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魏书生,教学要民主:十、要注重和加强人文教育——老师要用“个性欣赏”的方式来对待学生,将学生作为发展的人(三十五)

 魏书生研究院 2024-04-17 发布于山东

第五、民主式教学的教育教学观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理论以培养人的一切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用以指导教育教学。

八、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邓小平认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所作的概括,认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的解释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变化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与党和国家的要求还存在着明显差距。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者的思想观念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就是其中的一条。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化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根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的高度概括,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 

十、要注重和加强人文教育

冰心最了解作为“人”的儿童的天性,她曾说:“男孩个个都是好的,女孩个个都是巧的”。这话里边包含了儿童都可能调皮的意思,而且话中的“个个”显然包括了那些最调皮的儿童。我国父母送孩子上幼儿园、上学校,总是吩咐要听老师的话,这与美国父母习惯于教小孩想出一个难的问题,作为给老师的“见面札”形成强烈的反差哪种做法更符合儿童天性、更有利于儿童日后“成人”,成为有创造性的人呢?答案不言自明。

当然,人性教育不排斥纪律教育、道德教育。孔孟的“心性论”从来都把“德性善”视为人的“本质”。所谓“育,养子使作善也”的经典解释,就突出了人及人的教育的伦理本性。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把人的德性视为人的社会性、精神性的重要内涵。我国学校历来高度重视纪律教育、道德教育,并把它作为“做人”教育的最重要的要求之

有针对性地加强纪律教育、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让学生“配享”人性化教育的必经之途。但是,这种教育并不是要让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去除掉好玩好问、活泼调皮的天性,在某种意义上学生的调皮甚至非恶性的“捣蛋”,正是儿童之天性、人性的自然显露。儿童因为不是小大人,而显得可爱、可亲。教师只有透彻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了儿童的天性,树立了正确的人性观、儿童观,才能以更宽厚、仁慈的胸怀和理解悦纳儿童的活泼、好问、调皮甚至“捣蛋”。在与符合儿童天性的情感互动中,在与儿童的调皮、“捣蛋”艺术化的“周旋”中,实施人性化教育。同时,获得享受人性化教育中童心、童趣之欢乐的心理素质条件。

人性教育不仅是实施人性化教育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的方法途径,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人性化教育”。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仅就人性教育能够满足人的多种内在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而言,人性教育就是一种可“自享”的人性化教育。

人性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容。它作为中外人性理论的知性教育,能够满足人们对人何以为人的自我意识、自我证明的认识需要中国先秦典籍中有“性情”、“情性”不分而连用的习惯,(札记正义)中有“性之于情,犹波之于水"的引文,这也说明性与情具有内在的同质性,人性教育因此又可作为人的情感教育。当它作为人的情感教育时,更能够直接满足人的亲情、友情和道德、情操、信仰等高级社会情感的需要。中外人性理论在论及人性时,无不将人性与“人道”相联系。当人性教育作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时,它能很好地满足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生命渴求等神圣的精神需要和必不可少的物质需要。一般而言,“人性”、“人性化”是人皆向往的美好的圣物。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使用“人性”概念时常将之与人的美好品质和向往相联系。人性教育博大的内涵包容作为重要而又神圣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其独具的人性魅力。

进行“人性教育”和接受“人性教育”的人,都可能是教育过程中人性、人情的自觉享用者,并可能在这种享用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促使自己成为具有人之所以为人的丰富需要性和真善美之人性的生命主体。当前,教育人性化出于由理念变为现实的迫切性,正热情地呼唤这种生命主体的诞生。

教育是对整个人的生命关照,是以对人的生命发展的能动特点的尊重和开发为最重要的支点,并把教育的形式、目的定位在促进人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上,把增进人的生命的主体意识看作时代对教育功能的重要规定,同时也是教育要取得真实成效的基本保证。

“育”是一种高层次艺术修养的综合展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永远是人与人心灵的对话。老师要用“个性欣赏”的方式来对待学生,将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学生是有鲜活特点的人,要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坚信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当面对活生生的以自己的个性生活于我们面前的学生时,我们的教师开始努力赏识这种个性差异会使我们的社会丰富多彩。认识差异的合理发展正是社会的需求不要要求学生人人都先进,而是鼓励和鞭策学生去超越自我,真正在自身基础上获得提高和发展。学校要把人文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