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省深圳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4-17 发布于山东

广东省深圳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文试题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对于中国古典价值观念的理解,受制于多重阐释原则的影响。除了因阐释方法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认知外,更为突出的是现实需求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在1840年之后遭受西方军事和经济双重冲击的社会环境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儒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在未来中国发展中所能产生的影响的认知产生了重大分歧。除了我们所习见的认为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一说法,国人对传统儒家在“公”与“私”问题上的理解也出现了巨大的冲突。

相较于墨家、道家等思想流派,儒家的价值在近代中国受到的争议最大,墨家和道家经常被视为是符合现代中国社会需要的“进步”因素。因多重视野而导致的阐释策略的冲突,在评断儒家价值的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21世纪的多元现代性背景下,“公”“私”对立的问题再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议题,不过更多的目光聚焦于作为“公”“私”问题的源发点“仁爱”之上。一般而言,对于仁爱的范围的确立与对“公”“私”问题的认识关系密切。

人们在追问,儒家的仁爱究竟是一种局限于血缘亲情内部的爱,还是可以突破血缘限度扩充至天地万物的普遍之爱?对于这一问题,否认儒家价值的人会倾向于认为儒家只关注血亲之爱,缺乏公共维度,难以成为现代价值的基础。与此同时,那些强调儒家人伦的学者,会十分重视差序格局对于儒家秩序的重要性,认为“人伦秩序”对儒家来说是决定性的,缺乏人伦维度的儒家已经失去了儒家的根本价值支撑,并据此认为,儒家并不是抽象地肯定“公共性”,而是强调“家”作为儒家社会秩序的基础地位。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重视家庭伦理及人伦的意义,固然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倾向,但在儒学发展史上,仁爱并没有被局限于“家”的范围,人类要把仁心从血缘之爱推广到所有的群体。仁爱并不能简单固化于血缘之爱,其最高境界应该是爱所有人。

确切地说,对于儒家之爱的不同认识由来已久。早期的儒家和墨家的争论就集中于“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儒家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也一直存在着基于血缘的爱和“泛爱众”之间的争论。这样的争论甚至会上升到对传统经典学派属性的怀疑。比如,围绕《礼记·礼运》中的“不独亲其亲”的“天下为公”观念是否掺杂着墨家与道家观念的猜疑自宋代延续至今,甚至有许多人认为,“不独亲其亲”的境界有违儒家的纲常伦理,是墨家的价值观。

作为一种秩序理论,儒家思想必然要涉及超越“家”的更大范围的事务。因此,就会根据其内在需要发展出“公正”和“普惠”的理念。在《尚书·洪范》中有这样的提法:“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意思是说,天下的正道是没有偏向而正直的,从“公私”的视野看,就蕴含着不能“偏私”,而要“为公”的意思。儒家理想中的井田制、禅让制和其他政治制度的设计就是这种公正无私原则的体现。

进一步说,就是如何理解儒家立足于血缘的伦理秩序和由此基础所能达到的价值极限。以家庭血缘为基准,让儒家的仁爱思想不离日常生活状态,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但“天下为公”的目标,则让仁爱观念具有超越个人和家庭局限的可能,达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仁民爱物”的境界。超然客公众号

(摘编自干春松《多重维度中的儒家仁爱思想》)

材料二: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屡次对于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

孔子有不少次说“不够说是仁”,但是当他积极地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只有个广被的“天下归仁”的天下,这个和“天下”相配的“仁”也不能比“天下”观念更为清晰。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正等于要说明“天下”时,还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具体的伦常关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多元现代性背景下,“公”“私”对立的问题再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议题,“仁爱”作为该问题的源发点而备受关注。

B.早期儒家和墨家在“仁爱”与“兼爱”的异同方面就有争论,即基于血缘的爱和“泛爱众”之间的争论,这样的争论影响巨大。

C.部分学者认为,儒家的仁爱不应该被局限于“家”的范围,不能固化于血缘之爱,其最高境界应该是爱所有人。

D.孔子对“仁”欲说还止,又退回到私人间的道德要素,无论是“天下”,还是与之相配的“仁”,两个观念都不太清晰。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运用当代知识分子认知变化的事例,来证明因阐释方法的差异和现实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不同认知。

