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口新径顶古商道茶亭今与昔

 海陆丰文化遗产 2024-04-17 发布于广东

       新径顶茶亭是一条由北向南而上的石阶古商道,历来是东坑、河口镇南北两溪村民挑担步行通往陆丰大安圩镇买卖的必经之路。

       当方便快捷的水泥公路全面建设贯通南北两溪,当以往的徒步攀山涉岭早已换作四轮驱动代步时,散落在新径顶山间的古商道早已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也渐渐被人所遗忘。

图片

新径顶茶亭古道位于陆河县河口镇土枝村,海拨高度220米,始建于明崇祯年间,距今有300多年,中途经过几次倒塌与修复,现在我们见到混凝土茶亭就是1981年重修建的。

图片


关于驿亭的名称,一般有驿亭、凉亭和茶亭的称谓。说文:亭者,停也。是古人沿路途设置供路人歇息的建筑。为路途休憩之处。再晚以后成为古建筑中的一个类型,基本功能是休憩、观景所用,好亭亦成景。古道上设置的亭虽有一定的间距规矩,但视路途坎坷与村落人烟情况具体而定。在驿道上的亭一般可以称为驿亭,这是较为官式的称谓。而古道上过去有专门供路人休憩饮茶的茶亭,是地方好善乐施之人建在古道边为过往行人无偿提供茶水之处,那么凉亭何指?从现存亭中石碑的文字中可以找寻答案,从室内留存的古碑来看,有称“石亭”,当以建亭材料而言,而提到“凉亭”、“茶亭”,所以这种供百姓歇息、挡风避雨去暑的交通建筑在称为“凉亭”较为合适,尤其是在我们广东湿热气候条件下,沿途一带惟有崇山峻岭而无茂林修竹,每值暴雨狂风无躲避,炎天赤日没遮拦,亭之建也,来往行人息肩无地。遂集资建亭,以助行人。徙而行者,皆望山而乐,思甜之所室。从功能上看,称为凉亭最为贴切。但有些凉亭也设赐茶处,民间俗称茶亭亦无不可。

图片

图片


河口新径顶茶亭,是三溪山凹中的柴炭盐米古商道,蜿蜒曲折,茶亭点缀其中,为三溪过往大安.东海行人提供一方遮风挡雨的场所,为行人小憩与避风之所。茶亭附有2间房子,同时也供过往人员住宿打铺,由河口三溪善男信女集资兴建的民亭。

图片

图片


客家地区多地有茶亭,山丛中的盐米古道,蜿蜒曲折,一座座茶亭点缀其中,为过往行人提供一方遮风挡雨的场所。茶亭多建于盐米古道,每隔数里或十里均有茶亭,为行人小憩与避风之所。茶亭分官亭和民亭,官立茶亭为路过的官政人员供应马匹草料,一般附有2至3间房子,供看亭人居住,同时也供过往人员住宿打铺。两官亭相隔之间,煮茶水待客之需,商旅往来繁多。
我小时候听母亲讲我父亲的挑担子故事,从家里挑柴到大安,再从大安挑鱼盐米肥料等物品回。几十多年来,我笫一次沿着新径顶盐米古商道行走,一路寻访父亲当年挑担走过的脚印。古道上荒草萋萋,破败的茶亭显得格外凄凉,怎么也想象不出当年车水马龙行人、人声鼎沸的情景。然而,在我们河口三溪祖辈眼里看来,茶亭是力量、是温暖。古道连着茶亭,茶亭衔着乡风,蜿蜒曲折在坡坡岭岭。在阳光照射里的旧亭,在悠久的岁月里,曾是河口东坑等地客家人心中的一盏灯,无论风雨归途,还是跋涉歇脚,山高坡陡,挑担爬山异常艰辛,老一辈南北两溪人对此记忆犹新。

图片

上新径顶茶亭要经过一座三板石桥。

图片

三板石桥

图片

丁酉埔


刚上茶亭岗,有一个叫丁酉埔(又称嶂下埔)地方,曾经是大安那边商贩,提前到来丁酉埔抢购商品的地方,价钱谈好定了货再挑到大安去,当年也是人头挤挤,热闹非凡,也像大安市场一样似的。

图片


新径顶茶亭石溜路,光滑平整.是古代河口通往大安的主要商道.在六七十年代这是很出名的古商道。

图片


新径顶古商道沿途风景秀美,期待以后能好好开发利用起来,成为户外步行爱好者的好去处。

图片

各种花岗岩石、黄蜡石、麻石、鹅卵石、风化石铺就的新径古驿商道,在这弯曲延伸的石溜上。不知道河口三溪先辈们穿破了多少双草鞋、磨破了多少层脚皮,磨起了多少个脚底水泡?出过多少的力、流过多少汗水?掉了多少的脚毛?

