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二集 高天长河

 青山不老001 2012-11-10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二集 高天长河

(点击链接,欣赏视频)


西安,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都城之一。秦王朝、汉王朝、唐王朝都曾定都于此。

在这座城市中,有一座汉字的殿堂——碑林博物馆,历朝历代产生的汉字,都以自信非凡的姿态,存留在一块块庄严、巍峨的石碑上。这些石碑是依然站立着的岁月,是没有被岁月轻易泯灭的历史,它们记录了汉字的前世今生,它们承载着华夏祖先的永恒之心。

 《说文解字》:源,水泉本也。

汉字的源头在哪里呢?直到今天,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相信:汉字是圣人创造的。

造字的圣人名叫仓颉,是华夏始祖黄帝的史官。为了感念他的功绩,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人们已经开始立庙祭祀。

■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 黄德宽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面,就明确地说,黄帝之史仓颉始作书契。这句话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第一,说明他是黄帝时代的人;第二,他的身份是一个史官;第三,是从他开始作书契,书契也就是对文字的一种称呼,另一种称呼。

史书记载,仓颉四目重瞳,就是说他长着四只眼睛,这大概是强调这位圣人具有异乎寻常的观察力。因为具备了这样的观察力,所以仓颉能从鸟兽的蹄印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

当汉字被创造出来时,天地鬼神都震动了,所谓天雨粟,鬼夜哭,龙为之潜藏

这当然是一个神话,任何一种文明的发育期,先民们总是将重大的发明创造归结到某位具体的神或圣人身上,实际上,这些神圣只是那个时期文化的代表者。

既然仓颉造字是一种神话,那么汉字最早诞生在哪里?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王震中

说到汉字的起源地,我们根据考古发现,有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有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在这些文化里面,所发现的史前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或者是玉器上的刻划符号,都认为跟我们后来的甲骨文这个系统,是可以联系起来的。

这个时候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而在此之前一定有一个漫长的发育过程。

在山东省考古研究所,陈列着几尊灰陶制成的、刻有神秘符号的酒器。它们烧制于五千多年前,公元1979年在山东境内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其中一只陶尊的腹部,刻着这样一个符号:上面是圆圆的太阳,下面是五座连在一起的山峰,中间的部分,学者们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火焰,有人认为是一弯明月,还有人认为是一只大鸟。虽然对图案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大家都认为这个符号应该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

■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 李学勤

现在我们知道,它不但在山东莒县、诸城这些地方出现,它在南京也出现过,在安徽也出现过。而且同样的符号,在不同的文化里面也会出现,因为在良渚文化,甚至浙江,它也会出现。

■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学中心教授 栾丰实

那么就是说,它刻画这个图像,它所代表的含义,它所代表的精神方面的内容,在不同的族群和人群里面,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我们认为,像它这种就可以叫文字。

历代学人的探索,艰难、曲折而扎实。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有关汉字产生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长江、黄河流域的推论,在学术界逐渐成为共识。

然而,公元1987年,在淮河上游进行的一次考古发掘,却让看似清晰的汉字源头,再次变得扑朔迷离!

这很像个眼睛。

张居中第一眼看到这个符号就产生了这个念头。

那是公元19875月的一个下午,当时,张居中正担任贾湖遗址考古工作队的队长。这片刻有符号的龟甲,就是在遗址中的一处墓葬里被发现的。

■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 张居中

这个眼睛的刻法,很像后来殷墟甲骨文里的字的那个刻法,有一些像。当然它更接近于写实,但是这个符号的出现,确实是使我非常高兴,因为它就是我亲手清洗出来的,可以说这一个是确凿无疑的,是最早的在龟甲上发现的刻划符号。

如果这个符号果真被证明是原始文字的话,那将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发现!因为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学术界公认人类最古老的文字,是在伊拉克南部发现的楔形文字,距今大约五千年左右。而贾湖遗址是一处距今约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这个遗址中出土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不仅意味着汉字的起源需要重新审视,而且世界古文字的历史也需要重新修订。

还能找到更多的刻符么?”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员们怀着兴奋、多少也有些紧张的心情期待着。随着新的墓葬被发掘、清理,更多的契刻符号出现了。

