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核心素养”将向何处去

 大漠胡杨968 2024-04-10 发布于辽宁

08/101

一、从何处来:国际背景

素养即 competence 本来不是一个教育概念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一直在用的一个术语
英国著名的专业知识与素养研究专家埃劳特M. Eraut曾经总结过素养概念的形成主要有三种学术传统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传统它给我们提供了非常详尽的素养行为的具体清单它只聚焦任 务分析的技术过程却忽略了素养发展的社会和政治维度
(2素养的发生学取向旨在结合工作表现 的优秀程度确定行为的总体质量它更聚焦素养行为或表现的选择而不是培训或教育的目的
(3基于 素养和表现的认知建构它起源于认知心理学的传统旨在区分素养competence与表现performance
经合组织(OECD)尝试从理想的教育目的 —— 成功的生活和完善的社会—— 出发 来回答每个个体需要什么素养”。跨界团队经过深入的研究2005 年在核心素养的确定与选择执行概要中明确提出三大类核心素养互动地使用工具与异质群体互动自主行动同时他们也承认由于国家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核心素养的选择可以是多样的尽管这里所说的素养是 competencies但在该报告中还获悉用来指称素养的词还有 literacyabilityskill 等。
二、从何处来:国内研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是在教育部的委托下,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先生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的。这项研究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国际比较研究、传统文化分析、现行课标分析、实证调查研究等,以确保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一定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中“教人成人”的理念和现代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三、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图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和18个基本要点。

林崇德先生认为: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 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 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 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 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 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 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 敢于担当的人。”

在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上课题组认为,“文化基础是实现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基础反过来说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也是以必要的文化基础的形成为前提和条件的相互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关联性课题组认为这三 个领域的划分既考虑了教育作为人类知识和文化传承的作用也考虑了教育在促进个体发展和 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 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论框架
四、关于核心素养的一些讨论
关于素养和核心素养的概念有研究者详细研究了英文和中文的相关概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李雪和孙绵涛就认为课题组把核心素养定义为 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有问题的, “因为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品格是人的人品在日常活动中所显现出的一种做人的格调而能力则是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本领素养是品格和能力的下位概念有了某种或某几种素养学生才能形成一定的品格和能力”。在李雪和孙绵涛看来素养是下位概 念能力品格为上位概念课题组用上位概念 来定义下位概念在逻辑上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关于三个方面六大核心素养和18个基本 要点有研究者认为这个框架罗列的内容太多几乎等于一个人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素养因而与 核心素养的定义不符褚宏启也是从概念分析入手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既然是关键素养就不是全面素养。 “把核心素养等同于 全面素养显然是错误的从词义上看核心素养必须是 '核心的素养核心素养之外还应该有 '非核心素养’。否则所有的素养放在一 起就不是 '核心的素养了核心素养不是面面俱到的素养 '大杂烩’,而是全部素养清单中的 '关键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还是基础素养林崇德先生和课题组成员都明确认为核心素养是基础素养因而是共同素养是每个学生个体面对未来社会发展都应当具备的褚宏启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和基础素养他认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多种素养核心素养只是其中的 少数作为少数的核心素养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不学而能的低级素养或基础素养而是应当优先学习和优先形成的高级素养他指出事实上为世界各国共同重视的创新能力信息素养作能力社会责任交流技能等核心素养都不 是一些简单的低级的或基础的素养而是一些高级的复杂的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形成的高级 素养这些素养与中国的应试教育所青睐的一些素养如死记硬背 (记忆)的素养题海战术 应对考试)的素养等存在着质的差别
关于核心素养框架在学校课程教学评价 等环节的落实一些研究者也表达了一些忧虑。崔允漷发表了 素养: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概念一文该文基于教育实践的立场认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将素养作为教育概念作为学习结果的概念其实都存在一些理论问题简单地机械地僵化地以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针极有可能导致课程或 学习内容的窄化教学中达成核心素养目标的抽 象化以及学生素养目标实现程度评价的知识化、 技术化或碎片化在此意义上崔允漷的上述观点有助于教育者们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话语的狂 热中冷静下来理性思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 作为一种概念工具对真实教育实践的真实影响
五、核心素养将向何处去
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框架,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以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面对上述争议,其未来发展趋势可能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与平衡:核心素养应当是综合性的,既包含基础能力也涵盖高级能力,以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层面上发展。同时,需要平衡本土文化特色与国际视野,使核心素养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全球竞争力。
  2. 实践性与适应性: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当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强调实践性和适应性。这意味着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3. 灵活性与个性化:虽然核心素养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教育目标框架,但其实施应当允许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和个性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兴趣。
  4. 持续性与发展性: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应当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并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调整和发展。
  5. 评估的多元化:对于核心素养的评估应当超越传统的考试和评分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项目评估、同伴评价、自我反思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6. 教育政策的支持:教育政策应当支持核心素养的实施,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如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学习环境优化等,以确保核心素养能够有效地融入教育实践。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需要教育者、政策制定者、学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完善,以实现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最大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 林崇德.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林崇德.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 15(2): 151-152.

  3. 林崇德,刘霞,郝文武,胡金木. 努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访林崇德先生[J]. 当代教师教育教育研究,2017(2): 12.

  4. 李雪,孙绵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探究———兼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商榷[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81.

  5. 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2.

  6. 闫闯. 切勿忽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本土化[J]. 教育科学论坛,2016(20): 8.

  7. 崔允漷. 素养: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概念[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5.

  8. 石中英. 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哲学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 38(9): 36-4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