图片

图片


河口新径顶的古道茶亭,不但堆集着三溪父老乡亲的脚印,野鸟有声留客坐,山花无语催人行。野鸟有情,山花解意,一留一催提醒挑担人,茶亭虽好,总非久居之乡,别忘了要走的路还长着呢!

图片

新径石溜路

图片


河口客家人血液流淌的文明脑子中密码里,还存留着昨夜木柴炭盐米咸鱼古道的风雨、茶亭上的记忆。岁月沉淀的记忆,模糊了匆匆行人,茶亭已成为新径顶山路风景的一种点缀、一种道路审美的意蕴,成为三溪客家人永恒的记忆。

图片

半岗的水井与石板凳

图片


笔者走上新径顶,春天的山风并不凌厉,暖阳照着,头顶蓝天,脚踏石板路,竟觉得山上的每一棵草、每一块山石,每一棵树,都生机盎然,料峭风中,富有了诗情画意。

图片

图片


现代文明的进程,高低速公路、高铁等四通八达,信息因互联网时代也变得随时发布而无处不在,功能退化的破旧的新径顶茶亭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似乎也在情理中。座落在新径顶山间的古道早已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也渐渐被人所遗忘。茶亭,一切恍如春梦百年,乍醒时,当初光景已不在,难不叫人慨叹一声新径顶茶亭“沧海桑田”。

图片

图片


我小时候,勤劳的父亲经常跟我说起南溪新径顶荼亭的故事,有一条路,用石头从山脚下一直铺到山顶……山顶上有一个茶亭,从那条古路担送出去的木响炭,木杉树,布惊树,柿子,焦梨,油柑,山竹子等等,再从大安换买回盐,肥猪油、咸鱼、海产干类,肥料等等……古驿商道,是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同时也是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情报的通道。
河口三溪古驿道,不可否认的是,这条道,是河口镇“南北两溪”是去陆丰的交通要道,与三溪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时代的发展,社会在进步。国富民强,丰衣足食。我们现在已经不必再为柴米盐油爬山涉水了,也不必担心山上有人提着大刀从树丛后面闪将出来打径了。

图片

河口三溪客家人对新径顶茶亭难舍的情结,源于新径顶茶亭济世助人的公德心。渴时一滴如甘露,当在人们最需要它的时候,它正张开温暖有爱的双手在前方等待,客家文化在这里雅俗共赏,新径顶茶亭的功用是多方面的,在见证三溪客家先民挑担艰辛谋生的同时,也扮演着传播客家文化的角色,茶亭也成为客家男女山歌对唱、萌发爱情、快乐与痛苦并行的地方。
砍柴、挑担在茶亭的短暂相遇,或是无意的一瞥,往往心旌荡漾,以唱山歌去撩拨对方、释放感情烈火。

阿哥先以山歌“投石问路”,唱道:

  新径顶上有茶亭,

  茶亭里面等情人。

  坐哩几多冷石板,

  问尽几多过路人。

妹妹心领神会,试探着对方是否有诚意,唱道:

  老妹约哥到茶亭,

  泡杯浓茶会情人。

  劝哥莫去论茶色,

  入口才知味道清。

 男女合:

     榄子打花花揽花,

  郎在榄上妹榄下。

  掀起衫尾等郎榄,

  等郎一揽就归家。

  这首山歌情景交融,用语双关。在客家话里,“榄”与“揽”同音诙谐。

点击下面视频播放山歌


新中国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茶亭逐渐丧失了它原有的功用,但先人们施茶行善的遗风一直延续下来。新径顶茶亭成了后人们感念先人、祭拜精神寄托,一直来还有人出资修缮日渐废弃衰弱的茶亭,以至让这座散落在狮峰群山之中的茶亭穿过了历史风雨一直存续至今。

