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笔记:《阴阳离合论》02

 史仁杰大夫 2024-04-16 发布于江苏

原文: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解读:

1、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圣人面朝南站着,身体的前部,称之为广明,身体的后部称之为太冲。广明,是广大、光明的意思。冲,本义是水流涌动,亦指交通要道,后又指冲积平原,亦指山谷间的平地。本句中的广明和太冲,可能仅是一个名字而已。

2、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在身体后部的太冲,也是少阴经脉行走的所在地。关于少阴,根据下文可理解为足少阴肾经。

3、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在少阴经的上方,名字叫太阳。一般认为,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在足部,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位置,位于足少阴肾经的上方。

4、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这句话是讲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足小趾外侧末节的至阴穴,终结于命门。命门在此处是指睛明穴,《灵枢·根结》曰:“命门者,目也。”

5、阴中之阳:阴中之阳是指本质上属于阴,但具有阳的特性。因为太阳起于至阴,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故称为阴中之阳。

6、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以身体的上下来划分阴阳,身体的上半部,叫做广明。身体的下半部,叫做太阴。

7、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太阴经前面的经脉,叫做阳明经。

8、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足阳明胃经起于历兑穴,人体下部属阴,所以称为阴中之阳。

9、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厥阴经和少阳经是互为表里的,少阳经是厥阴经之表。

10、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少阳指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起始于足窍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少阳经起于足窍阴,是阳气始生的地方,因此称之为阴中之少阳。

11、离合:离,指分离;合,指合并。指阴阳合则为一阴一阳,分则为三阴三阳。如高士宗《素问直解》云:“离则有三,合则为一,从三而十百千万,皆离也;三阳归于一阳,三阴归于一阴,皆合也。”也有指离合分则为一阴一阳,合则为阴阳。如张介宾在《类经·经络类·二十九》中曰:“分而言之为离,阴阳各有其经也;并而言之为合,表里同归一气也。”吴昆在《素问吴注》中云:“此言阴阳,经之阴阳也。阳表阴里谓之离,一阴一阳相偶谓之合。又异者为离,同者为合。”

12、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开”、“阖”、“枢”是对三阳不同功能特点的概括。“开”即开放、发散,“阖”即收敛,“枢”表示转折和调节。也有人将三阳的开、阖、枢,称之为表里关系,即太阳主表为开,阴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张景岳谓:“此总三阳为言也,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离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机枢也。然开阖枢者有上中下之分,亦如上文出地未出地之意,而合乎天地之气也。”

13、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正常情况下三条阳经相互联系,不能不协调,不协调就会导致人体生病。

14、搏而勿浮,命曰一阳:三阳保持协调又有差别,不浮不沉,合起来称之为一阳。

白话文:

  黄帝说道:我想听三阴三阳的离合关系。

  岐伯回答道:圣人面朝南而立时,身体的前部称之为广明,身体的后部称之为太冲。在身体的后部,有少阴经脉走行。在足部少阴经的上方,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至阴空,终结于命门(即睛明穴),所以叫做阴中之阳。如以身体上下划分阴阳,身体的上半部,叫广明,广明的下方,叫太阴。太阴经的前方,有阳明经。足阳明胃经起于厉兑穴,所以称之为阴中之阳。与厥阴经互为表里的经,叫做少阳经,足少阳胆经起始于足窍阴穴,所以叫阴中之少阳。所以,三阳经的离合关系是这样的,太阳主表为开,阴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三阳经保持密切的关系,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不协调的情况。三阳保持协调又有差别,不浮不沉,合起来称之为一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