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半山记 2024-04-15 发布于陕西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马士达(1943—2012)著名书法篆刻家。别署玄庐、骥者、老马。生于江苏涟水,后移居太仓,1987年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生前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协理事、沧浪书社社员,西泠印社社员,为南京印社副社长、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马士达印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士达私玺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马士达书《玄庐》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志不立 天下无可成之事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来自田间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马士达书林散之《论书绝句》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仁者寿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一真一切真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无我为大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老悔读书迟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贫家少迎送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马士达书柳影槐阴联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马士达意临《封龙山颂一节》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篆刻三题

文 | 庄天明

中国美术馆在二〇一六年国家美术作品捐赠收藏系列的计划之中,有一项是马士达先生篆刻(书法)的征集与收藏计划。作为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篆痕印心—马士达艺术作品展”于二〇一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作为国家最高级艺术机构的中国美术馆首次征集与收藏篆刻家的作品,首选人物居然落到去世不久的马士达先生的头上,这不能不视之为对马先生篆刻成就高度的关注与充分的肯定,更是对这位一生孜孜不倦于此道的“老骥”的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马士达先生评介

笔者作为与马士达先生交游既久且深的老友被邀参加了这次盛会,同时还参加了马士达艺术学术研讨会。笔者为此提前准备了一个发言提纲,题目为“时间老人如何评介马士达的印艺”。主要想讲述马先生的篆刻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他终将是进入篆刻历史名人堂的人物。从这次研讨会的发言来看,似乎大家对这一点不存任何怀疑。其中令我印象较深的是刘彦湖先生的发言,颇具代表性。刘先生在会上检讨早年撰文评论当代八位优秀的篆刻家,没有将马先生列入其中。之所以当时没有考虑到他,一是因为当时对他了解不够深入之缘故,看到的作品亦有限;二是认为他其时所发表的作品还过于传统,没有跳出吴昌硕的藩篱,也缺乏个性的风采。但从现在所见马先生的作品来论,无疑当时便会考虑将其列入八家的。所以,要对马先生说一声对不起!马啸先生在后面的发言中接此话题而言之,认为当代如果要选出四位最优秀的篆刻家,马士达先生无疑会是四分之一。这一点当场得到了刘彦湖先生的认可。刘墨先生在发言中更预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对马士达先生篆刻的评介会比今天充分,甚至会更好!此所以陈洪武先生在最后的发言中称马士达先生为“当代篆刻史当中的一位了不起的真正的篆刻大家,也是我们研究当代篆刻绕不过去的一位人物”。作为这次研讨会的学术主持,李刚田先生在最后的总结中称马士达先生为“具有深刻思想的书法篆刻家”,称赞“他是盯着艺术、盯着历史的人,他也坚信自己的作品将来别人会传承—他做到了,大家给予他高度的评价。他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我们今天在喧闹的环境中如何对待艺术,如何对待人生,值得我们思考与作出回答。”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马士达先生其人

我大概十八九岁的时候就跟马先生认识了,且友情愈来愈笃,直至其去世,故对马先生知之也颇深。常言大凡事业有成之人,必有非常之意志或品德。马先生是一个非常内向与倔强的人,又是一个特别诚恳与勤奋的人。由于内向,故能忍得住气,积而久之,渐趋深沉。由于倔强,故成内心强悍、而欲出人头地之士。他先不服乡人,后不服今人,最后又敢于跟古人争一口气。由于其人诚恳,故能内外一致,身心合一,待人事艺皆真诚不二。由于勤奋,故能上下求索,精进不已,终得难能可贵之成果。他交游颇广,内陆外地宾客不绝。其结交知心朋友则挑剔谨慎,特别重视对方的素质与品格。得真正佳友如获至宝,如获异珍。其对门人弟子及上门求教者,一律真心相待,费心费力助其上进,真可谓师恩浩荡者也。因此之故,对其深心感念与怀恩者不期而得遇之。马先生之驾西,南京痛失此一道风景,一番风情。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马士达先生其印

