逆,治太阴痞不可少,合上茯苓饮最为适合,如里虚寒重还经常合上理中汤,或者附子理中汤。

本方记载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这里的心胸中有停痰宿水,就是指胃中有水饮。胃中有宿饮,因常自吐水,但吐出水后,心胸间仍有气胀而不能食,本方有驱水饮消胀、进食的作用,故治太阴中焦停饮为首选之方。

临证中见胸满、腹胀、心下痞、纳差、小便不利之太阴病应首先考虑用外台茯苓饮。本方加半夏或者砂仁则效尤捷,不问其吐水与否,若以心胸满不能食为目的。

此与旋覆代赭汤均属常用的治痞的良方,本方证亦常有噫气,但患者以噫气为快,且大便多溏,而旋覆代赭汤证苦于噫气不除、大便虚秘者显异。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也同治心下痞满,但本方用于里虚寒之太阴病,半夏泻心汤用于上热下寒、半表半里阴证之厥阴病,临证不可不辨。

莫金乙,主治医师。热爱中医,崇尚仲景医学,善用六经辨证,熟练运用经方,擅长用纯中药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坐诊在广西贺州小城莫金乙诊所。

善于纯中药治疗发热、不名原因的发热、外感病,脾胃病,咳嗽、头痛、胃胀、胃痛、眩晕、失眠,不寐、消渴、哮喘、月经不调、痛经、肿瘤术后胸痹、胸痛、心力衰竭等病症。

立志传承经典,潜心临床,服务一方百姓,做经方一代传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