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什么要通过解析汉字来学习国学经典

 二马仔 2024-04-17 发布于北京

圣贤经典,传承千古,不管到了何时何地,都依然正确可行,这就是真理,不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改变,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担负起国学传承和学习的责任,将其发扬光大。

然而,如何学习圣贤经典?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有的圣贤经典,都是文言文写成的,文言文晦涩难懂,加之历朝历代大家的注解太多,莫说学习,就算只是阅读一遍,都是十分艰难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切入点,来开启学习的过程,在搞清楚如何学习圣贤经典之前,我们还要先理明白几个要点。

一、注解太多,该读谁的?

国学经典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学习和解读者不计其数,历朝历代都有大家对其注解,因此积累下了大量的解释,一本老子五千言,其注解何止百万字,各家还有各家之言,甚至会有截然相反的解释,那么到底谁的注解是对的?

说到这,我们就要明白,圣贤经典,是圣贤的言行记录,圣贤代表的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与修养,是真理,是永恒不变的,而变化的,是时空演变导致我们对于真理的应用,时空的变化是无限的,那么真理的应用自然也是无限的,例如礼,古代行礼,抱拳作揖,现代行礼,握手鞠躬,虽然礼的形式变了,但礼的精神却从未改变。

既然应用是无限的,那么经典的含义自然也应当是无限的,各家对于圣贤经典的不同注解,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事实并非如此,只有达到圣贤究竟圆满的智慧境界,才能在正确理解真理的前提下,解读出正确的含义,若没有究竟圆满的智慧境界,所作出的注解,就必有偏差和瑕疵,而这些偏差和瑕疵,就难免会误导后人,导致更大的错误。

因此,对于圣贤经典的注解,我们必须要看已经开悟的大德的注解,方能确保对于真理的理解没有偏差。

虽然历朝历代真正开悟的大德很少,但并非没有,如明朝的蕅益大师、近代的南怀瑾先生,都是经过其他开悟大德验证的,因此他们的注解是可信的。

二、阅读开悟大德的注解就足够了吗?

通过阅读开悟大德的注解,确实比我们直接读经典原文,更容易理解圣贤的真意,然而这依然不够,前面已经提到,真理的应用是无限,即使开悟大德的智慧境界和圣人等齐,但是其注解,也终归还是一时一地一家之言,毕竟时空在演变,开悟的大德,也不可能把无限的含义全部说完。

事实上,开悟大德的注解,只是从某一个点来切入,继而达到真理究竟圆满的境界,就如同一座锥形山,无论从锥形山山脚的哪一个位置,都可以通过攀登来达到山的顶峰,我们要做到的,是达到那个顶峰的层次与境界,而大德的注解,只是告诉我们如何达到那个顶峰,当我们理解了顶峰的究竟圆满之后,也就不必执着于如何达到的方式方法了。

说白了,大德的注解只是一个指路牌,我们需要正确的指引,切身力行的走到目的地,当我们达到目的地了,指路牌也就没有作用了。

著名的国学大德南怀瑾先生曾提出一个方法,叫做经史合参,用经典来解读历史,用历史来验证经典,二者合一,文化与历史方能都搞明白,这是非常正确的,然而要做到这个方法,就需要一个连接点,这个连接点就是汉字。

我们都知道,中国所有的文化典籍都是依靠汉字记录而成的,如果对于每一个汉字的意思都不能搞清楚,那不但经典原文读不懂,即使是开悟大德的注解,也不会真正弄清楚。

三、汉字的特点与价值。

从仓颉造字开始,汉字真正承担起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作用,历经数千年而不朽,堪称中国文化的活化石,正因为汉字可以突破时空的传承性,才能让我们在数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可以通过汉字来读懂古圣先贤的经典文章,这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字,都不具备的功效。

那么,为什么汉字可以做到突破时空?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字做不到?

原因有二,一、汉字可以限制文字的数量。二、汉字是字形、字音、字意三位一体的文字。

这两点原因,我们细细分析。

首先,汉字是单音字,而其他的文字都是多音字,也许有的朋友就要疑惑了,单音和多音又有什么本质区别?

其实很简单,多音字因为文字本身的字形并不表意,因此只能通过不停地增加音节来区分含义,然而随着时空的演变,会出现新生事物,也有旧事物消亡于历史之中,因此文字的词汇量会随着事物的演变而不停增加,当词汇量达到足够多数量的时候,这套文字也就走入了死胡同,因为人能记忆的文字和词汇量是有限的,当文字太多的时候,自然不可能全部记住,就会有很多不认识的文字,而因为已经消亡的事物创造的文字,自然也会随着时间的演变而走向消亡,长此以往,不认识的字会越来越多,对于文章的阅读也就越来越难,这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就可能会断层。

而汉字不同,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突破时空、传承的问题,因此自然就要限定文字的字数,因为汉字是单音字,即使出现了新生事物,也可以通过字与字组词的方式来命名,而不会增加文字本身的数量,事实上,我们的组词,就等于把汉字从单音字,变成了多音文字,区别是,我们的汉字本身字形和字音就表意,而不是其他文字只能靠字音来表意。

另外一点原因,因为随着时空的变化,人的生理结构也在不停地变化,我们和古人的生理结构是有区别的,因此古人能念出来的音,我们未必能念出来,因此对于文字的发音也就不停地变化,对于单纯的表音文字,一旦发音变了,意思也就搞不清楚了,旧的文字就会消亡,自然也就无法起到传承作用