B.对于儒家的仁爱是一种血缘亲情的爱,还是可以扩充至天地万物的普遍之爱,材料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C.有人猜疑《礼记·礼运》掺杂着墨家与道家观念,表明儒家和墨家的争论已经上升到对传统经典学派属性的怀疑。

D.引用《尚书·洪范》中的文字,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涉及超越“家”的更大范围的事务,从而发展出“公正”和“普惠”的理念。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儒家“天下为公”的仁爱思想的一项是(3分)(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兼相爱,交相利。

C.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分析两则材料对于儒家仁爱思想认知的差异。(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札莫希奇市①

【苏联】伊萨克·巴别尔

师长和师部躺在距札莫希奇市三俄里的一片收割过的麦田里。各部正待命夜袭这个城市。军部通令全军,今夜务必夜宿于札莫希奇,所以师长在等待胜利的消息。
    
哗哗地下着雨。夜风和夜暗在湿漉漉的大地上飞翔。星星全被吸饱墨汁的乌云压熄了。筋疲力尽的马匹在黑暗中叹着气,抖着身子。没有马料可以喂它们。我把马缰绳拴在我腿上,裹上雨衣,躺到一个积满雨水的坑里。被雨水泡得涨鼓鼓的大地向我伸展开了坟墓令人慰藉的怀抱。马拉直了缰绳,拽着我的腿,把我拖向前去。马找到了一小丛草,低头吃了起来。这时,我睡着了,梦见了一个堆满干草的草棚。草棚上边,尘土飞扬的金灿灿的打麦场上在轰隆隆地打麦。只见麦捆在空中乱舞,使七月的白昼成了傍晚,密林似的晚霞仰面朝天地横卧在村庄的上空。
     我展开双臂安卧在静静的眠床上,干草抚爱着我的后脑勺,令我神魂颠倒。后来,草棚的门吱嘎一声推了开来。一位身穿舞会礼服的女子走到我跟前……
    我醒了过来。
    一个胡子拉碴的庄稼汉站在我面前,他手里握着一支枪。马的背脊像黑糊糊的横梁将天空割了开来。缰绳的死结勒紧了我翘起的腿。
    “老乡,你睡着了,”庄稼汉说,他欠睡的夜间的眼睛含着笑意,“马把你拖了半俄里路……”
我解开缰绳,站了起来。被杂草刮破的脸上淌着血。
    就在这里,离我两步近的地方,是前沿的散兵线。我已经能看到札莫希奇市的烟囱,犹太人区小胡同里提心吊胆的灯火和黑灯瞎火的瞭望台。灰蒙蒙的曙光像氯仿②的气浪向我们流来。波军营地上空腾起几枚绿色信号弹。信号弹在空中战栗了一会儿,便好似月光下的玫瑰,撒落下来,熄灭一尽。
    战地静悄悄的,我听到了远处微弱的呻吟声。秘密屠杀的烟雾弥漫在我们四周。
    “在枪杀什么人,”我说,“不知在枪杀谁?……”
    “波兰人慌了手脚,”庄稼汉回答我说,“波兰人在杀犹太佬……”
     庄稼汉把枪从右手换到左手。他的络腮胡子歪到了一边。他友好地瞥了我一眼,说:“这样的黑夜在散兵线内是长得见不到头的,一个人来到这儿就想跟另一个人拉拉呱儿,可上哪儿去找这另一个人……”
    庄稼汉硬要我跟他对火抽支烟,拉住我的手,怕我跑了。可我却翻身上马,朝师部所在地飞马而去。
    师长正准备出发。他面前是一溜通信员,别看他们都立正站着,却在那里打盹。
    骑兵连都下马步行,沿着湿漉漉的山冈缓缓行进。
   “我们拧紧螺丝帽了。”师长轻声说道,旋即拍马而去。
    我们跟着他,登上了去西坦涅茨的路。
    又下起雨来了。一路上的水洼里漂着死耗子。秋天在我们心的四围设下了埋伏,连树木都像一具具站立起来的赤身裸体的死尸,在十字路口摇来晃去。