马士达先生一辈子倾心的便是篆刻与书法,他将一生主要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这一庄严且神圣的事业。马先生从艺,前阶段下功夫较多的不是篆刻,而是书法。随着篆刻意外夺魁,便对之愈加倾心,用力甚至超过书法。也正因为他书法与篆刻交叉并进,以及书法功力不凡,促使他在篆刻上费心追求书法与刀法的兼融与统一,而成为他篆刻的一大特色。所以他治印特别重视印稿的书写,往往数数易稿,必至笔情墨趣如得神助始心安。于是奏刀成象,遂多佳构。其次他特别注重做印,或刀刻、或铜敲、或沙磨、或手抚,极尽做印之能事。此如傅抱石作画,先整体挥洒,然后细心收拾,故其印章不但存先声夺人之观感,且又富细微欣赏之品质。加之他所治印章,必将整个外形通盘加以处理,或打磨至极精微,或易形重新再加工,务使观感与手感皆合心意方歇手。是故观其原印,石质虽不尽贵,然皆整洁美观可人,令人生爱意。马先生治边款,既注重与印体之配合,更注重文字之质量。内容则随机生发,乘兴发挥,往往自成佳句。兼之刀随文情而走,富于变化,而成其篆刻之最佳配角,与印面相映成趣。此所以其边款每令观者生起多看尽读而后快之感想,且愈读愈重其印艺与人品。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华夏之光(马士达刻)

笔者曾有书法作品参加马先生生前诸友为助其康复所倡办的“老马给力”展览,其中便有“印坛称国手”之赞语。现应约撰此短文,更存盖棺定论之意想,复移此语作标题。不知有识之士以为私心抑或公论欤?

马士达先生早年生活在江苏太仓,隶属苏州,紧邻上海,那是明代以来书画篆刻最为繁荣的区域。但他没有传统“吴门”艺术那种优雅的作风,因为正如他的恩师宋季丁先生所言,“阿达来自田间”。直白地说,他不是在苏州庭院书斋园林茶楼里浸泡出来的养尊处优的雅士,他是乡下人,带着乡下的质朴与野趣。他当过兵,做过工,最终走进大学讲堂从事专业教学与创作,但无论如何,他忘不掉自己“来自田间”。

一九六零年代初,年轻的马士达开始自学书法篆刻,后师从苏州宋季丁、沙曼翁先生。在协助整理马士达先生遗作时,我看到宋、沙二位先生给他的大批信件和书印作品,二老当年对这位看似木讷的弟子颇为器重。尤其是性情怪异的宋季丁先生,与“阿达”相交忘年,书信动辄数页,正面背面写得密密麻麻,兴之所至,钢笔铅笔兼而用之。于书法篆刻,宋氏生涩奇拙,在体验用笔的过程中一任字形的自然生成,偏重情性表现;沙氏流畅优雅,在精准结字的过程中流露出优游与老辣,更讲功力修养。他们都出自碑学,但相对而言,宋氏是碑学中的奇崛派,是走极端者;而沙氏则是碑学中的清通派,与帖学更有相容性。马士达奔走于二家门下,居然能从这两种迥异的风格中各有所得:他来自田间,无论是情感还是趣味都与宋氏更为亲近,崇尚生拙,追求自然;但他是江南的乡下人,不能不深受沙氏熏染,出手庄严,注重细节。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鬼神恨我(马世达刻)

换言之,马士达先生以宋氏之学避免了学沙易坠的甜俗,以沙氏之学矫正了学宋易犯的粗糙。这是机缘巧合,抑或是他的智慧?二十年前我曾撰文讨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当今篆刻艺术的影响,称马士达先生的篆刻风格属于亦儒亦道模式。考察他早年学艺经历与师承,便会明白其风格形成良有以也。接受两种迥异的艺术观念并且尝试走出一条中间路线,无论是自觉行为还是懵懂为之,都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艰苦劳动。马士达先生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尤其是在前期的二十多年中,他以“笨鸟先飞”的态度刻苦学习,现学现用;以“见贤思齐”的心胸对待所能见到的一切作品,无分古今少长。他审视的目光从汉碑到二王一系的李北海、米元章、王觉斯诸家,从古玺汉印到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从苏州诸老到上海、无锡一代的中青年。从他留存下来的前期书法篆刻作品看,马士达先生曾作过各种各样的尝试,过于精巧花哨者不对他的胃口,过于老实平板者终嫌缺少神气。他并不专学某家某派,但却在有意无意间朝着一个方向努力,那就是性情与手段并重,于不经意处见功夫。他的艺术意识在混杂与淘汰中酝酿发酵,在探求与磨砺中逐渐成形。
一九八零年代初在上海《书法》杂志举办的首届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是马士达先生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尽管当时他的篆刻只是初具个人面貌,但四十岁的老学生突然得到权威认可,一举成名,无疑极大增强了他的艺术自信。而且,他也因此得到尉天池先生提携,于一九八零年代中后期破格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这是马士达先生从业余爱好转入专业研究的契机。二十世纪后期二十余年中的中国艺术界,古今中外的艺术典籍海量印行,各种方向的艺术追求全面展开,人们在重温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同时,也在借鉴西方哲学的分析方法,在缅怀经典、寻求回归、崇尚精雅的同时,不乏追踪前卫、谋求创新、力倡写意。身处其中,马士达先生从研读古代书论印论入手,旁参儒道释学说,不作学究式的研究,而是从古人的感悟沉思中印证己学、获得灵感、寻找出路、提升境界,最终落实到对艺术形式的反思、锤炼与完善。他曾与当时的友好如宜兴储云、上海沃兴华等书家切磋书法,也曾以福州石开、北京王镛等篆刻家为参照,但他得力最多的应是挚友庄天明。庄天明先生学识广博、思路开阔、艺理通透、善于创造,在他们情同手足、肝胆相照的交往中,马士达先生不仅获得了启发、增强了信心,更明晰了艺术本质的认识、明确了艺术境界的追求。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道乃大(马士达刻)

