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最小的官,做最有个性的诗人

 激流一舟 2024-04-14 发布于中国香港
提到出塞诗,不能不提王昌龄。

他的诗是非常雄浑高昂的,可他的人生并不如他的诗那么厚重,相反充满了一丝凄凉。
出生寒微,但满腹才华,粉丝无数,所交之友也非泛泛之辈,可仕途不顺,死得也最冤。
图片
当最小的官
唐书中,文士知名者却名位不振,王昌龄是一个。他的仕途生涯令人唏嘘,一生只做到丞、尉。

三十年宦途,二十年漂泊,但就这么八、九品的小官,还“屡遭贬斥”。

王昌龄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他考中进士那年还是开元十五年,他没有遭遇杜甫“野无遗贤”的惨案,李林甫还不是宰相,唐玄宗也没有遇到杨玉环。

开元二十二年,对王昌龄来说是时来运转,他在长安以博学宏词登科,被任命为京畿汜水县尉。

此前,他已经当了六年的闲职校书郎,终于有了实权,可以在仕途上大展拳手。
然而,没干几年,升迁之路却被李林甫阻断。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越来越会拍玄宗的马屁,色令智昏的唐玄宗也越来越听不得贤臣的谏言。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搞下台,李林甫成了右相;也是这一年,唐玄宗看上了儿媳寿王妃。

李林甫得势后,结党营私,骄奢淫逸,打压朝廷贤才,朝纲日益紊乱。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王昌龄因对张九龄被罢相表示同情,遭李林甫等小人陷害,被贬岭南。

这是王昌龄的不幸,也是整个盛唐的不幸。
图片
好友孟浩然为他不平,给他写诗送别: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次年(739年),天下大赦,王昌龄从岭南回来,后又被朝廷贬到江宁县担任县丞。

在江宁的这几年,王昌龄迷惘又不甘。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他清楚地知道因为自己的“个性”得罪了官场,但他依然不愿意为“升官”而改变自己的秉性。

幽娟松筱径,月出寒蝉鸣。
散发卧其下,谁知孤隐情。
吟时白云合,钓处玄潭清。
琼树方杳霭,凤兮保其贞。
——王昌龄《山中别庞十》

开元末年至天宝年间,唐玄宗越来越昏庸,不问国事,迷恋道家,整日寻欢作乐,大兴土木,极尽奢侈。

上行下效,天宝七载,李林甫、杨国忠一干人为了修建自己的大别墅,要大肆砍伐江宁青龙柏木。

王昌龄听闻此事,直接上书反对。他说,“朝中贪官欲砍青龙木,青龙柏木江宁有之,木乃百姓之物也,百姓愿则伐之,不愿则不伐之”,讽刺李林甫之流就是朝中贪官,朝廷的害虫,不顾百姓死活。

可唐玄宗不是李世民,王昌龄也没有魏征的幸运。

李林甫得知后大怒:“你王昌龄区区一个小县丞,谁给你的勇气?我砍个树还用得着你愿意?”

新仇旧恨,李林甫等人就往王昌龄身上扑脏水,建议玄宗直接判死王昌龄。

但好在玄宗欣赏王昌龄的才华,“朕观昌龄之错,止于不护细行,切勿以重刑处之”。
玄宗说,王昌龄罪不致死,只不过不拘小节。于是,年过半百的王昌龄又被贬到了龙标。
图片
做最有个性的诗人
虽然官做得小,但王昌龄做诗人却很成功,一生不走寻常路。

他年少时曾跑到嵩山学道,追寻仙人之迹,沉迷于“采仙草炼仙丹找仙人”。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
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
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王昌龄《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无奈没有道骨,他便又萌生了边塞立功的想法。

