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算盘

 淮阴语文 2024-04-10 发布于江苏

    

老算盘

          ◎刘绪忠


光阴似箭,一晃我都奔七十了。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对一些堪称老古董的旧物件愈发怀念,尤其是我家收藏的一把老算盘,可以说它是培育我家节俭家风的特等功臣。

我家这把算盘,因其年代久远,呈现出一种深沉的黑褐色,我不知晓算盘珠子是什么材质,只知道掂量起来很压手。框与梁之间有两根铜柱固定,边框四周用铜皮包裹,既精细又结实。提起这把算盘的来历,还得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挖沭阳的新沂河说起。那时,我父亲被安排到“营部”(公社负责工程管理的机构,当时管理民工统一按部队建制,县级叫“团部”)当财供,负责工程的物资调拨,工程补助款的结算等,当时使用的就是这把算盘。工程结束时,因为父亲工作很出色,“营部”领导说这把算盘就当奖品奖励给你好了,就这样,这把算盘就成了我家的传家宝。

后来,这把算盘又伴我父亲当了十多年的生产队会计,为200多口社员当家理财。那年月物资匮乏,生产、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但父亲一直秉持“一分钱扳成两半花”和“好钢用在刀刃上”等节俭原则,尽职尽责为社员们管好财、用好财。这期间,父亲打算盘的技法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是远近出了名的“账先生”。

时光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和爱人结婚后,这把算盘就传到我爱人手里。爱人是高中生,聪明好学悟性高,在父亲的帮助辅导下,珠算水平提高很快。1983年,家乡供销社招收棉花收购结算会计,爱人报名应考。当时主考官出了“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题,爱人用算盘10分钟完成了6道题,名列第一,当即被录取。

棉花收购结束后,爱人又被安排做供销社食堂会计,还是整天与这把算盘打交道。一大清早,食堂采购员从市场上买了的蔬菜一一过磅入账。每到这时,爱人一手拿着账本,一手拨动算盘珠子,一阵哗啦啦响声过后,每种蔬菜的重量、金额核算得清清楚楚。爱人还为职工进行蔬菜购进价格与饭菜售出价格之间的核算,尽量做个价格合理,物有所值,深受职工好评。

爱人为职工精打细算的事传到村里,村民一致推选她回村担任村会计,她仍然继承发扬父亲当会计时的好传统、好作风,立足为村民管好财,用好钱。与此同时,她还帮助村民细算种田的投本与收益之间的经济账。比如选用什么种子,使用哪种肥料,喷洒哪种农药节约划算等,村民们称她是“活算盘”。

爱人在担任村会计期间,从不摆官架子,相反,以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为村民做试验示范。她还坚持种植业、养殖业、有空就去车站做小买卖等“三轮驱动”、同时发力。家庭种粮收入和副业收入比一般农户要高出许多。为此,她多次荣获县乡“种田能手”、“致富标兵”、“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爱人一直信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节俭信条,发扬“燕子垒窝”精神,从而实现了我家由土墙草缮到砖瓦结构起脊房,再由“明三暗五”楼基础平房再到别墅型两层楼房等四次改建房的跨越。当时有村民怀疑她的账务有问题,要不哪来那么多钱盖房子?出人意料的是,每年乡农经站财务审计时全为“优秀”等次,不但没有任何经济问题,反而自家为村里特别是特困户贴了不少钱。

爱人从村会计退下来已有10多年了,但她在含饴弄孙之余,还在用这把算盘记录着家庭的收支往来账。她常教育子女们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并且说:“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家风,无论任何时候都要一如既往地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刘绪忠,江苏泗阳人,宿迁市作协会员,泗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类传承人。作品散见于《中国诗词》《扬子江诗刊》《楚韵》《楚苑》《宿迁日报》《宿迁晚报》《林中凤凰》《石榴》等报刊杂志或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