早晨,我们到达西坦涅茨。我跟师部设营员沃尔科夫在一起。他给我俩在村边的农舍里找到了一间空屋。
   “拿酒来,”我对女房东说,“拿酒来,拿肉来,拿面包来!”
    老婆子坐在地板上,用手喂着藏在床底下的一条还未下过崽的牝牛。
   “统统没有,”她冷冰冰地回答说,“我都记不得什么时候有过这些东西了。”
    我坐到桌前,解下手枪,打起盹来。一刻钟后,我睁开眼睛,看到沃尔科夫俯身在窗台上。他在给未婚妻写信。
   “万分尊敬的瓦丽娅,”他写道,“您还记得我吗?”
    我看过信后,从兜里掏出火柴,点燃了地板上的一小堆干草。火苗訇的一声朝我窜起来。老太婆扑到火上,用胸脯把火压灭。
   “老爷,你这是干吗?”老太婆说道,惊恐地往后退了一步。
    沃尔科夫回过头来,用呆滞的目光瞪了老太婆一眼,又写起信来。
   “烧死你,老东西,”我嘟哝说,把干草撒在地上,“烧死你,把你那头偷来的牛一起烧死。”
   “等等!”女房东叫道。她跑到前厅,抱了一罐牛奶和面包回来。
    我们吃了还不到一半,外边枪声大作。密集的枪声响了很久,听得我们好生烦躁。我们喝光牛奶后,沃尔科夫就跑到外面去看看出了什么事。
   “我给你的马备好了鞍子,”他从小窗口对我说,“我的马中了弹,还是别骑的好。波兰人在百步外架起了机枪。”
    这么一来,我们两人只剩下了一匹马。这匹马好不容易把我们驮出了西坦涅茨。我跨在马鞍上,沃尔科夫紧贴着我,坐在我身后。
    辎重队的大车奔跑着,叫喊着,陷入泥泞。晨曦由我们体内流向天空,一如氯仿流向医院的手术台。
   “柳托夫,你结婚了吗?”坐在我身后的沃尔科夫突然问我道。
   “老婆把我扔了,”我回答说,“打了短短的一个盹,我梦见自己睡在床上。”
    沉默。
    我们的马脚步不稳地走着。
   “马再走两俄里就要累死了。”坐在我身后的沃尔科夫说。
   沉默。
   “这一仗我们打输了。”沃尔科夫一边嘟囔着,一边打着呼噜。
  “是呀。”我说。
    【注】①:一九二〇年,二十六岁的巴别尔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帅的苏维埃红军第一骑兵军进攻波兰。本文是他根据这次征战经历创作的一篇战地小说。本文的“我”和沃尔科夫都是知识分子。札莫希奇市,波兰古城。本文选自《红色骑兵军》,有删节。②氯仿:一种医疗上具有麻醉效果的无色液体。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双线推进,一条线是部队进攻札莫希奇,一条线是“我”的行踪,开头准备进攻,结尾进攻失利,结构完整。
B. 老太婆被迫向“我们”提供牛奶和面包,是害怕她的小牛被烧死,因为那是她在战争中唯一的财产和生存希望。
C. 从糟糕的天气到精疲力尽的官兵,从冷漠不配合的当地居民到粗暴的军人,小说暗示,这场战斗失利毫不意外。
D. 本文在描写战争和暴力场景时“若无其事”,可这冷若冰霜的“客观”却反而蕴含着巨大的抗议力量和震撼效果。
7、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令人慰藉”,躺在像“坟墓”一样的雨水泥坑里,都很“舒服”,突出“我”极其疲倦。
B. “提心吊胆”,距离前沿散兵线不远的札莫希奇市,无辜者在被杀害,“我”感到十分紧张。
C. “拧紧螺丝帽”,师长这句话的意思,有可能是要求部下调整心态,以克服眼前的困难。
D. “扑到火上”,用细节描写突出老太婆的反常的敏捷和惊慌的心态,反衬了纵火者的粗暴。
8、文章划线句子的环境描写特点及其作用与《荷花淀》中环境描写特点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孙犁《荷花淀》)

