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明心见性”?

 小枫林舍 2024-04-11 发布于福建
漫谈——“明心见性”?

禅宗达摩祖师图片

《红楼梦》中林黛玉说:“无立足境,方是干净。”看到这句话,我联想到了佛教禅宗说的“明心见性”。

何谓“明心见性”呢?我认为,“明”,是觉知,是指明白本心是因为身体的感知、遇外缘诞生妄心;妄心因为欲望设计规划形成了外界的事物。“心”,既是指本来面目、本心(本来的那个心,真心)、佛性、实相真我、如来藏,是禅宗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也是指本心因为业力牵引遇因缘际会而合成的妄念妄心。我们平常认为的身(现象、相)与心(六识心)是“假我”(颠倒妄想)状态的存在。“见”,包括眼睛看到(本心的妙用)和佛眼正见二种情形。“性”,是指本心在迷糊时转变为妄心,显示的是事物现象;在醒悟时又会转为本心,显示的是清净的能量空性状态。

所以,所谓“明心见性”就是本心的天然觉知力,既可以让你使用肉眼看到丰富多彩的事物现象,又可以让你使用本心的觉知力发现事物本质的自然空性。

我们今天主要讨论本“心”这个话题:

一、佛说:“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

佛教告诉我们,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万法皆“空”(无自性)就是世界的真相。所以,我们身心渴望追求执着的一切就如六祖惠能大师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因此,“生”与“灭”,都是我们眼中看到的暂时现象,是“无常”的表现;“万法”,也是我们眼中看到的事物现象;生灭和万法都是本心的特性表现,都是本心的效用体现,都是我们眼中看到的那个“性”,这就是“见性”,即看到了本心的特性效用表现为万法和万法的生灭变化;“缘”是万法与生灭现象存在的动因,是本心的另一种方便说法。

漫谈——“明心见性”?

赵州禅师画像图片

《楞严经》曰:“如来常说,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由于万法不停流转生灭转化,这种无常现象存在的当下就可以定性为“空性”。可以把这种变化特性即空性,理解为现象中始终如一的本质,可以把现象理解为空性的动态运动显现方式。

“空性”,即只个不“住”(住在住时,只物住)“一切处”(住无住处)心者,是指本心的觉知特性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事物的特有独有现象,是所有事物现象共同的共性特性;也指事物现象没有刹那的固定不变性状;也就是“无常性”“无我性”。

[我在这里插句题外话,我们阅读宗教知识不能望文生义,不能咬文嚼字,不能读死书,要听话听音,佛经所说所写都是方便之说。不管是佛陀的经文,还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经文,都是后来他们的弟子根据他们日常传法口述而进行的记录和汇总。而传法和口述大都是有问有答的状态下随缘相机而说的,且他们会根据不同的提问对象和提问对象的佛法水平做出便于对方理解的答复。

漫谈——“明心见性”?

马祖道一禅师画像图片

比如说,“即心即佛”,这里的“心”指的是本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里的三个“心”都是指识心、妄心。比如说,涅槃与般若名异体同。所以,你要明白“法无定相”,都属于方便假说]

书接上文:现象当下刹那处于流转状态,并无一刻的固定本性,这种情况就定义为该事物处于“空性”状态,这种“空性”当下的表现形式就可以定义为“现象”。所以,所谓的“空性”和“现象”都是指向同一个东西,只是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理解划分而已。所以,一定不能把它们认为是二个东西,空性只是对现象的本质的一种描述评价而已。

漫谈——“明心见性”?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全身舍利图片

二、佛家说的“色受想行识”,都是我们“本心”中所呈现出来的五蕴“现象”,本心直观体现为现象(自性)。

比如:我们可以把本心的觉知称之为“眼智”,它可以看见佛性实相,可以把眼睛看到的现象称之为“眼识”,它只能看到色相(现象)。

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被佛教称为“欲界”,欲是生命内在的强烈需求(生理、心理方面),佛教称为“贪、嗔、痴”,包括色、声、香、味、触五欲。我们自认肉身和六识心为“自己”,“自己”以外的所有事物为“他”,妄自分别自他,起心造业,处于颠倒妄想的现象状态中无法自拔。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认知,并“无得无证”;如果你非要我拿出本心的“成果”和科学验证过程或者科学逻辑思维推理过程,那便是“有得有证”了,佛法目前尚且做不到,并把此种“要求”视为“邪见增上慢人”,名为外道。