■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 张居中

我们一共在17个器物上发现有二十来个单体符号,其中龟甲上的大概有9例,石器上有两例,陶器上有两三例,骨器上还有几例,一共有17例,有二十来个符号。

刻有符号的龟甲分为背甲和腹甲,中间装有小石子,是当时的一种占卜工具。以此推断,龟甲上的契刻符号很可能和贾湖古人的原始宗教信仰有关。但是这样的符号真与文字有关吗?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曹桂岑

在舞阳贾湖发现了1000多粒稻,碳化稻。这个碳化稻,有由野生稻到栽培稻的一个演变过程,所以可以说居住在淮河流域——就是贾湖这一带的裴李岗人,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必须想办法掌握天文气候的变化。

■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 张居中

贾湖遗址前后一共挖了7次,发现有30多只用丹顶鹤的翅骨制作的骨笛,其中有二孔骨笛、五孔骨笛、六孔骨笛、七孔骨笛和八孔骨笛,经过音乐家测音研究,证明已经具备了完备的四声音阶、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管乐器。

骨笛和刻有符号的龟甲往往相伴出现,据专家们推测,它们可能是原始宗教仪式的用具。在悠远高亢的笛声中,通过占卜祈求上天和祖先的庇护。这说明贾湖人已经发展出相对复杂的宗教仪式。

【美国华盛顿】公元20033月,经过十多年的论证,中国科技大学古文字研究组和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哈勃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最早的书写,中国河南贾湖遗址,公元前七世纪的符号使用》终于发表在国际考古文物界的权威刊物《古物》上。

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截然相反的意见,争论直到今天仍在继续。汉字的源头在哪里?那注定充满神秘感的汉字源头,将以长久的未知支持我们对先人生活的无上敬仰,那是具有一种人类神性的敬仰,如同对未来无尽的思虑一样,成为我们生存意义的重要来源。

这是来自八千年前的音韵,悠扬的旋律似乎在昭示着汉字婴儿期的踪迹,既飘渺又真切。

【汉 说文 远 辽也】

  安阳小屯村位于河南省的北端【小屯村 河南安阳】,洹水从村子的东北部流过。从1928年开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考古组,在小屯先后进行过十五次考古发掘。 

1936312日,考古组决定在这一天结束小屯的工作,下午三点,工作人员王湘开始清理村北的一处灰坑。这个灰坑已经发掘过一次,只是例行检查一下有什么遗漏,当他铲去坑底的一层黄土之后,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一片片的甲骨密密麻麻地拥挤在一起。由于岁月久远,龟甲和兽骨板结成了一根高两米,直径一米,重达六吨的甲骨柱。后来雇佣了六十四个杠夫,化了两天时间,才将这些甲骨运到五公里外的安阳火车站。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孟世凯】

当时编号叫做127,后来就简称为127坑,在这里出土了一万七千多片甲骨。这个数字是后来到了南京以后,把它剥离出来以后才知道的。当时很惊奇,从殷墟发掘,1928年就开始调查,1929年春天正式发掘以来,十五次发掘,十三次发现了甲骨文,这是唯一一次是数量最多的。 

一代一代考古学家,经过八十年的整理和辨识,那些消逝了三千多年的岁月复活了。 

在商代,生活在都城中的人们,明天迎着太阳出门,自然会联想到这个圆圆的“日”字,低下头就可以瞅见“手”和“脚”,从水中的倒影或铜镜中可以看到“面”和“目”。一只手握着毛笔站在大街旁,这就是甲骨文中的“建”字。这只手很可能属于个正在规划大工程的建筑师,也许远处的那些“宫”殿,祭祀祖先的庙堂“享”,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现在,建筑师不得不从路中间让开,一个赶着牛的'牧’人走了过来,牧人的身后可能是一乘由四只手抬着的肩“舆”,拥挤的街道难免会发生冲撞和争执,也许就在街边上,两个披头散发的人扭打在一起,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斗”殴事件。夜晚,临街的两扇大门被轻轻地关上,每“户”的人都渐渐进入梦乡。银色的“月”光均匀地铺在陶制的圆“窗”之上。几乎每一个字都像一幅画,都是细腻的观察力和惊人的想象力,凝结而成的果实,每个字都值得用画框镶起来存留观赏。这些美丽的文字是做丝绵用的呢?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 教授 李民】

