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颠覆普遍历史观的现实,人才制度越完善,可能越埋没人才

 兰博2000 2024-04-16 发布于湖南

近来细读华夏五千年以来的人才选拔制度,突然发现一个颠覆世人普遍认知的现实。

众所周知,汉朝的“举孝廉”、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及从隋唐直到清朝的“科举制”,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人才选拔的三大制度。

不过,在汉朝之前的秦朝,还有一个不为后来各朝代所喜的军功制度,虽说是一个较为“粗暴”的人才选拔制度,但确实很有效,似乎比后来那些更加完善精细化的人才选拔制度更加的有效。

至于夏商周三朝,实行的是“龙生龙,凤生凤”“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几乎与人才选拔不沾边,所以不提也罢。

一个颠覆普遍历史观的现实,人才制度越完善,可能越埋没人才

▲举孝廉的推动者汉武帝

如果大家能够对历朝历代的人才进行梳理对比一下,可不难发现,人才的多少和人才的影响力,似乎是一个呈倒三角形的形态。也就是说,从秦汉之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影响力似乎处于一个明显的下滑趋势。

或者“三国耗尽英雄气,两晋尽是鼠辈出”这句话就能够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然而,若是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相比,秦汉就真算不得什么了,毕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可几乎都是鼻祖级别的创造性人才,被称为“诸子百家”。按照后世的说法,那就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例如:当时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法家代表人物管仲、韩非、李斯。想想中国两千年封建文化史,几乎都传承了二者的治国思想,即:“外儒(示世人以仁)内法(治世人以法)”。同时,还兼有一些墨家的哲学派思想,即: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一个颠覆普遍历史观的现实,人才制度越完善,可能越埋没人才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创始人陈群

可是,自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最先淡出朝堂的就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毕竟,谁掌权后不想享受享受管人的滋味,岂能让百姓自由的“无为而治”。

另外还有

  • 兵家代表人物:吴起、乐毅、孙子、孙膑;
  •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 纵横家代表人物:管仲、苏秦、张仪;
  •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 ……

他们的成就,后人几乎都在接受传承,而鲜有超越,就更不要提那个神鬼莫测的鬼谷子了,几乎就是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般的传奇人物。

想想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曾常常自比管仲、乐毅,而他们只不过是鬼谷子众多学生中的之一罢了。

也因此,令人感到非常费解的是,明明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出现任何的人才选拔制度,人才咋就那么多呢?

一个颠覆普遍历史观的现实,人才制度越完善,可能越埋没人才

▲科举制的推动者隋炀帝

同样,备受各朝代看重,而且执行时间最长的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时长达1300年,可这些朝代的人才数量和影响力,似乎远不如 “举孝廉”这个存在时间最短的人才选拔制度,就更不要说和春秋战国时期相比了。

但是,纵观历朝历代的人才数量和人才影响力,又会发现这样一个现实,在旧朝亡新朝立的过渡阶段,都是人才数量和人才影响力汇集的高峰期。

那么,这又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通俗的说,那就是“乱世出英雄”

那么,为何乱世就容易出英雄呢?因为,乱世给人才提供了一个可供自身自由发挥的有用武之地的舞台,而和平时期能有这样的舞台吗。

显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是这么出现的。当时,由于周政权的衰落,那些富有学识的人才纷纷流落民间,开始传经授道,进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由的文士阶层,进而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基础。

随着各诸侯国之间纷争的不断加剧,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则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理念。于是,便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再回头看看那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人才选拔的三大制度,虽然都在不断完善,可最终都以失败而落幕。

一个颠覆普遍历史观的现实,人才制度越完善,可能越埋没人才

▲百家争鸣

当然了,这三大制度也有自身最大的优点,那就是有利于政权的稳定,给各阶层的人都提供了一个入仕的机会,但这个机会对于社会底层来说,依旧犹如中大奖般的渺茫,相当于牛头上绑了一颗大白菜,让你总以为能吃到,可残酷的现实告诉你,那颗白菜根本就吃不到。

也就是说,仅仅依靠人才选拔制度,并不一定能够选拔出真正的人才,甚至还不能长久,而“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舞台才是人才选拔最公平、最长久的决斗场。

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舞台才是检验人才的最佳方式,而不是那些条条框框,各种限制下的人才选拔制度,那样只要时间稍久,就会出现管理漏洞,并逐渐形成制度下的人才内卷与血拼,甚至失控,更别谈什么创造创新了。

所以,还要请那些所谓的专家,与其总想着去研究如何选拔人才,不如多想想如何给予年轻人更多自由成长的舞台,更好的成长环境,而不是总去研究那些舍本求末的,限制人才自由发挥的那些死板的条条框框。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