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第33篇:郭哥评课∣好的语文老师应有才、胆、识、力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4-04-13 发布于广东

好的语文老师应有才、胆、识、力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4月9日,我在中山市三鑫学校听了吴春江老师执教的一节写作课。与其说是一节写作课,不如说是一节活动展示与交流的课。本节课的主题是:解码朋友圈文字的力量,内容是初二31班部分同学展示自己的朋友圈文案。吴春江老师在课上讲了这个写作专题的缘由,他发现很多学生在朋友圈热衷于转发广告、短视频等信息,即使是发自己拍的照片,撰写的文案也毫无诗意和文采。于是他就想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文字撰写朋友圈文案。这样的话,这个写作专题就是来自于实际生活。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最终的成果也很丰富。课堂上就有五六个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并讲述写作的心得体会。

听课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如何评价这样的课呢?用常见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评价之类的术语,显然不足以概括本节课的特点。我也禁不住想起了十多年前,我给高一学生讲张洁的《拣麦穗》。我的习惯是每次讲名家的作品,我都要花一节课,或讲述作家的生平和奇闻轶事,或挑选一篇作家名篇给学生阅读。那节课就是阅读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我选了一些片段,先给学生梳理了故事情节,然后重点欣赏这些片段。当时刚好有一个外省的教研员来听课交流,下课后他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这节课,到底要干什么?”我一下子愣住了,我说:“没干什么呀,就是了解并赏读一下张洁的这篇作品。”其实我知道,他真正想说的是,这是一节语文课吗?我当然也知道,这样的课,没有目标,没有设计,没有匠心,这能叫一节课吗?这和学生自由读40分钟的书,有什么区别?

怎么多年过去了,面对吴春江这节课,我们也可以问一个问题:这节课,他究竟想干什么?其实,他也不想干什么,就是想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培养一下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我在想,这样的想法,不是也很伟大吗?如果学生不喜欢你的语文课,这不是最大的悲哀吗?还有,这样的语文课,是不是适合所有的学生?是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驾驭?于是,我听课的时候又想到了清代叶燮在《原诗》里讲过的“才、胆、识、力”。他是这样说的:“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在他看来,作为作家、诗人,要具备这四种能力。才,指的是才能,才华,杜甫的精思是一种才,李白的才华也是一种才;胆,就是胆气,敢于不从流俗之见,敢于冲破传统的规矩;识,就是认知,就是判断,能够某些地方看出什么东西来,能够对外在的理、事、情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力,就是笔力,就是作家寄寓作品的力量。我认为,好的语文老师也应有才、胆、识、力。

所谓“才”,就是才能、才华。语文老师大都是中文系毕业的,大都是或者可能是或者是文学青年,热爱阅读,内心充满着理想主义与浪漫情怀。喜欢写诗写小说,或者说喜欢文学创作,甚至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抑或是高谈阔论。这些都是语文老师最宝贵的才华。假如说一个语文老师,在面对一篇优美的作品时,已经失去了美的冲动、内心的感动,而只会从优美的文字中发现“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这不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吗?所幸的是,我在吴春江老师身上,看到了一种“文人语文教师”的情怀与风度。这是一种对文字的热爱,是一种对文学的热爱,自然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过去几年里,我自己也经常沉湎于各种专业书里,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后来发现自己对文字、对文学慢慢失去了感觉。我觉察到了可怕性,于是马上调整,每年坚持文学阅读。这一点,要向春江老师学习。

所谓“胆”,就是好的语文老师要敢于冲破一些体制化的东西,虽然我本人也是推动体制化的力量之一,但我还是欣赏语文老师身上那种不被羁绊、不被限制的东西。写作文,估计没有多少老师会引导学生去写朋友圈文案,也不会有多少老师会将学生带到户外,去触摸自然,然后写作。写作被严重应试化了,虽然写作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基本的写作能力。但能够另辟蹊径,冲破一些生硬僵化的规则与形式,也是好的。

所谓“识”,就是语文教师要有判断力。例如对于学生的作品,对于学生的答案,是否只会夸学生“你写得真好”“你回答得真棒”。在这节课上,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后,春江老师能够从理性层面上提炼挖掘出作品“好在哪里”,能够看出学生作品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提出自己改进的意见。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识”。这种判断,靠的不仅仅是临场的反应,更是丰厚的知识积淀。其实,在语文教学的很多场合,都需要有一种智慧性的判断力。例如面对一篇有争议的作文,会不会有自己的判断,并讲出理由;面对同时执教的一节课,能不能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面对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能不能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谓“力”,就是语文课的魅力,甚至是魔力,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期待上语文课。语文课的魅力可能来自于语文老师的“才”,也来自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和风范。两者结合,可能就是很多语文老师不具备的。忘记在哪个场合了,有人说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回忆起高中的课堂,很多人都回答自己最不喜欢语文课。当然,这只是一种印象,算不上过硬的证据。但学生只要喜欢语文课,成绩就不会差,这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从这节课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学生是喜欢语文课的,是喜欢语文老师的。听着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有的学生在五六十人听课的公开课上,还能够和老师“唱反调”“喝倒彩”,我恍惚之中又像是回到了多年以前我的语文课上,对联课、语文素养课、文学名著阅读课、金庸小说赏读课、孔子导读课、哲学讲座、张爱玲小说赏读课……可能这些都将成为永久的回忆。

有感而发,不足为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