图片

茶亭建在狮子嶂山脉半山腰,远离村庄,孤悬野外。

图片


以当今人现代的眼光看,新径顶的古商道茶亭是当时三溪人们积德行善、追求和谐的一个历史见证。

图片

采光圆窗

图片

采光的天井

图片

身临其境,我们能感受到当年生活的艰辛,岁月的绵长,历史的厚重。

图片


河口新径顶古商道是文明史的活化石,遗留在驿路上的脚印见证着我们三溪人祖先奋斗的丰功,矗立雕刻在古石碑上的文字记录着三溪乡亲拳子之心。古驿路策马感知祖国万里河山的辽阔,栖身新径顶茶亭体会中华文化的厚重。一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传承从了解开始。

图片

茶亭内一角

图片


新径顶古道已经逝去的沧桑陈迹,也是几百年来,挑盐大道,官道,驿道,繁华与辛酸的缩影,河口镇府应该作为文物永久地保存起来。作为古道上的茶亭风景,新径顶茶亭是一段三溪人文历史的缩影和写真,也应作为文物予以永久保存。会让我们永远记住在历史发展中有那么一段:芳草碧连天的悠悠岁月。

图片

茶亭内的灶头

图片


山好好,水好好,入亭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古朴的茶亭,渲染着浓郁的人文关怀!构成了一道令人心旷神怡的人文风景线!

    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如今公路四通八达,三溪昔年的新径古商道,如今很少有人问津。古道茶亭还能留住多少回望的目光?

图片

图片


坐在新径顶茶亭,倒一碗陆河擂茶吃,香甜苦甘,心旷神怡,品味古朴纯醇客家人民风,感受三溪老百姓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精气神,暖意融融,瞬间享受极乐民间温度。
岁月不老,人心不古,时间在流逝。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实施,商品经济时代,拉个尿都要收钱的时代,藏于大山之中茶亭没落了,可能最终会彻底消失了,犹如乡村里的小河、小道、小桥和流水人家,被不断硬化的水渠、公路和钢筋水泥物替代了,纯朴的村风民风变得有点复杂,现如今,走出山村之路再也不要用脚去丈量,渴望喝口民间的“茶水”成为了一种奢侈。

图片

图片


昔人视修桥、铺路、造凉亭为三大功德,是标准的善举。凉亭竣工之日,在亭梁上写着建造什么朝代和年月,同时在亭内钉一块木匾,上书助钱、助工、助料者的芳名,留作纪念。

图片

图片


三溪的挑担们哭过、笑过,沮丧过、奋发过、感慨过,甚至畏惧过退缩过,但是他们先辈从来没有真正放弃,他们始终在向前,一直在成长。不忘过去,展望未来。走过的路,有风、有雨、更多的必定是阳光总在风雨后!

图片

图片


相映在大古榕树之下的新径顶茶亭,使曾经往来的挑担夫、商贩和行人在荒郊野外有了落脚之处。
我们谁也不知道,多少河口的木材、木炭、蕉梨、油柑、竹子、柿子、木杉、姜麻等等,从这里运出去,有多少从东海、大安的油盐米酱醋和咸鱼、各种海产、布匹、肥料等等从那边运回来。
我们谁也不知道新径顶半路上和茶亭下的那两口水井,润过了多少干渴的挑夫嗓子。
我们谁也不知道,新径顶茶亭里和水井旁的那几条石板凳和那些石墩,坐过多少老嫩大小的男女屁股。