本质上,艺术是艺术家创造性的艺术精神的形成与完善;艺术作品不过是这种艺术精神的瞬间外在表现。一九九零年代初,马士达先生首先在篆刻创作上获得重大突破,这集中体现在他撰写的《篆刻直解》一书中。这部受我鼓动甚至至催逼而写成的书,与其说是理论著作,不如说是他三十年学习研究的经验总结,是他艺术思想的结晶。正是在这部书中,马士达先生提出了如今广为人知的艺术观念:“自由则活,自然则 古。”他所说的自由,是在必然之中寻求各种可能的偶然性,由此而灵变鲜活;而所谓的自然,则是在偶然之中体现出整体的必然性,由此而庄严浑古。也就是说,在艺术家的意识中,没有古玺汉印或封泥瓦当之别,没有明清流派诸家之分,也没有帖学碑学之说,所有这一切都融化在他所创造的独属于他的艺术世界里,化作丰厚的情性与精湛的技术,由自由来驱动,以自然为目标,调整、操控其间的偶然发挥与必然秩序的微妙关系,并使之逐步深化。在稍后的论文中,他又细致辨析了“野山荒原”与“精金美玉”两种艺术境界与两极间的种种变式及其相互关系,从理论上揭示了艺术家的情性与技术互为表里、或隐或显得不同表达规律。尽管马士达先生没有发表类似的书法论文,但在他那里,不仅书印同理,而且他本人的创作就是“印从书入,书从印出”的。换言之,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建基于他对书法自由与自然的追求;而他在一九九零年代最终形成的个性强烈的书法风格,又是以他活而古的篆刻内涵为艺术境界的。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关于马士达先生的创作理路与方法,早在十多年前我就曾多次撰文详加分析介绍,这里不再赘述。此刻我手边没有这部作品集的清样,也无法结合具体作品来讨论他的艺术构思与风格。我只想说,但凡亲眼见过马士达先生创作过程的人都知道,这些篆刻作品、书法作品,每件都是他经过反复起稿、精心推敲加工、严格筛选得来的。它们似乎是妙手偶得,却实在是艺术家呕心沥血的成果。其中的代表作品,初看会为其雄浑苍劲、痛快淋漓的整体形式所震撼;细细品味,又会为其匠心独运、精妙奇特、宛若天成的处理手法所折服。这是一种野山荒原式的真美,是马士达先生艺术精神的折射,也显现出新一代追求创造、强调每件作品独特价值的理念。马士达先生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史这一特定的承前启后时期的人物,是这个时代的宠儿;他的艺术成就,是受惠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为这个时代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今我们看得、听得太多太多不着边际的吹捧或自我吹嘘,但无论他们说得多么天花乱坠,在作品的对照下立刻显得猥琐、可悲。因此,建议读者朋友们静心阅读眼前的这部作品集,用自己的心灵与作品对话,与艺术家的灵魂沟通。我相信,对于马士达先生的艺术及其成就,读者朋友们会以自己的艺术判断力作出公正的评价。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篆刻三题」庄天明先生的文章源于《中国书法》2016 .12 总295期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气贯长虹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韩旭印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食古而化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闲云半山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是非无古今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宁真率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有容乃大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水唯能下方成海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应作如是观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古调自爱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逸于作文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何敢盜名欺世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五十尚有惑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吾本门外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守雌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不以耳食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老马给力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马(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