另外,我们所谓的严谨逻辑推理实际是直线形路径推理形式,你只是走向了一个极,经常推理到的结果会形成悖论。世界的真相的逻辑推理往往是两极的动态旋转,是两极平衡的那个中心。

漫谈——“明心见性”?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画像图片

三、“本心”在哪里呢?

我们静下来想想,除了“本心”中的“现象”之外,世界还有其它事物存在吗?答案是没有。

《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注意:前面二处“生心”的“生”,是指本心的效用根据因缘和合而成的妄心,是从本心化生出来的意思,没有不经加工自然而然显现出来的意思。而“生其心”这里的“生”,是自然显现出来的意思,是去除本心之上遮蔽之物暴露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意思,更不是本心化生出来的意思。

注意:上面提到的三个“住”字,是停止不动的意思,意思是指不要把事物现象看成固定不变化、不生灭的,要清醒的明白他们自身的内部和外部每一个部分和每一个当下,都处于快速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一刻是静止不动的,他们处于高速运行的动态状态中。

这句话意思是:“应无所住”,就是应当做到“于相离相”,应当确保“不于境上生心”;必然“于法体上生清净心、平等心与平常心”;就是应当通过各种现象看到其相同的内在本质,应当透过唯一的本质理解看到的万千现象产生的内在动因;就是应当摆正自己的角色即观察者,不能作为参与者。

比如说我们是山中野地的一株小草,不管有没有人观赏,我们该干啥干啥,不能因为有人赞赏而鲜花怒放,也不能因为有人唾弃而自甘堕落。春天我们就发芽生长,夏天我们就鲜花开放,秋天我们就落叶纷纷,冬天我们就归去泥土。我们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生灭,对于外界的所有事物都只是作为观察者默默地看着,却不会动心起念去积极参与其中。这种心态就是无所住。

漫谈——“明心见性”?

自开自放的山间野花

简单的说,就是不管心里住了什么相,都说明你没有明白事物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中,事物没有一个固定静止不动的相可取,你看到的都是过去的相和未来尚未发生的相,这说明你对过去和未来在意了、当真了,这就是你的心被污染的证明,这就是你的心染上尘相的证据。

所以,只有你的心里没有任何一个固定不变相存在;允许一切动态影像流过当下,体验并观照事物的生灭和变化过程,心不取任何一相,始终如如不动的觉知观察着;才是没有在意任何一相,没有把任何一个看似固定的现象当真。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不在意、不当真不代表事物本身当下不存在,而是指你的心当下对待存在现象的心灵态度,虽然事物当下是鲜活存在的,但都在不停地生灭变化中,你没有能力逮住任何一个固定不变的相。

漫谈——“明心见性”?

南无阿弥陀佛

万千佛经所说的那个“本心”无形无相、无处可藏,又无所住处,只能体现在你当下所看到的那些“现象”上。所以,本心真实存在;但超越了我们眼中看到的客观存在;是处于我们认知范围之外的超越存在;它出离诸相、无所见(若见一切色相,于中不起爱憎,就等同于不见),是无形相的,世间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

其实,“本心”也是一个假名,一个方便之说。因为那个“现象”本质特性是空性,同时又是我们眼中“最真实”的事物。虽然我们找不到“本心”存在的任何一点实质证据,也无法进行科学验证,可是“本心”却清清楚楚地觉知着一切现象的存在和生灭转化。

不知道你注意没有,本心的这种觉知能力与万法的生灭同时存在,如影随形,“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种能觉能知的觉性本自具足、不假外求、无生无灭、相续不断。你可以这样来理解,所有的一切的现象(妙有),都是用来演绎彰显“本心”般若智慧的道具。

漫谈——“明心见性”?

禅宗三祖僧璨画像图片

四、本心是什么?

