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是指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脏,古称藏。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六腑是指人体内: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合称。腑同“府”,有库府的意思。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
![]()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篇中对五脏六腑进行了明确的分工: 心为“君主之官”, 肝为“将军之官”, 肺为“相傅之官”, 脾胃为“仓廪之官”, 肾为“作强之官”, 胆为“中正之官”, 小肠为“受盛之官”, 大肠为“传导之官”, 膀胱为“州都之官”, 三焦为“决渎之官”。 下面介绍一下五脏六腑养生的基本常识。 1 心 心为君主之官,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主宰。 《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就是肯定了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性,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 心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主宰,统帅各个脏器,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活动,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人的精神、思维和意识活动,都是由心主持的。心的功能正常,则精神健旺,神志清楚;反之,则可致精神异常,出现惊悸、健忘、失眠、癫狂等症候,也可引起其他脏腑的功能紊乱。 ![]() 2 肝 肝主藏血、主疏泄, 主管人体的气血功能。 肝主要有两大功能:
肝主藏血,一部分是滋养肝脏自身,一部分是调节全身血量。 如果滋养肝脏的血液不足,人就会感觉头晕目眩、视力减退。 肝调节血量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肝根据人体的不同状态,分配全身血液。 当人从安静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时,肝就会将血液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以供所需。 当肝的藏血功能出现问题时,则可能导致血液逆流外溢,并出现呕血、月经过多、崩漏等病症。
即肝气具有疏通的特性。 “气为血之帅”,肝气疏通、畅达,血就能顺利地流向身体各处,如果肝气瘀滞,则血流肯定不畅,不能供给全身,就会导致全身乏力、四肢冰冷等症状。 ![]() 3 脾 脾主运化, 主管饮食中的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黄帝内经》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说明脾在人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脾主运化,把水谷化成精微并吸收,转换成气血津液,传输至全身,保证人体的正常运行。没有脾的运化作用,人体就不能得到能源,也就不能生存和生活下去。 脾还有统血的作用,就是统摄、约束血液行于脉内而不外溢。 如果脾气虚弱,失去了约束血的力量,就会出现一些出血病症,如皮肤紫癜、产后出血不止、呕血、便血、尿血等。 ![]() 4 肺 肺主气,为娇脏,要注意对它的保护。 《黄帝内经》中说,肺为“相傅之官”,相傅,即是宰相,说明肺在五脏六腑中的地位也很高。 宰相的职责是什么?负责了解百官、协调百官,事无巨细都要管。肺是人体内的宰相,它必须了解五脏六腑的情况。 所以《黄帝内经》中有“肺朝百脉”,就是说全身各部的血脉都直接或间接地汇聚于肺,然后敷布全身。 所以各脏腑的盛衰情况, 必然在肺经上有所反映。
皮肤是由肺经的气机来充养的,如果肺经气机太足,血液循环就会加快,导致皮肤发红、怕热、容易过敏; 如果肺经气机长期虚弱,皮肤血液循环不足,就会失去光泽,肤色比较暗淡。 ![]() 5 肾 肾主藏精,与人的生老病死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中说:“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这是在肯定肾的创造力。 肾主藏精,这是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这里所说的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肾藏精气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精是从父母那里传承来的,是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初物质; 后天之精是出生后摄取的水谷精气及脏腑生理活动过程中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又称“脏腑之精”。 “先天之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后天之精”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所以说,肾精是否充足与人的生老病死都有很密切的关系。
气是从口鼻吸入到肺,所以肺主气。肺主的是呼气,肾主的是纳气,肺所接收的气最后都要下达到肾。
![]() 6 胆 为什么胆如此重要呢?这是因为胆的好坏影响到胆汁的分泌疏泄,而胆汁的分泌疏泄又会影响到食物的分解; 食物分解的好坏影响到食物营养成分的吸收与转化,而营养成分的吸收转化又直接影响到人体能量的补充供给,能量补充供给又影响到其他脏腑的能量需求(五谷、五味、五畜、五禽、五色等入五脏)。所以就有了“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说法。 ![]() 7 胃 胃受纳腐熟水谷, 在饮食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胃是人体的加油站,人体所需要的能量都来源于胃的摄取。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由于胃在饮食物消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脾一起被称为“后天之本”,故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气强则五脏功能旺盛。因此,历代医家都把固护胃气当作重要的养生和治疗原则。 ![]() 8 小肠 小肠主受盛, 负责饮食的进一步消化与吸收。 小肠为“受盛之官”,受盛就是“承受和兴盛”,就是小肠接受由胃传送下来的水谷,将其解析变化成精微物质,并大量吸收,使体内的精微物质非常富足,故称“兴盛”。
因而,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 还和大便、小便的质量有关。 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反之,则大便稀薄而小便短少。 ![]() 9 大肠 大肠居于下腹中,具有“上传下达”的功能。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大肠与肺相表里。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吸收多余的水分,形成大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 《黄帝内经》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的这一功能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如大肠传导失常,可出现大便质、量以及次数的异常变化,如泄泻或便秘等。 ![]() 10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中,与尿道相通,主要功能是将多余的水液、有害物质转化为尿。 人体内的水分以及许多有害物质在肾脏的作用下,进入膀胱转化为尿,最后再由尿道排出体外。 膀胱将多余的水液、有害物质转化为尿,离不开肾的大力协助,单靠膀胱“单打独斗”,此过程根本无法顺利进行。 ![]() 11 三焦 上焦包括心、肺。主要功能是输送营养物质; 中焦包括脾、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 下焦包括肾、膀胱、大小肠等,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 三焦就像一个工程的总指挥,它使得各个脏腑间能够相互合作,步调一致,同心同德为身体服务。 三焦是调动运化人体元气的器官。这时它更像是一个财务总管,负责合理分配使用全身的气血和能量。 简而言之,三焦有两大主要功用——通调水道和运化水谷。所以,要想身体健康,三焦就一定要保持通畅如此,才能通顺健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