9、残酷的战争会让正常的人性异化。请以“我”、庄稼汉和沃尔科夫三个形象为例,结合文章情节,分析上述观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已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①。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弯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齐人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辞毁之,以为丑
。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卫有鳏夫,失时,冒娶之,果国色。然后曰:“黄公好谦,故毁其子,大妹美。”于是争礼之,亦国色也。国色,实也;丑恶,名也。此违名而得实矣。
    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山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汝贩之乎?”曰:“然。”请买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成以为真凤凰,贵其欲献于王,遂闻楚王。
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魏农夫之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诈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农夫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农夫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殃可销。”于是遽而弃于远野。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却立,曰:“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王问其价。玉工曰:“此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
                                          (节选自《尹文子·大道上》,有删改)
材料二:
    夫谗佞之徒,名实径庭也。争荣华于旦夕,竞势利于市朝。以其谄谀之姿,恶忠贤之在己上;奸邪之志,恐富贵之不我先。令色巧言,以亲于上;先意承旨,以悦于君。
朝有千臣昭公去国而方悟弓无九石宣王终身而不知。以疏间亲,宋有伊戾之祸;以邪败正,楚有郤宛之诛。斯乃暗主庸君之所迷惑,忠臣孝子之可泣冤。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此奸佞之危也。斯二者,危国之本。
                         (节选自李世民《帝范六·去谗篇》,有删改)
【注】①石:文中指古时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朝有A千臣B昭公C去D国而方悟E弓无F九石G宣王终H身而不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孰,意为谁,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中的“孰”,词义相同。
B.恶,指恶劣,与《鱼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恶”中的“恶”,词义不同。
C.再拜,拜了两次,古代一种礼仪,与文中“却立”均表尊敬。
D.敢,表敬谦辞,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敢”,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宣王好射,喜欢阿谀奉承,结果自欺欺人;黄公好谦,故意谦损自己的女儿,实际上她们有国色之美。
B.路人想把买的山雉献给楚王,过了一晚上,山雉却死了。楚国人纷纷传言真凤凰价钱很贵,都想得到并献给楚王。
C.邻人告诉农夫,这是一块怪石,亮光就是作怪的征候,让农夫赶快扔掉它。没有多久,邻人却偷过来,献给了魏王。
D.李世民认为,那些奸邪谗佞之人花言巧语,想方设法去亲近地位高的人,察言观色,迎合人主的意旨,取悦于人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2)魏农夫之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
14、材料一、材料二以及《答司马谏议书》都说到了名与实的关系,写作目的有何不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禹庙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清璧,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注】①龙蛇:指璧上所画大禹驱赶龙蛇治水的故事。②四载: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水行乘舟,陆行乘车,山行乘樏,泥行乘橇。③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开门见山,描写禹庙坐落在寂寞的空山中,萧瑟的秋风、落日的余晖使禹庙更添荒凉,显出禹庙的庄严肃穆,巍然独峙。

B.颔联写庙内之景,庭中橘柚树上垂满了硕大的果实,屋宇的墙壁上画满了飞舞的龙蛇,使原本凄清冷落的荒庭古庙焕发出生机。

C.诗歌前三联运用远近结合的手法,描写了禹庙内外的景象;尾联以景结情,讴歌了大禹治水泽被后世的丰功伟绩。

D.本诗借参谒古代圣贤祠庙以表达诗人的敬仰之情,暗含讽今之意。这与作者的另一首律诗《蜀相》有异曲同工之妙。

16.本诗颈联“云气嘘清壁,江声走白沙”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写道,江中不仅能看到江水,还能看到“_______________”;而北望故都,又“_______________”,视线常被遮断。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偏见和利欲是智慧的大敌。偏见使人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自满自足中过日子,看不到自己的无知。利欲使人顾虑重重,盲从社会上流行的意见,看不到事物真相。