我觉得,“心”可以分为本心和妄心二种,我们平时都是在妄心用事。妄心,是我们的本心通过身体所表达的“认知功能”(神经网络中的电脉冲信息),我们所谓“看到的”世界不是眼睛真实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样子,而是神经网络加工之后诞生出来的。妄心会因为因缘而产生生灭变化现象,而本心却是一直如如不动、不生不灭的。

本心是我们清净的本体,可以觉知一切,妄心是本心被遮蔽染污之后的效用体现。其实,本心与妄心是同源一体不二的,迷时表现为妄心,醒时表现为本心,不能把它们当做二个对立的东西看待。

在佛教禅宗中,本心指的是第八识阿赖耶识,自性是指本心自己的特性性状,即空性,而空性的表现形式为事物现象。本心自性只在因地,而真如佛性却在果地。从本心自性至真如佛性,必须出三界寂灭入真如涅槃处。

释迦摩尼佛曾说:“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为妄想执着,不能证入。”

这句话意思是说,本心就如(是)如来智慧德相;只要众生不再妄想执着就能看到本心。其实是真妄同源,一体不二。

曾有弟子问:“其心似何物?”

六祖惠能大师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漫谈——“明心见性”?

禅宗四祖道信大师画像图片

本心是什么,类似于人类的“爱”是什么?爱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个人和单位、国家、民族之间;它可以是语言文字音乐绘画,可以是名誉金钱权利,可以是积极的作为,也可以是默默地关注;可以表现为外在的行为,也可以是内心的慈悲。

至于“爱”到底是什么样子,真实的姓名是什么,到底居住在哪里,我答不出来。但我知道它客观存在,它可以表现为各种行为,它可以依附于各种“礼物”之上;它来源于我们的“心”中,它是一种“超级存在”;你所能看到的真实存在,都是它的特性效用表现形式,你却无法看到它的本体是什么?

假如你非要逼问我“爱”在哪里?我只能说爱无处不在,变化多端,但又无影无踪、无处可确定。佛家说的“本心”亦是如此啊!

漫谈——“明心见性”?

禅宗神会禅师壁画图片

本心自性和明心见性等佛语,都是佛教禅宗假名方便,自行创造安立的因地方便之说。

比如在《心经》对于本心的描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句话是为了突出现象的无常无我而言的,是按照描述事物的方式对本心所做出的对应性、形象性的描述,只是为了便于我们理解不得已而作出的比喻,从而使我们对于心的概念特征多少能有所领会,但不能认为心真如某种东西,并据此进行臆想见解。所以,禅宗说“动念即乖、心行处灭”,“开口便错、言语道断”。

漫谈——“明心见性”?

虚云禅师雕塑图片

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对“本心”的描述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首偈子的意思是,你想知道“心”的本体具备哪些特性吗?“心”的本体是清净的、不生不灭的、具足圆满的、如如不动的、可化生出万法的。但这首偈子并没有说明“本心”到底长什么样子,只是告诉你“本心”具备哪些特性。是因为惠能大师不知道“本心”的“具体”吗?应该不会。为什么他就是不说明白呢?因为“本心”的具体情况,无法使用我们的语言文字进行确切的描述,为了避免误导他人,大师选择了描述“本心”具备哪些特性的方式间接告诉我们“本心”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睿智。

比如说:本自“具足”中的“具足”,是指一具“六法”,“六法”是指“名六法”,即一舍、二无起、三无念、四离相、五无住、六无戏论。但所谓的“六法”,也只是传法说教时的随事方便,假立名字;至于妙理,无二无别。

其实按照佛教理论,我们所有的对于“明心见性”、“本心”的理解都属于“我见”,都是心生见解,有见解自然必会落于相(文字相、事物相)上,也就落在五蕴范围内了,这就不再是“观自在”了。

漫谈——“明心见性”?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画像图片

五、怎样才能看到“本心”?