开元十二年(724年),满怀豪情的王昌龄踏上了边塞之旅。他赶赴河陇,一路往西过威武过张掖,出玉门关到敦煌,留下了很多绝唱: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秦时明月汉时光,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开元十三年冬,王昌龄漫游归来,去时雄心壮志,归来却是百感交集。在边关两年,王昌龄并未获得军功,他颇为郁闷。
但也正是这两年的边塞生活,成就了王昌龄优秀边塞诗人的地位。

王昌龄个性耿直豪放,他在官场上老得罪人,但也正因他的个性,朋友们都喜欢他,很多大诗人都是他的好朋友。

有诗仙李白,有同科进士常建,有同为出塞诗人的王之涣、高适和岑参,还有山水诗人孟浩然。
人往往和相似的人做朋友,无关身份地位,只在于性情。

公元740年,王昌龄从岭南回来,路过襄阳拜访故友孟浩然。

此时的孟浩然患有痈疽(毒疮),还未痊愈,医生不让他胡吃海喝,要饮食清淡,尤其忌吃鲜鱼。
但孟浩然一见王昌龄来访,就忘乎所以,两人又是饮酒又是谈诗。

相谈甚欢之时,席间上了一道鱼——襄阳绝品查头鳊,味极鲜美,孟浩然没忍住诱惑,食欲大开,举箸就尝。

结果王昌龄还没离开襄阳,孟浩然就毒气攻心不治身亡,两人就这样天人相隔。

好友的永别,残酷的仕途,让王昌龄的内心极为悲恸。

担任江宁县丞的那几年,王昌龄颇有些消极怠工,不是游山玩水就是交友宴会。
他把亲友离别、仕途坎坷和怀才不遇的伤感寄托在一首首诗中。

也是在江宁,王昌龄的诗名大显,更是成为那儿的诗坛领军人物。

他常在办公室后院的琉璃堂举办诗歌交流会。前来捧场的有盱眙任职的诗人常建,扬州龙兴寺名僧法慎,还有来访的李白、岑参、高适等。

闲暇之余,为了挣外快,王昌龄还开办了一个诗歌补习班,教同僚的小孩作作诗,堪称中国补习班之先河。

即使被贬到偏远的龙标,王昌龄也诗名未减,连当地苗族百姓也成了他的粉丝,时有“长跪乞诗者”。
 
对于王昌龄而言,坎坷的仕途、不羁的个性,恰恰成就了诗人王昌龄。
图片
死于嫉才
李白死于醉酒溺水,孟浩然死于“贪吃”,而王昌龄死得更冤枉,回家途中,在街上被人乱棍打死。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影响最严重的一年,59岁的王昌龄离开龙标,想回家看看,一路沿江而下。

757年冬,经过安徽亳州时,60岁的王昌龄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在大街上被当场打死。

王昌龄到死都不知道为什么被打?和对方有什么仇恨?而原因显得可笑,据说是因为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才华。

不久,闾丘晓因贻误战机被宰相张镐斩杀。这里面也有高适的推波助澜,高适暗示张镐斩杀闾丘晓给王昌龄报仇。

在临死问罪时,闾丘晓求饶了,他说:“我家里还有老母亲要养,不要杀我。”这个时候宰相张镐非常平静地说:“那么王昌龄的家小由谁来养?”
尾声
王昌龄的一生,仕途不顺,一生只做了芝麻绿豆的小官,因官职太小,在唐书中记载甚少。

但是在唐诗中,王昌龄的身影却很活跃,他有两个荣誉称号,“七绝圣手”和“诗家天子”。

他的诗风和意境对中晚唐诗人的影响颇深,与其同代的殷璠赞其诗为“中兴高作”,喻其诗为“惊耳骇目”,称他为“河岳英灵”,是“风骨”的代表。

盛唐诗人写边塞诗多歌颂,而王昌龄的“风骨”在于他能体察到普通戍卒的悲恸,能直陈其事并直指统治者。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黔,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王昌龄《塞下曲 其四》

纵然一生不得志,王昌龄一直都怀着“一片冰心”,死后更没有万贯家财,一生惟有“琴书”相随。

作者:泗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