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人三件事:人才、人效、人性

 道_格 2024-04-13 发布于广东
管人三件事:人才、人效、人性

做企业这么多年,我有一个直观感受:人真的很难管,现在的团队,越来越难带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每个人都各不相同。

有的能力强,有的能力弱;即使能力相仿,做事的态度却相差十万八千里。而你每天都是在和人打交道。

那如何管好人?无非就是这三件事:识别人才、提升人效、顺应人性。

管人三件事:人才、人效、人性

识别人才

先讲讲人才。

松下幸之助认为:企业即人。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打天下,离不开得力的人才。

乔布斯曾说:“过去我认为一个重要的人,有用的人,优秀的人,能顶两个平庸的人才,但后来我发现我错了,一个优秀的人是能顶50个人才的。”

由此可见,识别人才,是每个管理者的基本功。如何识别人才?给你3个建议。

第一,合适大于优秀。很多管理者,在招聘时,常常会犯“膨胀症”:

注重这个人优秀的背景、优秀的过往经验和能力,甚至“优秀”的外形,最终只能吞下招错人的苦果。

什么是“合适”?打个比方,如果你要招会爬树的,那猴子很适合;要招会拱地的,那猪很适合。

没有绝对的人才,只有匹配岗位需求的人。

第二,内在决定外在。微软CEO萨提亚,分享当年面试官问过的问题:

有个小孩在路边啼哭,你路过时看到,会怎么做?

这个问题,表面来看,考察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方式,却反映的是他的价值观。

萨提亚回答,“我会报警”。当时面试官,对这个答案不是很满意。

面试结束,萨提亚趁机问面试官:第一次听这样有趣的问题,您是怎么看的。

面试官就告诉他:我会第一时间抱起他,让他安静。

这个问题,考察的是对方有没有同理心。每个人都是“盲盒”,不能只看外包装的差别,更要看内在。

第三,选择大于培养。思考两个问题。

如果你要找一种动物上树摘椰子,是选猴子还是猪?答案显而易见。

那猪可以培养成能上树的猴子吗?肯定不能。猪再怎么培养,最多也只能被你培养成拱地拱得很好。

很多时候,你会选择“猪”这种类型的员工进来。结果你花了很多时间培养,他却始终成长不起来。

选择大于培养,选错人,不但你的培养没有价值,还会搭上影响发展的机会成本。

人才,是业务成功的关键,是一切的起点。没有人才,企业难以发展,无法实现基业长青。

管人三件事:人才、人效、人性

提升人效

再讲讲人效。

最近,我经常听到一个词,叫降本增效。

企业想活下去,降本增效是主旋律。很多公司,也在降本增效。

但为什么效果不佳呢?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搞了一大堆看似有效,实际无效的假动作。

降本增效,明明是四个字,但不少企业,好像中了邪一样,眼里只看到前两个字,看不到后两个字,只降本不增效。

降本,只要挥刀砍下去就行了,而增效,比较难,不是说做,就能做起来的。

但其实,降本只是一方面,增效也是必不可少的。

增效,往往比降本更有效,因为增长治百病,增量有了,希望就有了。那如何增效?有2个做法。

一是重视流程,流程是做事的导航仪。

什么是流程?流程就是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动作。

我经常会问公司的销售伙伴,你们每天在拜访客户时,拜访前中后,分别需要做什么?

多数人,给我的回答,就是“不就是拜访嘛,直接去不就得了,看我一张嘴舌战四方。”

不可否认,是有这样的人。但这些人毕竟是少数,他们技能已经非常熟练了。

但新员工可以做到这样吗?肯定是不行的。

我们以前会把客户拜访,分解出资料准备、需求了解、客户沟通、倾听互动4个子流程。

每个子流程,还会再细化一层,细到销售要出去拜访客户前,要检查他的资料、工具是否充分。不仅会检查,是否带了产品手册、合同、客户资料,甚至还会检查他的电脑是否充满电。

流程细化到这种程度,才能真正有效落实,哪怕新员工,也可以顺畅执行。

流程的存在,不是制造各种麻烦,而是减少尝试带来的损耗。

二是建立制度,制度是做事的指南针。

马老师曾说过,没有好的制度,这是公司的灾难。

制度,就像一盏指南针,为员工指明方向,告诉他们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制度,有什么作用?有两个作用,激发员工的善意,和抑制员工的恶意。

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都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得到认可。

这时,制度,就像一面镜子,能反映出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都有惰性、自私、虚荣等弱点。如果没有制度约束和引导,这些弱点,就会无限放大。

这时,制度,就像一道防火墙,能抑制这些恶的因素。

流程和制度,是“润滑剂”,它会减少员工在业务执行过程中的摩擦和阻力,使得组织变得高效、有序。

管人三件事:人才、人效、人性

顺应人性

最后,讲讲人性。

谈到人性,很多人,都会想到激励。

德鲁克曾说过:“当员工缺少努力的诱因时,一个最大的可能就是,员工看不到或者看不清他们的努力与绩效评估,和所受到的奖励之间的关系。”

这句话,不难理解。人性是经不起挑战的,忽略人性,把员工当成实现业绩目标的“工具”,是走不远的。

管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性的完满。那如何实现人性的完满?

首先,让雷锋不吃亏,让功臣不受委屈。

任正非有一个观点,“绝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

当员工干得好时,要及时论功行赏。任何时候,员工真正需要的,是能带他吃肉的老板,而不是只会画饼的老板。

只会画饼,不带他吃肉,这样的激励,是无效的。

激励,要到员工心坎上。要了解清楚每个员工的需求,根据员工具体表现给予激励。

其次,有明确的成长发展空间。

光会分钱,是不行的。如果你想让他,能长期留在你的公司,还要关注员工的成长。

员工对成长,其实是有需求的。帮助其成长,是管理者非常重要的工作。

如何让员工有成长?三步走,分享,学习和晋升。

第一步,分享,让员工有分享的平台和机会。

第二步,是学习,给员工创造学习的机会。

第三步,是晋升,给员工,提供晋升的通道。让做得好的人,能有更大的平台发挥自己的才能。

最后,让团队看到美好的未来。

最成功的战略,是描绘能激发人心、让大家为之兴奋的目标。

领导区别于管理,在于你是用使命驱动的,而不是用制度驱动的。

卓越的领导者,关键任务就是共启愿景,找到团队共同的美好未来。

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曾说:

“我们不怕微软、苹果来挖我们的科学家,因为我们可以给员工更高的工资,以便留住他们。

但如果是NASA来挖我们的科学家,我们就一点办法也没有,哪怕NASA薪水只有我们的20%。

NASA的使命,是探索宇宙,寻找太阳系外行星,期望发现可能孕育生命的“另一个地球”。

这对科学家们来说,太有诱惑力了,这就是美好未来的重要性。

最后总结一下。管理的核心,是管人。管人,无非就是这三件事:识别人才、提升人效、顺应人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