这正是许多大人的可悲之处。不过,一个人如果能保持住一颗童心,同时善于思考,就能避免这种可悲的结局,在成长过程中把单纯的慧心转变为一种成熟的智慧。由此可见,智慧与童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实际上是一种达于成熟因而不会轻易失去的童心。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孟子也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我甚至要说,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18.下列选项中的句子,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涵养厚的人,就像是婴儿)。”

B.李贵说:“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C.乔布斯说:“成功源于童心,清新的童心可以带来亮丽的人生。”

D.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他的人生也是美好的”,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晕动病,在生活中通常被称为车、晕机或晕船,是一种平衡感失调的综合征。任何移动的环境 ①    。这通常并不代表生病了,相反,晕动病是你的神经系统根据你有生以来积累的经验,试图以最佳方式起作用的结果。

在处理感官信息和生成运动指令时,大脑会不断监控和调整其输入和输出信号,从而高效地执行生活中的各种任务。例如,为了在转头时看得更清楚,你的大脑会让你的眼睛移动到与头部运动相反且相等的位置。它是根据你内耳中专注于平衡的感应器官的反馈来执行这些动作的。你的大脑会不断监控这种反射行为,不断进行调整,以确保 ②   。内耳中主管头部平衡运动的前庭系统的效率基于体验和结果。在成长过程中,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协调动作和保持平衡。

所以,如果你出现晕车、晕机或晕船,其实是你的神经系统在一种独特的、充满挑战和不那么理想的环境中展现其熟练且经过优化的机能的过程。

通常,婴幼儿不会出现晕动病。大一点的孩子则非常容易出现晕动病,这一时期是他们学习不同感官之间典型关系的时期。随着人们长大成年,晕动病的发病率③    ,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已经能把自己过去的体验与现实情境相适应。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晕,文中词性为动词,指对移动的物体有种发晕的感觉。

B.你,这里是虚指,泛指任何人,包括说话人自己在内。

C.相反,用在下文句中或句首,与上文所说的意思对立。

D.所以,“因此”的意思,表因果关系,其后的内容表示由因及果。

21.请结合文段内容,给“晕动病”下一个定义。要求,语意流畅,不超过45个字。(2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海,汹涌的大海,/我听到你召唤的涛声——/一切江河,一切溪流,/莫不向着你奔腾;/但它们仍将是水,/是水!它们属于/你,也属于自身。

——陈敬容《水和海》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日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试题分析】原文是:儒家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也一直存在着基于血缘的爱和“泛爱众”之间的争论。B项混淆为儒家和墨家的争论。因此本题选B项。

2.D【试题分析】A项,根据前文“更为突出的是现实需求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可知,此事例主要是为了说明现实需求因素的影响,所以不能证明“因阐释方法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认知”。B项,应该是三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否认儒家价值的人”“那些强调儒家人伦的学者”“另有一些学者”所持的观点。C项,原文是:围绕《礼记·礼运》中的“不独亲其亲”的“天下为公”观念是否掺杂着墨家与道家观念的猜疑自宋代延续至今。C项说是“儒家和墨家的争论”,属于以偏概全,因为这里还提及了道家。因此本题选D项。

3.C【试题分析】C项表现的是老子“返璞归真”的社会理想,属于道家思想。因此本题选C项。超然客公众号

4.①首先提出“公”“私”问题,自然引出儒家仁爱思想这个源发点;②然后梳理了不同派别的学者对于儒家仁爱思想认识的差异;③接着具体指出儒家和墨家,甚至儒家内部争论的内容;④最后阐述作者自己对于仁爱思想的认识,即一定会发展出超越“家”的“天下为公”的思想。[答对一点得1分,共4分。]

