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象”与“意”:中国古代绘画中“犬”的形象衍变

 心神斋 2024-04-12 发布于山东

       

狗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人类对狗的记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狗依旧是我们平常生活中和人类联系最密切的伙伴。

中国古代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十分重视意象的表达,中国古代绘画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犬类也是画家笔下经久不衰的主题,在各个时期绘画都可以看到犬类的身影。

在这些绘画中,描绘了犬类如何参与人类的生活活动,犬类在人类世界中,在不同环境里的不同形象,也记录了不同时期的角色演变。

不同时期犬类的不同形象

在早期出土的有关犬类的彩陶上,就有关于犬类的图案,在原始社会中,狗就参与到了人类活动中来,陶瓷的图案是一只犬类叼着一条鱼,由此可以推断出当时犬类是人类进行渔猎时重要的助手。

在汉代和魏晋时期,壁画上面也可以看到狗的形象出现,这些壁画线条简单明了,这个时期的猎犬出现的形象多是在大声喊叫,追捕猎物等。

这时期狗的捕猎和攻击作用较为凸显,狗成为人们外出捕猎战斗的最重要的伙伴同时在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大量西域和欧亚大陆上不同品种的狗也随之进入了中国。

在唐代以前,犬类大都是看家护院,帮助人类进行日常生活生产的“助手”形象,但是唐代之后,在许多上层贵族的生活,会看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将小型犬类作为宠物来抚养

如《簪花仕女图》中,两位女性正在院子用拂尘逗小狗,图片中的小狗活泼可爱,在主人周边活蹦乱跳。这种小狗叫做拂菻狗,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进贡而来,深受唐朝贵族的喜爱。

在宋代时期,狗在画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在宋代以前,画中的犬类大多是人生活中的陪衬,无论是工具型助手,还是贵族的宠物,狗在画中多是以客体存在。

在宋代之后,画狗逐渐成了一个单独的主题,宋代《宣和画谱》就绘画了许多有关于犬类的主题绘画。以描写小狗日常活动为主,

这些小狗嬉戏玩耍,酣睡休息,小狗不再是主人陪衬物,在画中获得了主体地位。

元代时期,养狗风气盛行,许多人家都会饲养小狗,小狗除了有看门护院的作用,也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小狗在日常风景画中十分常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明代纪镇的《春苑游狗图》,就描绘了小狗一家活动嬉戏玩耍的画面,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镇,上层贵族社会还是底层平常老百姓家,都会看到小狗的身影。

清代时期,康雍乾三朝都会命外国传教士绘清代宫廷图像,在康熙狩猎的时候,身边就会跟着一只猎犬,而外国传教士郎世宁也以小狗为主题,绘制了许多种类的名犬。

从不同时期狗的演变就可以看出,狗从凶狠的捕猎工具,到成为上层社会的宠物,在宋朝后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狗在绘画中的形象演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犬类在绘画中的不同意象

中国古代绘画十分重视意象的表达,画家在进行绘画的时候,会将实物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从而营造出一种氛围,从犬类在不同时期的形象可以看出,犬类在不同时期的意象表达。

在春秋时期晋灵公就养了一只凶猛的獒犬,每天都把这种狗带着身边,还给这只狗加官晋爵,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担忧。晋国大臣赵盾好心相劝,被晋灵公放出獒犬相害,赵盾好不容易才被救出。这时犬的形象还比较可怕。

而在汉朝魏晋时期的犬类,常常以一种守护者的形象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中,这个时期狗的形象往往比较夸张,动作幅度也比较大,像是时刻在准备战斗,大多都是凶猛好斗的形象,常常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