简单的说,我们处于“正见”[见无所见,又称佛眼、实相(无一相可得);有所见者,即是众生眼]状态中,见中没有物相,也没有无物相,本心自然自显。

比如:我们的耳朵具有听力(闻性),有声音时我们听到了声音,可以叫做“有闻”;无声时我们觉察到了“无声”,也可以叫做“有闻”。因为不论有声无声,都是我们的耳朵发挥“闻性”才能得到的答案,否则你是无法知道此刻是否有声无声的,这些有无结论,都是“本心”的效用在“闻性”方面的彰显。

漫谈——“明心见性”?

本寂禅师画像图片

这时我们就处于闻性的正见状态中,你的“见中”无所谓有声无声,你只看到了“闻性”,你见到的这个闻性就是本心在时刻发挥的作用,可以牵强的理解为见到了本心。

《顿悟入道要门论》中记载了一段对话:

曾有弟子问:身心以何为见——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心等见?

六祖惠能大师答:见无如许种见。

弟子问。既无如许种见,复何见?

六祖惠能大师答:是自性见。何以故?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

弟子问:只如清净体尚不可得,此见从何而有?

六祖惠能大师答:喻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何以故?为明鉴无心故。学人若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法句经云: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也。

漫谈——“明心见性”?

无相禅师画像图片

我们看到这段千年前的对答记录,可以明白,必须抛弃大脑中的自我认知,做到无我、无常;修行就是将觉知力落实于当下,落实在每一个念头,去觉知它,去觉照品味它;当你真正地悟得空性的时候,这个妄心当下即是真心;做到“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利益众生);本心方能自然而然的显现暴露出来。而此种清净空寂的状态看起来简单,实则极难达到啊!

所以,我还是建议从“本心”的特性表现形式(现象)上面,去领悟“本心”是什么?切不可贪图走捷径,否则可能陷入深深地“我执”之中。

六、儒家对于“本心”的论述,以阳明心学为代表:“此心光明”、“心外无物”,具体解释: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其实,王阳明讨论的还是世间法,主张为善去恶的积极作为,并没有脱离儒家治世的思想范畴。这和佛教的主张差别甚大,就不作进一步的讨论了。

漫谈——“明心见性”?

王阳明照片画像图片

七、道家对于“本心”的论述:“道”(对应“本心”),其体清净虚无,其用玄妙无穷,其性无为自然,其机生生不息。强调“道法自然”,主张“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粉碎虚空”,最终修成大罗金仙。

道教的思想意识主张类似于小乘佛法,“道”的概念与“本心”的特性描述极为相似,认为道是一种混沌状态的元气,它无形无象,无边无际,包含着宇宙的一切可能性,是宇宙的本源,是一切事物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认为,修炼者通过修炼,可以唤醒体内沉睡的原炁,可以使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达到长生不老、成仙的目的,这与佛家说的“阿罗汉”、“自了汉”极为相似,属于自渡渡己,并不主张渡人渡众生。

老子《道德经》中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唯一不变的本质)不为“目”(事物众多现象),故“去彼取此”(这和佛教说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类似的意思)。”

这句话意思是说,不被任何东西所束缚;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完全超越了世俗执著束缚,得到彻底解脱;如此降伏自己的本心;自由自在放“空”自我、保持空灵的状态,就能看到“道”是什么。

漫谈——“明心见性”?

道教老子画像图片

八、佛教禅宗五祖弘忍传法给六祖惠能大师的时候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并进一步开示道:“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这是告诫所有的学佛之人,若要修行,前提条件是知道“本心”是什么?否则不如远离佛学,好好生活!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只有当你找见“本心”时,你才能够从“本心”的视角来看待万物,才能真正看到现象的“空性”。顿悟之前所谓以为的“看见”,都是妄念假想罢了!所以道教的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由此可见,迷悟只在觉知的一念之间,一念执迷、不断去做加法即般若绝,被贪嗔痴所奴役和驱使不得自主,沦为众生,逐念轮回流转;一念觉照、不断做减法即般若生,对相不生妄心,随缘自在解脱。烦恼菩提只在转念刹那间,前念已断,后念未生之际,无见无闻,无觉无受,即是本心。当然,身处迷雾明苦海中,需借助“佛法舟楫”和“念念觉照摇浆”的双重加持,方才能够顿悟登彼岸!

漫谈——“明心见性”?

永明禅师画像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