5.①材料一认为“天下为公”的目标会让仁爱观念超越个人和家庭,材料二则认为“仁”的观念最后都要回归到体现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上;②材料一认为仁爱思想有超越可能性的原因是儒家思想是一种秩序理论,材料二则认为其无法超越的原因是差序格局的局限性;③材料一认为仁爱思想不离日常生活状态,更易被人接受,材料二则认为“仁”的观念不得不回到具体的伦常关系。[答对一点得2分,共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B【试题分析】“是害怕她的小牛被烧死”错,原因不止于此,她害怕的还有她自己的生命没有保障,害怕其他所有财产被烧毁。
    7.B
【试题分析】“'我’感到十分紧张”错,“提心吊胆”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出札莫希奇灯光的昏暗微弱,用来烘托出无辜者被杀害时的恐怖气氛。
    8、《荷花淀》:清新,充满活力;暗示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烘托出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敌的英雄形象。《札莫希奇市》:昏暗,压抑,死寂;烘托出战前颓丧的气氛,暗示战斗失利的结局,烘托“我”低沉的心情。

9、①“我”由一个知识分子被异化成一个粗暴无礼冷血残忍的军人:粗暴地命令房东老太婆拿出食物,用纵火的的方式逼迫房东老太婆拿出食物。②庄稼汉由一个朴实汉子被异化成一个极其孤独又冷漠的军人:“硬要我跟他对火抽支烟”,拉住“我”怕“我”跑了,对波兰人杀害犹太人漠不关心。③沃尔科夫由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异化成一个性格诡异的军人:对未婚妻十分卑微,对房东老太婆冷漠,对战友的暴行熟视无睹,边睡觉边说话。

10、B E G

11.A【 A项“孰视之”中的“孰”,意为仔细。
12.B【“贵”是意动用法,以……为贵,认为……珍贵,可以翻译为“赞赏”,不是价钱很贵;