隋唐时期,小狗的形象变得温顺可爱,看起来甚至完全没有战斗力,这个时期小狗成为人们喜爱的宠物,西域供入的拂菻狗成了上层社会的宠儿。

这种狗性情活泼,性格也比较温顺,在唐代宫廷图《宫乐图》中桌下就有一只小狗,但是宫廷女性对此都已经习以为常,这时期小狗成了唐代宫廷女性中的点缀。

通过描绘小狗与当时宫廷女性地玩耍,展现宫廷女性悠闲自在的生活。声色犬马用来比喻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淫乐方式,所以犬类也会被用来讽刺统治阶级奢靡颓废的生活

宋元时期,小狗不再是画中的陪衬,逐渐成了禽兽画的一种,宋代画狗画得十分逼真,对小狗神态刻画细腻,小狗多与自然和百姓平常生活相结合,展现了一幅幅的民俗风情。

小狗在日常生活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犬类在与人类相处过程中十分融洽,代表了人与自然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理念,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共处的理想。

明清时期,与西方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西方绘画技术逐步传入我国,许多传教士利用西方的绘画手法奉旨画狗,西方传教士画的狗多为外国名犬,如清代郎世宁的《十骏犬图》,内容多为狗的特写,形象逼真,种类多样。

而许多本土画家也吸收了许多西方绘画技术,注重表示动物的习性,设计动人的意境,将写意与工笔结合起来,寥寥数笔就可以将小狗的神态准确描绘出来。

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狗在画中的形象与意象不同,有时是凶恶的象征,有时是悠闲的形状,有时代表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时画家写意与工笔的结合。

犬类在不同时期意象不同的原因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弱,资源匮乏,人类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这时狗就成为了人类在捕猎外出的重要工具,而那时的绘画技术简单,所以记录狗的形象线条简单,对狗平时生活方式的记录也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势力交战频繁,时局动荡,猎犬成了当时人们出行作战打猎的重要助手,《明妃出塞图中》匈奴部落的人就在身旁带着一只猎犬。那时犬类的体型比较大,攻击力强,常常给人一种压迫感。

因为古代生产力贫乏,时局动荡不安,所以那时的犬类在图片中代表一种严肃凶狠的意象,描写局势的不安和环境的危险。

而犬类也被人看作忠诚的守卫。在许多陵墓中,可以看到许多犬类的壁画与工艺品,这些小狗也以另一种方式,保护着主人。

到了隋唐时期,唐朝综合国力达到了鼎盛,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唐朝对外贸易发达,许多西域珍贵物种因此传入到中国。

唐朝前中前,社会稳定,上层社会生活富足,贵族女性生活百无聊赖,小狗就成为了她们打发时间,消解烦闷的工具,小狗在唐朝贵族图画中十分常见,是唐代宫廷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宋代《货郎图》中,就描绘了一只小狗在货郎周围玩耍。周围人对此习以为常,小狗与周围人和平相处,体现了宋代城镇热闹平和的景象。

而宋代《秋葵犬蝶图》则描绘了小狗带着蝴蝶玩耍的图景,体现了一种很强的生态意识,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万物平等的古代哲学思想。

元朝时期《元世祖出猎图》和清朝《康熙狩猎图》都有带着猎犬去打猎的习惯,元清两朝都是少数民族,有着骑马打猎的习惯,不过此时的猎犬虽然敏捷勇猛,但是没有之前刻画得那么凶狠危险,成为当时人们打猎时期的附庸。

明清时期,与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明清两朝传教士绘制了大量外国名犬图,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西方的好奇心,传教士从西方带来的绘画技术,也影响了本国的画家对动物的描写。

犬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摆脱了在人们身边的附庸地位,成了画中独一无二的主角,人们对小狗的描绘也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注重对小狗神态的刻画。

一直以来,犬因其活泼可爱、知恩图报、忠诚坚毅的品质,而颇受人类喜爱,犬类也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宠物。也是中国从古至今经久不衰的绘画主题。

犬在不同时期犬的意象不同,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犬逐渐从客体变为了绘画的主体,刻画形象也越来越细腻。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带着一种强烈了自然意识,狗作为一种意象,也承载了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万物平等,社会和谐,人们生活悠闲欢乐的一种寄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