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照着教材讲,学生不买帐?(以思政教学为例)

 愚然楼 2024-04-13 发布于湖南
【发表说明】
本文为 河北科工大  王林老师 的《学习科学》课程作业
介绍了他学习了“语义情境化”原理
    ——也就是:语义理解必须依赖于情境
找到了自己上不好思政课的原因所在,
进而在教学中,尽力为学生创设知识情境,
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协作学习,
教学效果大幅提升的教学实践经验。

文后有王珏老师从“建构主义”“四性”所作的解读。
————————————————————

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总认为将思政课讲好的技巧就是: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的形容来向学生传输知识。

毕竟思政课的概念和内容以语言传输为主
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理论课。

但是经过几年的授课之后,
我发现即使对一个概念再三强调,
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得要领。
有时加上图片进行解释会使效果变好,
但仍然达不到我的要求。

经过本单元“语义情境化”的学习之后,
我得到了一个新的教学利器,
终于明白为何以前的教学总是停滞不前。

我国的思政理论经过上百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非常专业化的精炼型理论体系,
因此语义高度凝练
普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需要将高度凝练的理论知识回归于“接地气”的情境
让语义从“顶天”到“落地”,
加深学生的体验、
然后才能够建立理解。

比如,在我的课程《毛概》“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单元,
需要从立法、民生等多方面,
向学生介绍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几个重大关系问题,
传统的授课内容如下:
图片
图片
此单元的内容之多,立意之深,
常常让我这个老师都觉得枯燥难理解
因此备课时苦苦思索,
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深化改革和对老百姓的好处。

在一次看新闻时,我无意间得到了一个好方法,见下图:
图片

此图使用了“小荆”这个虚拟形象
从房产税、二胎政策等多个方面,
详实地解释了全面深化改革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哪些有利影响。

通过以上案例的启发,
我发现可以将角色扮演结合语义情境
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
帮助同学们理解。

首先,我将班内同学分组,
房地产组、生活组、育儿组、考试组

比如,对于考试组,
老师引导其寻找全面深化改革政策对个人考试带来何种有利影响
接着小组自行编排小型情景剧
讲述我国儿童从小学到、高考,至大学毕业,
在改革前与改革后的政策上的差异。

同学在自己叙述的过程中,
就能体会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显见益处了。
下图是考试组同学总结的改革益处:
图片

其他小组的成绩也非常优秀
我感觉已经完全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

很多同学反映:这样的思政课才接地气
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全面深化改革之后对自己甚至下一代带来的种种益处,
不是枯燥地背诵条款
让他们能把理论知识,通过角色扮演变成体验式情境
把知识深刻地映射到自己的脑海中。

本单元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语义情境化”原理对于教学是非常强大的。
日后的教学中我将多思考、多应用,
争取将“语义情境化”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作为教师也需要合理规划,
不能随便抓一个案例来进行情境式教学,
否则只会将概念复杂化。
————————————————————
【王珏老师点评】
王林老师教学改进做法,完全符合了当代教学改革的核心理论“建构主义”的主张:
图片
王林老师刚开始之所以感到“对一个概念再三强调,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得要领”,是因为学生知识所描述的场景或事件缺乏“经验”。
建构主义第一性就是”经验性“:学习必须要基于原有经验,才能生成意义、建立理解。
显然,很多知识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经验范围,因而学生既无兴趣、也无意义感,同时还很难理解。

没有经验怎么办呢?那就必须要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第二性”情境性“提出了这样的主张:
  • 对于学习来说,知识不可能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符号,不可能脱离情境抽象地存在
然而,在教科书中,知识恰恰就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符号!它主要是基于“逻辑推导”的方式开展的,而且教科书也不可能基于学生的经验来开展,它只是力图”逻辑自洽“而已。
作为一种”死物“,教科书也只能这样做。但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却是灾难性的。 
既然如此,那学生的学习该怎么办呢?
建构主义指出了一条明路:
  • 知识存在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中,只有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理解。
由此,老师的教学工作重点就非常明确了: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建立体验,并基于此展思维活动。

另外,对于书本知识、对于老师的讲述,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甚至产生排斥心理(这与教材质量、以及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关系)。

建构主义第三性“主动性”,就是让学生的思维主动开展起来——在上述教学案例中,老师让学生自己查资料、排情景剧,就是“主动性”的体现。

而一旦让学生干活,就会遇到各种困难,因此建构主义提出的第四性“协作性”,就是用团队的力量来促进动机、克服困难。——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无论是分组查阅资料、得出结论、还是排练情景剧,显然都不是一个人能够胜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