“都想得到并献给楚王”无中生有,“其”代“路人”,不是楚国人。】
13、(1)楚王被路人想献凤凰给他的心感动(楚王感激路人想献凤凰给他), 于是召见他并且厚

重地赏赐他(给予他丰厚的赏赐), 其价值比买鸟的钱多十倍(或其价值超过买鸟的钱十倍)。

(评分参考:“感”、“厚赐”“过”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魏国有个在田野耕作的农夫,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宝玉,却不知道它是宝玉,把这件事告诉了邻居(便告诉了邻居)。
    (评分参考:“耕于野”状语后置、“径尺”“弗知”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材料一,尹文子通过四则故事,批评名实相违的不良现象。材料二,李世民以谗佞之人的名实径庭,告诫统治者要予以警惕。王安石以“兴利除弊”等改革之实反驳司马光,为变法正名。(评分参考: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宣王爱好射箭,喜欢人家说自己能用硬弓,真实情况是他所用的弓不过三石之力。他拿去给身边的人看,身边的人都拉弓试一试,把弓拉到一半就不拉了。都说:“这弓不下九石之力,不是大王谁能用这样的弓 ”宣王听了很高兴。然而实际上宣王所用的弓不过三石,他一辈子却自以为那是九石之弓。三石,是实际力量;九石,不过是虚名。宣王喜欢的是虚名,却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力量。
    有位叫黄公的齐国人,总爱谦卑。他有两个女儿,都是天姿国色。正因为她们长得美,黄公就常常说谦虚的话来贬低她们,说她俩长得丑陋。于是,丑陋的名声传播很远,以致过了婚龄全国竟没有人向她们求婚。卫国有个光棍汉,早过了结婚年龄,冒然娶了黄公的女儿,发现原来是天姿国色。他就对别人说:“黄公喜欢谦虚,故意贬损自己的孩子。大女儿的妹妹一定是很美的。”于是人们便争先恐后送聘礼求婚,果然也是天姿国色。姑娘有国色之美,这是实际情况;说她们丑陋,那是虚假的名声。这位光棍汉不计较丑陋的名声,却得到真正的美女。
    楚国有个挑着野鸡的人,一个过路人问他:“什么鸟呀!”那个挑野鸡的人欺骗他说:“是凤凰。”过路人说:“我听说有凤凰,今天正好碰着见到了。你打算卖它吗 ”那人说:“是的。”路人出十金要买,那人不给。又加了一倍,便卖给了他。他想献给楚王,过了一夜,野鸡死了。路人不去考虑花了钱可惜,只是遗憾不能把活凤凰献给楚王。于是一国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都以为是真凤凰,尤其赞赏路人想把凤凰献给楚王的忠心,便报告给楚王。楚王被路人献凤于己之心所感动,于是召见他并且给予丰厚的赏赐,其价值超过买鸟的钱十倍。
    魏国有个在田野耕作的农夫,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宝玉,却不知道是宝玉,把这件事告诉了邻居。邻居心里想谋取这块玉,欺骗他说:“这是块奇怪的石头,收藏起来对家里不利,不如送回原处。”农夫虽然有些疑心,还是拿回家来,放在廊房之下。这天夜里宝玉大放光明,把整个屋子都照亮了。农夫全家十分恐惧,又去告诉邻居。邻居说:“这就是那石头作怪的征候了,赶快扔掉它,灾祸可以销除。”于是农夫急忙把宝玉扔到很远的野外。没有多久,邻居偷取了这块宝玉,拿着献给魏王。魏王找玉工来察看。玉工望见这块宝玉,拜了两拜,后退几步,恭敬地站着,对魏王说:“恭贺大王得到天下之宝,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宝玉。”魏王问能值多少价钱 玉工说:“这是无价之宝,给五座城池,只能看一眼。”魏王立刻赐给献玉者千金,并且长期享受上大夫的待遇。
材料二:
    只会花言巧语的人,名和实相差很远。这些人朝夕争取荣华,在集市上竞相争夺财利,在朝廷上争夺权势。这些人以谄媚阿谀的姿态,憎恶忠良贤能之人处于自己之上;怀着奸诈的心志,唯恐富贵被别人占了先。奸佞之人花言巧语,亲近地位在自己之上的人;察言观色,迎合人主意趣,取悦于君。宋昭公臣僚上千人(但左右献谀),被逐出国才悔悟;宣王所用的弓没有九石,左右奉迎,宣王终身不知所用的弓是三石。不亲近的人常常进谗言离间亲近的人,所以宋国太子被伊戾谗言所害;奸佞者往往耍手段残害正直人士,因而楚国忠臣邵宛被奸邪之人所害。这都是昏庸不明的君主,荒迷惑乱,拒贤听谗所造成的,以至于忠者如邵宛、孝者如太子,终被谗言所害,实在是可叹可泣而冤枉的了。因此,这就有如聚生之芳兰,将欲茂盛之时,竟被凄然之秋风败落了;君主方欲明察,就被小人的谗言蒙蔽了耳目。这完全是奸邪谗佞的人所造成的危害。这二者是危害国家的本源。

15.(3分)C【解析】C.“尾联以景结情”错误,尾联意思是“早就听说大禹乘着四种交通工具治理水患,开凿石壁,疏通水道,使长江之水顺河流入大海”,属于叙事,没有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而是通过写事表达诗人对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伟大功绩的由衷赞美。

16.(6分)“嘘”和“走”两字最生动传神。①“嘘”是“慢慢呼气”之意。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蒸腾的云雾在空旷的山崖峭壁缭绕的景致。②“走”是“跑”的意思,将江水拟人化,描写出波涛轰鸣,白浪淘沙,滚滚奔流的画面。③“嘘”和“走”生动传神地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叠合到一起,抒发了作者对治水英雄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崇敬之情。(每点3分)

17.(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3)中间多少行人泪,可怜无数山。

(6分。有错字、别字、添字、漏字均不给分。)

18.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智慧与童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实际上是一种达于成熟因而不会轻易失去的童心”“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可知,横线处要填写的句子要体现“智慧”“达于成熟”和“童心”之间的关系。选项中A项体现了这种关系。BC两项论述的是童心与“人生”之间的关系;D项论述的是要保护童心。故选A。

19.①原文引用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的话,童话与童心吻合,更彰显童心的美好,增添文章的意蕴。