图片

图片

新径顶的山路

弯弯绕绕通向山上的茶亭

石阶逐级而上

犹如天梯

古老未重修的路石痕迹依稀可见

诉说如歌岁月

记录着河口父辈担隘的艰辛

海盐山货家杂双肩挑

日复一日

晨曦劳作随山而息

挑出低微的生活

也挑出浮生风尘

传说旧时打劫彪悍山贼神出鬼没

肩上的百斤重担

一不留神

就烟销云散

古商道是挑夫们的脚步

如今他们都一个个落地歇息

商道也随梦飘飞远去

图片


新径顶茶亭往大安岗方向,向南走经过山凹峡道,(挑夫称三凹),下坡石溜路约一公里,沿着大安岗方向的冷井沥南行,左边山路,经过冷井沥右边山路,经过山路再过冷井沥左边,沿着山路约一公里,挑夫叫二凹段,有1座单孔石板桥(相传这座桥是北溪朱氏三江公造的),桥附近有河口南溪新华龙虎湾李氏居住过的旧址,南溪李氏宗祠,永兴堂开基、传承十世祖世万李太公后裔,移居陆丰市河东镇大屯村开基。再往下走1公里又一座单孔石板桥,挑夫称为一凹段,继续向落井沥南走多1公里左右就是大安岗林场旧址。林场旧址往冷井沥大安岗方走2公里,有一座2孔三板石桥,河口李氏称李氏永兴桥(火照陂人称为李屋桥)。桥头有一石碑,记载造桥年代,捐款造桥姓名,由于杂草丛林密,笔者未走近去拍照。李屋桥向大安岗走2公里,(即是火照陂.河口人叫火烧陂)有一棵大叶榕树,那时候挑担夫有些人会在大叶榕树下歇息一会,肚子饿的人买粄吃吃,(大榕树下会有大安陆军人在卖粟粄,小米粄,帕子粄汤),火照陂到大安圩路程4公里。

图片

相传当年新径顶茶亭卖杨桃水

图片

相传新径顶茶亭当年卖仙草粄

图片

相传茶亭卖豆腐花

图片

相传新径顶茶亭卖凉茶

图片

相传新径顶茶亭卖莲藕汤

图片

茶亭内一角

图片

图片

茶亭炊烟袅袅

图片

旧时的茶娘

图片

  在当年肩挑脚行的岁月中,茶亭的实用价值是非常明显的。它既是河口人乡镇来往行人小憩歇脚之所,更是长途苦旅者躲风雨、避烈日的一把“伞”,乘凉休憩的驿站。而那些天涯沦落的流浪人,无处投宿时,便借此歇夜,在山野中劳作或者挑担农夫农妇,静坐茶亭内进餐,冬避朔风,夏避炎阳,使疲惫的身心暂时有个着落。这是何等温煦的抚慰!每当累得举足艰难之时,茶亭成为我们行程中的渴望和向往……

图片

年轻的挑担夫

图片

挑担夫

图片

挑担人

图片

市场的木炭买卖

图片

卖柴人

图片

河口先辈们挑柴到大安圩摆卖,好的货中午前就可以卖出去,如果不太好的货,就难卖,大安那边的居民要坎价故意压价,三溪的挑夫们,午饭1点多要是还卖不出去就会放价,买客会捡便宜,不放价不行呀,挑夫们还要徒步赶回河口来过夜。成功交易了,要去公称,当时公称一次2角钱,称好后还要挑到买客的家里去,七八十年代那时早上未天光挑担出发,下午回来天已黑,一二天也只能赚到8~10元左右,可见先辈们的艰辛。

图片

卖炭人

图片

大安岗界段的林场旧址

图片

河口李氏人称李氏永兴桥,火照碑人叫李屋桥

图片

李氏居住过的旧址

图片

李屋桥,火照陂人又叫犁头桥,因中间桥墩像犁头尖

图片

当年的大榕树已经枯死,树头位置杂草丛生

图片

图片

李氏永兴桥

图片

李氏永兴桥

图片

桥墩尘尘向上高像犁头

图片

永兴桥

图片

旧屋址

图片

陆丰管辖的这条古商道荒废了,杂草丛生,乱石遍地。

茂密林木

渐渐呑食昔日的古商道路

一段明晰

又时而消失

山隘又恢复了旧时的平静

落井沥古道是挑夫们的脚步

如今他们都一个个落地歇息

商道也随梦飘飞远去

图片

清扫茶亭卫生

图片

古道水井

图片

茶亭一角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茶亭的石砖墙上已经生长有树根

图片

茶亭一角

图片

徒步爱好者在茶亭留影

图片

图片

图片

茶亭一角

图片

新径顶古商道的存在自有古道的三溪人文价值,它是随着当时历史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民生自然而成的产物,我们要积极保护它、传承它、发扬它。正如古道上的茶亭的茶水,要经常去烧热、去泡香、去倒置,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正在朝着我们一天一天的美好生活在一步一步地实现,新坦途,新时代的新征程,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图片

小的时候,父亲教我读《朱子家训》,还记得这么一句:人有恩于我则终身不忘。我想,同理,茶亭(物)有恩于我们后人,亦当终身不忘!为此作文以记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茶亭的窗门

图片

窗门装木头防盗石眼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仅是小编对走上河口新径顶古道茶亭所见所闻作真实记录。不代表任何单位和个人立场!亦由于水平所限图文必有错漏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文字编辑:朱荣华

图片拍摄:朱荣华

拍摄器材:华为手机

陆丰大安那些事公众平台经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