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⑧《万章上、下》: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

 三个石头读书 2024-04-13 发布于广东

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

—— 《孟子·万章下》    

相关文章:

1

《孟子·万章》讲了什么?

万章,又是一个人名, 也是最早扬名于历史的万姓先人。他一生追随孟子,深受孟子喜爱,并在孟子晚年与其一同讨论经书,对《孟子》一书的编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孟子》读到现在,《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都是以人名来命名的,不是一国的国君,就是孟子的学生。离娄算是例外,是传说中目光如炬、有超常视力、能明察秋毫的神人。


《孟子·万章上》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政治哲学、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在这篇中,孟子通过与万章的对话,强调了人在承担重任之前,必须经历各种艰难困苦的磨炼,以锻炼心志和忍耐力。


而《孟子·万章下》则涉及圣人风范、古代礼制、交朋结友、立身处世和大臣的权力、职责等议题。


出自本篇的名言成语:先知先觉、后知后觉、杀人越货、“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

2

禅让、世袭和革命

禅让、世袭和革命,是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三种基本方式。

禅让制:通过和平方式让位于贤者;

世袭制:根据血缘关系继位,或传子、或传弟,后来逐渐以传子为共识;

革命:则是在现政权丧失民心的情况下,以武力“替天行道”推翻现政权,重新建立新政权。

其实,还有相对不合法的攻伐和篡位,这里按下不表。

在孟子的逻辑里,认为禅让和革命的施行都需要极其独特和罕见的条件(如“德若舜禹”和“天子荐之”),否则就是违背民意。与之对应,世袭制反而成为一种相对而言最不坏的政权更替制度。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应该遵循以民意为准绳、以民生为至上的原则。

这就是孟子说的“其义一也”。

3

孔子之谓集大成者

《万章下》的第一篇讲了伯夷、伊尹和柳下惠的故事。


这几个都是名人,我们都知道伯夷叔齐的“首阳采薇”、中华厨祖伊尹的“佐国兴邦”,还有柳下惠的“坐怀不乱


这一篇听听孟子怎么评价这三人。


伯夷,明辨善恶,划分清浊,刻意追求一己之完美。


伊尹,是积极入世的刚猛路数,“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认为时间的恶起源于对尧舜之善的无知无觉,一个先知先觉者,既不应该避恶,也不应该容忍恶,而是要普及尧舜之善,扬善以击恶。


柳下惠,认为善恶、清浊很多时候无法彻底区分开来,只求清者自清,出淤泥而不染,侧重持守一种温柔敦厚的和平。


他们三人分别代表三种类型的求圣之道:消极的理想主义、积极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的平和主义。



这三种学问和持守,哪个更好?


孟子的答案是,三种学问各有自己的美好之处,但缺少了一个“时”,所谓“孔子,圣之时者也”,时就是四时,春夏秋冬,不停流转,不可或缺。四时之气皆备,即“集大成”。


这即是孟子推崇孔子“为集大成者”, 后世君主都以“大成至圣先师”或“大成至圣文宣王”来命名孔子的尊号,孔庙主殿也称为“大成殿”。


其实从孔子提倡的“礼乐”中,也可见一斑。


前文讲“礼”,也要分“此一时彼一时”,不可教条迂腐、因循守旧、刻舟求剑;“乐”,狭义的“乐”,音乐之道,也需要八音和谐、快慢节奏、终始有序,广义的“乐”,人内心的愉悦和安宁,也需要因势利导、和谐平衡。

4

敢问友和敢问交

万章接连向老师问了两个问题:如何交友?如何面临社交应酬?

两个问题,答案分别是两个字。


敢问友。“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给出的是“德”,交友应该超越年龄、地位和亲缘关系,以品德为唯一标准。

敢问交。孟子给出的是“恭”。注意,“恭”和“敬”不同,恭是看得见的礼貌,敬是看不见的尊重却之不恭这个成语,也很好地阐述了这个态度。

当然,孟子也强调也不必对小人“恭”从而同流合污,唯有知晓对方是“尊者赐之”,才有“恭”。

5

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

在《孟子·万章上》读到孟子对孔子一生的高度评价——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


在前进时应当遵循礼制,在退让时应当坚守道义,而成功与否,则要顺应天命的安排。


“进以礼”强调了在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循礼制,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这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社交规范,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退以义”则是指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当坚守道义,不为利益所诱,不为权势所屈,做一个大丈夫。

什么是大丈夫?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守住了大丈夫的底线,就是“退以义”,这是儒家士子的尊严,也是人的尊严。



“得之不得曰有命”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尽人事,听天命”,“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既要努力追求,也要以平常心对待结果,顺应天命,不强求,不抱怨。


除了孔子之外,几千年中国历史上,很多人做到了这一点,比如范蠡、张良、诸葛亮,比如谢安、苏轼、姚广孝,他们的名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在修齐治平中,践行这句“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


这是儒家的智慧,也是儒家士子的行为准则和修身心法。

三个石头

2024.4.1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