②原文把爱比作源泉,体现了爱的永不枯竭;将人生因带有童心的变化比作“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生动形象地表明童心对于人生的作用。

(每点3分,共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原文“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引用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的话,与前文“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讲述的童心相吻合,增强了说服力,使语言更有意蕴。原文“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把爱比作源泉,体现了爱的永不枯竭;将人生因带有童心的变化比作“荒凉的沙漠化作美丽的风景”,生动形象地表明童心对于人生的作用。改写的句子删去了原文中引用的话语,将原文中的比喻转换为直白的叙述,所以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D项,“所以”后面的“如果”表示的是一种假设的结果,然后分析其原因。“所以”用在此处表示由果探因。故选D。

21.晕动病是内耳中主管平衡的前庭系统因不适应环境移动而产生的一种平衡感失调的综合征。(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下定义的能力。给概念下定义,首先应找到以陈述对象为主语的句子主干。本题要下定义的句子主干是“晕动病……是一种平衡感失调的综合征”。然后将与陈述对象属性有关的成分添加进去,如材料中导致“晕动病”出现的原因是“移动的环境”“内耳中主管平衡的前庭系统”等。最后润色词语,组织答案即可。注意,下定义的句子一般是一个长单句,要注意句式和字数的要求。

22.①都可能引发晕动病

②眼睛和头部运动完美配合

③通常会再次降低

(每空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任何移动的环境”表示原因,根据句意,此处表示环境移动导致的结果,即出现“晕动病”,可填写“都可能引发晕动病”。第②处,根据“你的大脑会让你的眼睛移动到与头部运动相反且相等的位置……你的大脑会不断监控这种反射行为,不断进行调整”可知,此处表示大脑不断监控和调整的结果,即让眼睛和大脑相配合、相适应,可填写“眼睛和头部运动完美配合”。第③处,根据“能把自己过去的体验与现实情境相适应”可知,此处应表示“晕动病的发病率下降”的意思,而且是增大之后的下降,即“再次降低”,可填写“通常会再次降低”

23.【作文审题】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水和海》以“江河”“溪流”与“大海”喻个人和集体,辩证思索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汹涌”隐喻集体、群体的磅礴伟力;“莫不”强调了集体、群体之于个人的意义,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集体与社会。后一个分句强调“水”的意义在于它融进了“海”,但又保持的“水”的特性;而人作为社会性存在,必然是在与他人的关联中才能使自我获得充分的意义,但个体在融入集体时应注意避免丧失自身的独立。材料以“我”(水)的口吻向大海(“你”)发出呼告,呼吁集体在“召唤”个体的同时,也要珍视和尊重差异,拥抱多元,接纳与包容不同的生命个体,这样才能凝聚起更加“汹涌”的力量。

雷锋的这则日记以“滴水”与“大海”喻个人和集体,揭示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的重要,强调的是集体对个人的作用,即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个人离不开社会,因为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种种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个人的力量是分散的,但在集体中汇聚就会变得强大;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优化组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产生强大的合力,集体的合力可以完成许多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的事情。

综合两则材料,结合当下形势,用“求同法”,可以围绕个体(个人、个性)和群体(集体、国家、人民等)的辩证关系来立意。论述过程中最好能辩证思考,体现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不仅论述个体应融入群体、奉献群体,个体服从群体,为“大我”牺牲“小我”等,且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个体在群体中保持自主性和个性的意义。如个体能不在群体中失去自我,群体能尊重个体的独立性与多样性、为个体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则群体(集体、国家等)会变得更有生机、更有前途、更为强大,等等。命题旨在引导考生思考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倡导青年人既独立思考、保持个性,又要有集体和团队意识,考生只要扣住此行文即可。

立意参考:

①个体需要保持独立自主,但也应承担起对集体的责任、义务,方成就伟业;

②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群体,但不能在人群中失去自我,陷入“群体盲思”;

③群体的强大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努力向上,应尊重个体的独立性与多样性,为个体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④个体与群体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平衡两者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