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诗解

 mishoushu 2024-04-16 发布于上海

来自网络 智泉慧心 2020-07-24 09:58

图片

备注:文章整理转发自网络,感恩原创。

题文诗
情生天地,万物有情,天地生人,生而有情,
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
一往而尽,积日不休.凤凰鸟兽,巴渝夷鬼,
无不能舞,无不能歌,至情灵机,自相转活.
清源师奇,攒古今变,一勾栏上,几色目中,
迂徐焕眩,顿挫徘徊.恍然如见,千秋之人,
发梦中事.天下之人,无故而喜,无故而悲.
或语或嘿,或鼓或疲,聋者欲听,哑者欲叹.
无情有情,无声有声.寂可使喧,喧可使寂,
饥可使饱,醉可使醒.浃父子恩,增长幼睦,
动夫妇欢,释怨之结,已愁愦疾,人有此声,
家有此道,疫疠不作,天下和平.动而观之,
天地人鬼,世器之变;静而思之,父母骨肉,
绝亲之累,忘寝与食.少者守精,魂以修容;
长者食恬,淡以修声;旦作女想,男如其人.
其奏之也,抗如青云,抑如绝丝,圆如珠环,
不竭如泉.微妙之极,有声而无,舞者不知,
精诚所至,情之自来,叹者不知,神之所止.

图片



正文:
    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盖自凤凰鸟兽以至巴、渝夷鬼,无不能舞能歌,以灵机自相转活,而况吾人。奇哉清源师,演古先神圣人能千唱之节,而为此道。初止爨弄参鹘,后稍为末泥三姑旦等杂剧传奇。长者折至半百,短者折才四耳。夫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一勾栏之上,几色目之中,无不迂徐焕眩,顿挫徘徊。恍然如见千秋之人,发梦中之事。使天下之人无故而喜,无故而悲。或语或嘿,或鼓或疲,或端冕而听,或侧弁而咍,或窥观而笑,或市涌而排。乃至贵倨弛傲,贫啬争施。瞽者欲玩,聋者欲听,哑者欲叹,跛者欲起。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寂可使喧,喧可使寂,饥可使饱,醉可使醒,行可以留,卧可以兴。鄙者欲艳,顽者欲灵。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动夫妇之欢,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可以已愁愦之疾,可以浑庸鄙之好。然则斯道也,孝子以事其亲,敬长而娱死;仁人以此奉其尊,享帝而事鬼;老者以此终,少者以此长。外户可以不闭,嗜欲可以少营。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疠不作,天下和平。岂非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也哉。

    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为人美好,以游戏而得道,流此教于人间,讫无祠者。子弟开呵时一醪之,唱锣哩琏而已。予每为恨。诸生诵法孔子,所在有祠;佛、老弟子各有其祠。清源师号为得道,弟子盈天下,不减二氏,而无祠者。岂非非乐之徒,以其道为戏相诟病耶,
此道有南北,南则昆山之次为海盐。吴、浙音也。其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江以西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为乐平,为徽青阳。我宜黄谭大司马纶闻而恶之。自喜得治兵于浙,以浙人归教其乡子弟,能为海盐声。大司马死二十余年矣,食其技者殆千余人。聚而谂于予曰:“吾属以此养老长幼长世,而清源祖师无祠,不可。”予问倘以大司马从祀乎。曰:“不敢,止以田、窦二将军配食也。”予额之,而进诸弟子语之曰:“汝知所以为清源祖师之道乎,一汝神,端而虚。择良师妙侣,博解其词,而通领其意。动则观天地人鬼世器之变,静而思之。绝父母骨肉之累,忘寝与食。少者守精魂以修容,长者食恬淡以修声。为旦者常自作女想,为男者常欲如其人。其奏之也,抗之入青云,抑者如绝丝,圆好如珠环,不竭如清泉。微妙之极,乃至有声而无声,目击而道存,使舞蹈者不知情之所自来,当叹者不知神之所自止。若观幻人者之欲杀偃师而奏咸池者之无怠也。若然者,乃可为清源祖师之弟子。进于道矣。诸生旦其勉之,无令大司马为长叹于夜台,曰,奈何我死而道绝也。”乃为序之以记。

