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达生》:一切都是变化,一切都是巧合,通达生命的认知目标不过如此,“性空缘起”正是对“道法自然”“能移”的解释

 王明鹏 2024-04-15 发布于山东

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枸;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痀偻(jú lóu拘楼):老人曲背样子。承蜩(tiáo条):持竿粘蝉。掇(音多):拾取。锱铢(zīzhū孜朱):极小数量。厥:直立。,指树干靠近根的部分。丈人:古时对老人尊称。
本段大意:孔子去楚国,穿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用杆子粘知了,好像地上捡拾一样,就问这么厉害有何技能吗,老人回答,“当然有技能,持竿训练五六个月,杆头挂两个坠子不掉,很少失手,挂三个坠子,十发九中,挂五个坠子,如同捡拾。站立身体,好像树干,持竿胳膊,好像树枝,天地万物只注目知了翅膀,不左顾右盼,全神贯注,能不成功!”孔子对弟子说,不分散精力,凝神静气,聚焦目标,说的就是这位老人吧。
粘知了这个事儿,估计农村长大的人都玩过,那是非常有趣的活动,只需要一点点技巧。我们那时候都是自己用面粉做黏胶,把面粉和成团后,不停的在水里冲洗,直到余下黏胶,涂抹在长杆子末端,找到树上知了,对准翅膀就可以。每次只要出门,都可以满载而归。
看到庄子笔下也写了一个粘知了的故事,跨越数千年,仿佛刚刚出现过,真是亘古不变。
当然,真正做到亘古不变的,还是人性,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生命真谛的追求。
庄子时代提出种种思想追求,万物平等,表达自由,通达生命,认知自由,这些放在今天毫无二样。
粘知了时候,最重要的是小心翼翼,全神贯注,对准蝉翼,这个时候不可以分心,也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心无旁骛,忘却其他。
在庄子看来,全神贯注是通达人生真谛的要求,把知了借喻为认知“能移”境界,需要锲而不舍精神,这个说法类似佛学六度之一的“精进”。
“能移”是本文开篇提出的概念,原话是“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做到情绪稳定精神饱满,跟随自然变化而变化,贯注变化,返回天道。
天道就是变化,接受变化就是智慧体现,这是我反复提出的个人解释。庄子这里说的“能移”,就是天道变化的意思,也是全神贯注追求的认知目标,无论列子询问得道者为何不怕水火,粘知了老人如同拾取知了,都是例证入神而获得“能移”境界。
一切都是变化,一切都是巧合,通达生命的至高目标也不过如此而已,用佛学核心术语说就是“性空缘起”,这和道家“道法自然”何等相似,甚至就是对道家思想的解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