而汉字的组词方式,即使发音变了,通过汉字的字形解析,我们依然可以读懂百千年前祖先的意思,达到突破时空的效果。

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三位一体,只有形、音、义三者为一体,这个汉字才能成立,例如不字,不字的字形,在《说文解字》的纪录中,是一只鸟飞向天空,不再回来的景象,以此来表达否定之意,不字的字音(),是接近于鸟飞翔展翅的声音(古无轻唇音,b、p可以互变),字形字音与字义相结合,无论到了何时何地,只要了解了不字的造字规律和原因,那么这个不字的意思都是很明确的,而其他文字,因为都是表音文字,文字的字形本身不表意,发音也只能通过多音节来区分,加上发音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含义也就成了约定俗成的结果了,并非像汉字这样是有道理可循的。

说到此,也许有的朋友会问,汉字从古到今,字音也是在不停的变化,而且不止字音,包括字形和字意也变化了很多,我们现在用的汉字,早已不是当年老祖宗创造的汉字了,为什么不会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承?

之所以不会影响,一是因为六书造字的原则,二是因为汉字形音义三者兼备的特点,即使字形、字音和字意会发生变化,也是万变而不离其宗,例如雨字,甲骨文的雨字就是一副下雨的景象,而小篆的雨字,上面一划为天,中间一竖(丨字,音滚)为阳气上升,其他部分为下雨之象,完整的说明了雨产生的过程,两种字体比较起来,甲骨文古朴明了,小篆文化意显明,只是风格不同,本质却未变化,都符合六书造字以及形音义兼备的原则,自然也就不会影响传承的作用。

四、如何学习汉字?

汉字如此博大精深,要学起来似乎非常困难,中文汉字也是全世界公认最难学习的语言和文字,时至今日,全部汉字的数量早已突破十万,要学习十万汉字,看上去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然而并非如此,汉字本身的造字过程既然是有规律的,那么学习汉字,自然也有规律可循。

首先,我们并不需要将十几万汉字全部学会,因为这十几万汉字,其中一大半都是异体字(后人所造,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并不常用),应用性极小,在古籍经典中出现的频率也是屈指可数,因此即使不认识,也不会影响对于经典的学习,而剩下的一小半,也有很大一部分生僻字很少使用,同样不会影响对于经典的学习,这样算下来,认识五千七百汉字,就可以阅读全部古籍经典的99%。

几千汉字,相比于动不动就要几万、十几万甚至上百万的英语单词,已经是很少了,而就是这几千汉字,学习起来仍然还有规律可言。

提到学习汉字,就不得不提汉字学习的宝典——《说文解字》。甚至可以说,《说文解字》就是学习汉字的核心。

汉字传承至今,字形、字音、字意演变了很多,从仓颉造字开始,到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以及隶书、楷书,如此多的字体,为何要以说文解字的小篆为核心呢?

原因在于小篆是由五百四十部首互组而成,已经和隶书楷书一样,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且比隶书楷书的表意性更高。甲骨文、金文、籀文相较于小篆,虽然更加古朴直接,表意性明确,但就现在的资料而言仍不能说形成了完整体系,更重要的是,小篆已经包含了甲、金、籀等字体的特点和优势,属于集大成者。

因此相比起来,小篆是兼顾了甲、金、籀的古朴,隶书、楷书的体系性,对于古今的传承也起到了主要的支撑作用,确实是汉字学习的最佳切入点。

而《说文解字》段注,则是公认对于《说文解字》最好的注解,通过此书,对于小篆的学习自然是价值最大的。

《说文解字》全书一共收录汉字9353字,接近一万,可以说,学通了《说文解字》,再与隶书楷书对应,那么对于经典就可以通读下来了。

规律找到了,《说文解字》中的近万汉字,经典的常用字其实就是五千七百,除了个别情况之外,绝大多数的汉字都是通过五百四十部首互相组合而成,文字的含义,自然也就是部首与部首之间的碰撞而出,因此搞熟了这五百四十部首,对于学习《说文解字》,也就是水到渠成了,更妙的是,在阅读经典时,即使碰到不认识的字,也可以通过部首的组合来理解含义,再加上上下文的连贯性,就可以读下去。

一下子从十几万浓缩到了五百四十,的确是简单了很多,但是请朋友们记住,通过五百四十部首,搞熟《说文解字》近万的汉字,还要与隶书楷书的正体字(繁体字)结合,能够做到互相转换,才能在阅读经典时应用好,毕竟我们现在能读到的经典还是用楷书写的。

对于《说文解字》的学习,一定要以段玉裁先生注解的版本为准,这是公认的对于《说文解字》最好的版本。

另外,虽然以《说文解字》段注为核心,但也不能忽略其他,小篆也并非圣人所造,因此也有瑕疵,需要其他来佐证,比如為(为)字,《说文》中解释为母㺅屬,而甲骨文则解释为手牵大象,有所作为的样子,二者相比,显然甲骨文的解释更好。

要真正学好汉字,除了《说文》段注以外,像《广韵》、《集韵》、《释名》、《尔雅》等等文字学专著,也不可不读。

结尾:对于圣贤经典的学习,我们有两个好帮手,一是开悟大德的注解,二是汉字的解析,加上历史史料的印证,正如南怀瑾先生经史合参的主张,方才不至于走向偏颇,可以更好地理解圣人的真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