图片



补充阅读:
         汤显祖与《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临川才子汤显祖不仅创作了戏曲经典巨著“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又称“玉茗堂四梦”),还撰写了我国最早的戏曲学导言、戏曲理论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从而成为我国明代剧坛的标帜,坐实了中国戏曲界无人可及的巅峰地位。

  一
  明清时期,宜黄县是远近闻名的“戏乡”,也是京剧“二黄腔”的发源地。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汤显祖愤而弃官归隐家乡临川后,几乎把宜黄当成了第二故乡。
  宜黄县隶属于抚州府,距府地60余公里。宜黄戏起源于宜黄,是在西皮的基础上吸收浙调、南北词、拔子等声腔,形成一个以宜黄腔(二黄腔)为主,兼唱西皮等多种声腔的剧种。这种声腔,后来被誉为京剧二黄腔的“始祖”,成为江西大型古典剧种之一,也成为研究我国戏曲演变轨迹的标本。演唱的班戏原称“大班”、“土戏”或“老二黄”,新中国成立后才以起源地而定名为宜黄戏。宜黄戏起始于明末清初(公元1644年),甘肃南部的西秦腔传入安徽的一支演变成了枞阳腔(石牌腔),后经上饶传入宜黄。此后,由西秦腔演变的另一支乱弹腔也由北方传入宜黄,使枞阳腔受其影响发生变化。自此,流行宜黄的枞阳腔脱离安徽系统自成一派,成为“宜黄腔”。
  清乾隆初期(公元1786年),昆剧逐渐在宜黄登台,当地民间艺人把胡琴改为重要伴奏乐器。被称为“唢呐二犯”和“平板吹腔”的宜黄腔则演变为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胡琴腔”。至此,宜黄戏已经形成,并影响到中国戏曲多以胡琴伴奏,成了宜黄戏对中国戏曲的巨大贡献。清嘉庆至光绪时期(公元1880年前后),宜黄戏进入鼎盛时期,宜伶(宜黄腔艺人)达3000余人,戏台遍布乡村。宜黄由此成为当时赣东一带戏曲活动的中心,成为江西有名的“戏窝子”,并被誉为“戏乡”。

  二
  汤显祖(公元1550年—1616年),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晚年又号“茧翁”,江西临川人。汤显祖精通各路戏曲音律,对“宜黄腔”尤为钟爱,并与上千名宜伶保持了密切联系。“临川四梦”创作完全后,汤显祖都交给宜黄戏班由宜伶首演,而后轰动大江南北,久演不衰。
  清初江西新建人熊文举曾作诗:“凄凉羽调咽霓裳,欲谱风流笔都荒,知是清源留袒曲,汤词端台唱宜黄。”这首诗印证了汤显祖的所有剧本,都是交由宜伶演出,故有“临川才子,宜黄弟子”之说。不过,当时唱的宜黄腔,是由嘉靖年间抗倭名将、宜黄人谭纶从浙江引进的海盐腔与当地流行的弋阳土调相结合的变调,不是如今所唱的二黄腔。汤显祖既创作剧本,又亲自排场、执导执教,“亲掐檀板教小伶”“自踏新词习歌舞”,甚至还为戏班安排上演剧目和演出事务。

