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荀子: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潘海露 2023-03-18 发布于江苏

#历史开讲#

文章图片1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孙卿,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98至公元前238年间,战国后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他是继孟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对于荀子的童年和出身,今天的我们知之甚少。但通过荀子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各种技艺很熟悉,可能受过类似的教育。

大约在荀子15岁的时候到齐国求学,后来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任教讲学,成为当时著名的学者。诸子百家在稷下学宫长期并存,彼此交流切磋,通过争鸣辩驳而相互影响,促进了当时学术思想的繁荣和发展。而荀子曾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这是类似今天的大学校长的职务。体现了荀子在知识分子中的地位和号召力。后来因为齐国败于给了燕国,聚集在齐国稷下的学士各自分散,他也离开齐国去了楚国。

来到楚国后,荀子在公子春申君邀请下做过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子也被罢官,但依旧居住在兰陵。荀子也曾到过秦国和赵国,他评价秦国的治理在各国中是相当完善的。晚年荀子就在兰陵著书,最后死在兰陵。

荀子一生不仅以好学闻名于世,而且以善于劝人为学、善为人师而名垂史册。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中,总结出了丰富的治学经验。荀子教出了两个有名的学生,一个是后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发挥极大作用的李斯,另一个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李斯、韩非都被后世认为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因为这个原因,荀子经常被质疑是否属于儒家学派,被认为是儒家的“另类”。

文章图片2

插画:

荀子拜见秦昭王

荀子到了秦国,拜见秦昭王,并对其宣扬自己的学说。当时的秦昭王正在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以求攻伐天下,对他的大道理一点兴趣都没有。荀子只好悻悻地去了赵国。

荀子和孟子两人虽然都属于儒家,但荀子在思想上较为推崇孔子的“礼”,他的礼学思想深受孔子儒家文化浸润。他很自觉地凸显自己和孟子之间的差异,两个人所继承、发展的理念方向也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荀子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战国七雄你死我活的征战局面了。荀子曾游历齐、楚、赵、秦诸国,人们实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要求渐渐强烈,大一统的思想与文化气氛已经逐渐弥散开来。

作为先秦时代一个总结式的人物,荀子将诸子百家的学说融会贯通,对先秦诸子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几乎没有一家没受过他的批判。荀子不仅在哲学上成就斐然,对传统所讨论的天人、名实之辨,古今、礼法之争等诸方面也提出了新的看法。

《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荀子言行的哲学著作。荀子生前并未独立成书。《荀子》一书,最初经西汉刘向整理,删复去重,勘定目次,著录32篇,定名为《孙卿新书》。唐朝学者杨倞把32篇次序重新编排,分为20卷。流传于今的《荀子》,就是杨氏编定的。《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其中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对汉赋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为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所以,后人将他和屈原一起尊称为“辞赋之祖”。

代表性思想

性恶论

荀子关于“人性恶”的观点,可以说是他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这一学说构成了《荀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

在荀子看来,人生来就有好欲、逐利的本性,而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本性与儒家的辞让、忠信、礼义等善的价值观是对立的。人类倘若顺从自己的天性,社会就会陷入混乱的局面。因此,他认为人性非但不善,而且根本就是恶的。

换句话说,人性本身是不能产生美和善的,美和善只能产生于后天的“伪”。“伪”,意指“人为”,是人出生后,通过后天学得的或被塑造陶冶的品格。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圣人、君主对臣民的教化,需要礼义等制度和道德规范去引导人们。

隆礼重法

《荀子》一书中,“礼”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达309次。荀子认为,礼是人之为人应该遵循的社会生活准则,失去礼,则会造成社会混乱。

所谓礼,即上下、尊卑、贵贱有序的社会制度。在他看来,正因为人生而有欲,所以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去追逐,追逐永无止息,就会产生争夺和混乱。这时就需要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矫正他们的天性,使其能够符合礼义的要求,进而达到社会的稳定。

就对礼的理解而言,孔子、孟子、荀子这三位儒学大师的侧重点可以说各有不同。孔子的重点是说明礼乐的本意,孟子则着重说明礼乐的源头,而荀子重点放在阐明礼乐制度的实效上。实效即指要树立起有序的人文世界,令自然世界的天地、自然的人性都得以条理化。

人定胜天

先秦时期,儒家将“天”视作有意志、有精神的宇宙万物的主宰者,而人的命运由上天决定。孔子和孟子所持的观点相同,都赞同“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荀子不认同这种说法,他在吸收了道家天道自然的宇宙观,摒弃了老庄消极无为的思想,大胆地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

《天论》开篇便提出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也就意味着,天不能干预人事,自然界的规律也不会决定社会的变化。从而强调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影响了后世唯物主义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