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这么一种人,被时代重生过

 旧时斜阳 2024-04-13 发布于浙江

文/景志祥

01

唐朝有个诗人叫顾况,就是对刚来长安求生存的青年白居易说:“长安米价正贵,恐怕白居不易!”等翻开诗作,看到《赋得离离原上草》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句,不禁大为惊奇,拍案叫绝,嗟赏说:“能写出如此的诗句,白居也易!”经顾况这么一吹捧,诗人白居易声名鹊起。

这位发现白居易才华的仁兄,有个儿子叫顾非熊,少俊悟,一览成诵。性滑稽,好凌轹,通俗点说就是才华很出众,缺点也十分明显,性格滑稽好辩,爱肆无忌惮地说笑话,还不怕得罪豪家子弟,久而久之就受到了排挤,导致连续三十年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这种落榜的感觉都被他写成了诗,这些诗因感情真挚,赢得了无数人的追捧。

比如《落第后赠同居友人》:

有情天地内,多感是诗人。

见月长怜夜,看花又惜春。

愁为终日客,闲过少年身。

寂寞正相对,笙歌满四邻”。

《会中赋得新年》:

万古如昨日,一年加一晨。

暗生无限事,潜老几多人。

归路旧侣尽,故乡回雁新。

那堪独惆怅,犹是白衣身。

《下第后寄高山人》:

我家堂屋前,仰视大茅巅。

潭静鸟声异,地寒松色鲜。

人眠瓮牖月,鹿饮竹门泉。

多愧邻高隐,无成又一年。

02

得益于这些诗的传播速度,他的名声一度入了唐朝皇帝的耳朵之中,大唐长庆年间,顾非熊继续参加了考试,这次的结果并没有什么不同,鲜红的榜单上再一次没有出现他的名字,就在他准备冲着自己说一声明年再来的时候,幸运之神开始眷顾他。

顾非熊的再次落榜,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就是大唐第十二位皇帝唐穆宗。(另一说是后来的唐武宗)

这位平日极少理会政务的皇帝,看了发布的榜单后,破天荒地发了怒,他叫来负责考试的礼部官员 ,开始责问后者:“人家不过是想要中个进士,你们干嘛不给人家呢?为了这个考试,人家前前后后努力了三十年,人生有几个三十年?你们也太过分了吧?”说完唐穆宗就命令主管考试的大臣好好反思,然后重新张榜。

有了唐穆宗的关照,顾非熊苦尽甘来,考中了梦寐以求的进士。

这一年顾非熊五六十岁,其时 ,有人感慨他的遭遇特意作了一首诗给他:“愚为童稚时,已解念君诗!及得高科晚,须逢圣主知……” 说到底还是羡慕,以至于把唐穆宗说成了圣主。

严格意义上来说,唐穆宗算不上什么明君,在位期间,于皇宫之中大兴土木,修建了永安殿、宝庆殿等。宫苑内修假山倒塌,一次就有七位工人被压死。当永安殿新修成的时候,他在那里观百戏,极欢尽兴。史书评价他: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不留意天下之务,仅仅是帮了一把顾非熊过了一次进士科考试,就被世人喊成了圣主明君了,这点唐穆宗到死也没想到。

故事再回到顾非熊的身上,成功上岸的顾非熊按照朝廷的安排做了一个小官,到唐宣宗大中年间官至盱眙尉(相当于今天县的公安局长),对于做官这件事,他似乎兴趣不大,之所以三十年来一直坚持考试,并非仅仅为了能拿个通向仕途的文凭;准确的说,参加进士科考试,中进士只是一个藏在心头的念想而已,如今这个念想已经实现了,就没必要非要去做这个官了。

基于这点认知,顾非熊在做官没多长时间,就弃之而去了,至于他去了哪里,留下的版本很多,大多数都倾向于修仙去了。

03

这一点从段成式《酉阳杂俎》里可以看出些许端倪,段成式大概和顾非熊的老爹顾况非常熟,所以两人时时有往来,一次顾况找到了段成式告诉了后者一段颇为离奇的事,这故事即便是过了千年,依旧带着某种不可思议的神秘感。

顾况有一个儿子,年方十七岁,不幸病故了。老来丧子,堪称人生最痛苦的事,悲痛欲绝的顾况作诗哭道:

老人丧一子,日暮泣成血。

心逐断猿惊,迹随飞鸟灭。

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时别。

一句“心逐断猿惊,迹随飞鸟灭。”算是说出了顾况内心悲痛欲绝的痛苦,但诗刚作完,怪事就来了,这个儿子虽然死了,其魂魄却恍然如梦,一直没有舍得离开自己的家,在屋外徘徊许久,听了老爹的诗后,十分感动,暗暗下定决心:“爹爹,不要悲伤,若我下辈子还能投生做人,一定再做您儿子!”

没过多久,其子魂魄就不见了,被人带到某个地方,有个县吏模样的人判令他托生顾家,其余的事却都不记得。

某年某月的一天,那个死去的顾家儿子,再一次睁开了双眼,发现自己躺在了自家的木床上,环顾四周,看到的皆是往日熟悉的屋舍,已经长大了不少的兄弟姐妹都站于床前,一脸笑意地看着他,这情景让他十分高兴,想大声呼喊他们,可是话语一出口,却变成了一声声婴儿的啼哭。

这一声声婴儿啼哭,无疑是向顾况宣告,就在今天,他又新得了一个儿子。

自然,这新生儿子正是那死去的孩子所投之胎,只是新子自生下来,一直不会说话,急坏了顾况一家。

直到七岁那年,这孩子跟哥哥一起在庭院中玩耍,哥哥捉弄他,结果把他搞急了,推了一把哥哥,忽然开口说道:“其实我本是你的兄长,为嘛老捉弄我?!”

顾况一家惊异万分。

这等匪夷所思的事,自然难以让人一下子相信,那孩子似乎也明白这一点,开始叙述自己的前生,事事无误,弟弟、妹妹的小名呼之准确。这个孩子,就是顾况的小儿子,本故事的主角顾非熊。

04

这段略带神秘的故事并非段成式编造的,而是他在听顾况说完,亲自去采访了顾非熊,后者哭泣着向段成式诉说了这件离奇的往事。

大概觉得有趣,段成式特意记录了下来,全文如下:顾况丧一子,年十七。其子魂游,恍惚如梦,不离其家。顾悲伤不已,因作诗,吟之且哭。诗云:“老人丧其子,日暮泣成血。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时别。”其子听之感恸,因自誓:“忽若作人,当再为顾家子。”经日,如被人执至一处,若县吏者,断令托生顾家,复都无所知。忽觉心醒,开目认其屋宇,兄弟亲满侧,唯语不得。当其生也,已后又不记。年至七岁,其兄戏批之,忽曰:“我是尔兄,何故批我。”一家惊异,方叙前生事,历历不误,弟妹小名悉遍呼之。即进士顾非熊。成式常访之,涕泣为成式言。——(《酉阳杂俎》卷十三)

故事的最后,顺道提一下顾非熊的去向,这位带着传奇的人物,辞去官职后,直接去了茅山跟着父亲顾况修道去了,在与朋友告别前,顾非熊似有不舍,在万千思绪之中,写下一首《成名后将归茅山酬群公见送》:

此名谁不得,人贺至公难。

素业承家了,离筵去国欢。

暮天行雁断,晓渡落潮寒。

旧隐茅峰下,松根石上盘……

至于到了哪儿,史载:不知所终。

参考书目: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七    王定保《唐摭言》卷八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三  彭定求《全唐诗》卷544  《唐摭言》 《太平广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