图片



  三
  在古代,中国各种行业都有自己尊奉的保护神,宜黄戏班也不例外。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宜黄艺人都要祭拜戏神,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50年代初期。宜黄艺人供奉的戏神是傩神灌口二郎清源真君,即秦昭王时蜀郡太守李冰的第二个儿子。
  据《朱子语类》卷三记载:“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是因李冰开凿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个儿子……”宜黄戏班以清源师作戏神,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宜黄弟子对灌口二郎神最为熟悉。宜黄与南丰县相邻,西川灌口神作为南丰傩神早在宋代就已经立庙。据南丰《金砂余氏重修族谱》记载,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余氏为避战乱,从江西余干县迁至南丰金砂村定居,随将远祖余瑶任衡州太守时崇奉的西川灌口神迁至金砂,立庙奉祀,并承祖制,世袭“驱傩”。由于当时统治者的倡导,金砂清源庙香火兴旺,祈祷者络绎不绝。金砂村在南丰与宜黄交界边境,宜黄乡民经常前往朝拜,加之金砂大傩班常为四邻乡民沿门逐疫,灌口二郎神便为宜黄乡民尊奉,与南丰县边境交界的宜黄神岗乡的傩舞、傩戏也是以清源为傩神。
  二是灌口二郎神是艺人崇敬的对象。据《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北宋开封六月二十四日灌口二郎生日时,诸色百戏艺人都要上演杂剧、舞蹈以示祝贺。由此可见,北宋时的灌口二郎神已和“杂剧”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他把自古以宫廷、庙宇、民间的各种歌舞百戏进行综合加工、创造了戏曲,当朝皇帝也因此封二郎神为清源妙道真君。
  三是灌口二郎神武艺高强,传说他下水斩蛟,为民除害。四是傩与戏都有游戏成分,宋代傩更具娱乐性,朱熹也称“傩虽古礼而近乎于戏”。
  清源师庙兴建之前,宜黄弟子除了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祭拜戏神清源师较为隆重外,平时祭拜的仪式较为简单。弟子们在开演前,以敬酒的方式祭拜戏神,再合唱一曲。这种祭祀戏神的仪式,源自宋元南戏。但是,酷爱戏曲的汤显祖对当时这种简单的祭祀方式很不满意。

  四
  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前后,宜黄艺人达1000多人,每班约20余人,至少有三四十个戏班。众多戏班的出现,促使宜黄弟子感到有必要兴建戏神庙,于是就筹资在宜黄县城“河之西”“城二龙交汇”处兴修了清源师庙。接着,宜伶罗章二被宜黄同行推举,专程前往临川玉茗堂请汤显租撰写建庙碑文。
  在汤显祖心目中,清源师创立的戏曲之道可与儒、佛、道三教相提并论。三教都有祠庙,而“弟子盈天下”的清源师却无祠庙,汤显祖一直感到遗憾。当听闻宜黄弟子兴建了清源师庙,并想请他撰写建庙碑文时,汤显祖正想借此提高戏曲的地位,便欣然应允。
  于是,汤显祖用他那充满灵性的生花妙笔,纵横捭阖、言简意赅地写成了他惟一的一篇戏曲理论专论《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在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中,汤显祖对戏曲的本源、发展历史、流传情况、基本特征、功能价值、艺术创造与鉴赏等戏曲学的基本命题进行了论述。之后,汤显祖在《与宜伶罗章二》的书信中,还嘱咐他:“《庙记》可觅好手镌之”。
  前些年,宜黄文物普查人员曾走访过当地长者,称“文革”前宜黄河西岸“宜水”与“黄水”交汇处有一座庙叫“社公庙”,常有戏人在此拜神、唱戏,此庙在“文革”中被毁。文物普查人员通过实地调查并对照相关资料后认为,“社”即社戏,社公即戏神,“社公庙”遗址就是汤显祖笔下的“戏神清源师庙”遗址。
  汤显祖的戏曲理论绝大部分见诸剧本题词、诗歌和书信之中,《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成为他惟一的戏曲理论专著。如今,清源师庙虽然不复存在,但汤翁撰写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却在我国戏曲理论史和戏曲美学史上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它与剧作“临川四梦”合璧生辉,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汤显祖也成为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思想家,并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


作者:琴诗书画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8fb83bd749c
來源: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