这个问题也是我长期考虑的,它为什么在民间的墓里头,在一般的遗址的墓里头没有发现甲骨文。因此,现在有人就说了,说这个甲骨文那是档案。甲骨文,具体说它在商代是用于什么,我们现在别的问题我们都说不很清楚了。但是起码说,它是一种重要的占卜的记录。 

占卜的方式大约是这样的,首先将龟甲或者牛骨修整好,然后在背面挖若干椭圆形凹槽,接着将燃烧的木头紧紧抵住凹槽,由于急剧受热,龟甲好牛骨会产生许多裂纹,占卜的结果就依靠这些裂纹来判断。汉字中的“卜”、“兆”,就源于这种裂纹。殷人往往会把何时、何人,问卜何事,以及占卜的结果,全部用文字刻写在占卜后的龟甲和牛骨上,所以这种文字也叫“甲骨文”。

这件甲骨上记录的是有关商王武丁的妻子,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伟大女人妇好,生育前后的卜辞。 

【安阳师范学院 教授 郭青萍】

妇好要生孩子了,不吉祥吗?三十一天之后分娩了,曰“不嘉”,果然是不吉祥,怎么样呢?“为女”,是生了个女孩。从这一片来看,占卜妇好分娩的事情可以看到,生男孩就是吉祥,就好,生女孩就“不嘉”,就不好。所以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一种重男轻女的思想。 

虽然问卜的内容和事后的结果,都清楚地刻录在甲骨上,但是今天我们还不能确切地知道,当年占卜者根据什么裂纹判断是“嘉”还是“不嘉”,也无法确知甲骨上裂纹的形态,如何指示人们的行为。

那么替商王支持占卜活动的又是一些什么人呢?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中心 教授 方辉】

商王室它有一套占卜系统,占卜体系,来专门负责占卜、祭祀,具体到文字本身来说,它有“贞人”,现在还有说,还有“卜人”,先占卜了之后,“卜人”和“贞人”还有说不一样的。但是无论如何,它就是说,它是有一套完整的机构来控制它。 

 1936年,在出土六吨甲骨的灰坑中,考古工作者在厚厚是甲骨层边上【YH127 殷墟】,还发现了一具蜷曲的人骨架。曾多次支持殷墟考古的董作宾先生认为,这一具骨架生前,很可能就是一位“贞人” 。

如果董作宾先生的判断正确的话,那么“贞人”的尸骨和占卜的甲骨埋藏在一起,正是表明这些甲骨极其神圣,需要精心收藏和守护。后来的考古发现证明,这种想法并非无端推测。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宋镇豪】

从甲骨文上所反映的时间来说,它跨的时间比较长,有的甚至一年多时间的甲骨,集中在一个坑里出现,那是什么原因呢?有的时候一坑里出土了几百片上千片, 甚至上万片的甲骨,那就是因为已经经过了集中存放以后,一次性处理掉的。 

【瑞典汉学家 教授 林西莉】

当人们使用甲骨时,人们把问祖先的问题写在上面,因为他们想要知道将来是怎样的,问题可能是关于狩猎,或者战争之类的事情,它也很有可能是关于私人的事情,比如孩子的出生和他将来的生活。 

今天看起来占卜的内容并没有多少绝对的秘密,那么为什么甲骨还要秘不示人呢?实际上,商王和贞人们所守护的并不完全是占卜的内容,而是与祖先沟通的权力。尤其对商王来说,这种权力是统治王朝必须的手段。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王晖】

因为人们都相信鬼神,那么急祀鬼神的权力,占卜的权力,都在商王手中,商王就可以用这种方式来统治人民。就是说,这不是我的意见,这是鬼神的意见,鬼神要这么做,用这个方式来统治臣民。 

踏着宗族的阶梯,商王走进了自己的宫殿。在这座宫殿中,庄重的祭祀和诚惶诚恐的占卜是最神圣的礼仪,也是将整个王朝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与祖先沟通的唯一渠道,汉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另一种商代文字是“金文”【鸟尊 春秋】,如果说甲骨文是用来与祖先沟通的话,那么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则是为了垂诸后世。 

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一百四十件青铜容器【曾侯乙编钟 战国】,六十五件青铜编钟,以及四千五百多件青铜兵器。据粗略统计,这些青铜器的总重量超过了十吨。 

【上海博物馆 教授 谭德睿】

百姓的墓葬里头不会出青铜器,因为青铜在当时讲起来是一个很贵重的东西。因为它要采矿,要采铜矿,采锡矿,经过冶炼才能得到铜和锡,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配比熔炼铸造出来。所以,即使在现在,它也是一般作为奢侈品。 

一些学者推测,寻找铜、锡矿石,可能是导致厦商都城频繁迁徙的原因之一【湖北大冶铜绿山谷铜矿遗址 商】,但是在生产力水平还很原始的古代,世界上恐怕没有第二个民族,会消耗如此之多的社会劳动和社会财富来铸造彰显身份的青铜礼器。命人铸造这些青铜器的商王和贵族们一定相信,当自己也变成祖先时,仍然可以通过文字,清晰地生活在儿孙们的世界里,他们的生命不再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瞬间,而是无尽的血脉传递中的一个环节。

借助汉字,自然的血缘关系被提升为神圣的仪式和信仰。中国最初的国家就是在这种仪式和信仰上建立起来。这正是后来华夏民族文字崇拜的源头。 

【汉 说文 水行也】 

“文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作为基本的文化常说,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承着。但在童年和青春期,汉字却不能给创造它的劳动者带来福祉。已有的考古学事实告诉我们,原始的汉字出现在祭祀的神器上,成熟的中国文字产生在宫廷中。即使我们今天无法见到的,那些写在竹简和木牍上的商代文字,其使用成本也不是普通劳动者所能承受的。

但是汉字一旦长大成人,就不会再蜷缩于宫廷中和祭坛上。 

“二月辛已,“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家信木牍  战国】,这是今天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家信,两版写满文字的木牍,距今已有两千二百年,写信的名叫“黑夫”,他在信中提到的“惊”,很可能是亲兄弟,他们是秦国的普通士兵,跟随大军远征楚国。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馆员 陈振裕】

当时他们打仗的时候,打得非常惨烈,所以整个淮阳城攻下来以后,城里的盗匪非常多,治安非常差,一再说,叫他的兄长不要到那里去,而且开头,中间还说了,他们等着要衣服、布与钱。如果不寄去,他们就没法活了【湖北省博物馆】 

虽然在这封信出土之前,考古工作者找到了难以计数的先秦古文字,但是它们全都是官书史册、圣贤典籍,像这封普通人所书,传递普通情感和需求的家书还绝无仅有。正是因为这样,在汉字的历史上,这些文字才显得弥足珍贵。它表明汉字已经从祖先、王权的高天,向世俗的平地缓缓流淌。这种伟大的转变,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曲阜孔庙,传统中国最神圣的地方,至高无上的皇帝到此都要顶礼膜拜【孔庙 山东曲阜】。在大成殿中,悬挂着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万世师表”的匾额。孔子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老师,但他是第一位把知识传授给平民百姓的“先生”。 

【陕西师范大学汉学院 教授 赵学清】

在孔子之前,老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战国时候,由于宫廷权力的失落,所以教育开始从宫廷走向民间,孔子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孔子是个遗腹子,父亲书梁纥是鲁国的一位低等级贵族,蒙父亲的余荫,孔子在鲁国的庙堂中接受了最基础的教育。 

【中国文物研究所 研究员 吴九龙】

以后,他也当过官员,他当过鲁国的司寇,他也到各处去,带着他的学生去游说,实际上他也是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他的仕途不太顺利。 

大约从三十岁开始,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私家讲学”的先河。据说,杏坛是孔子授业的地方【杏坛 曲阜 孔庙】,也许这里就是汉字流向民间的源头之一。 

汉字以及汉字承载的知识在民间的传布,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也是最辉煌的“诸子百家”的时代。每一位开宗立派的学者,都会一一座属于他的“杏坛”,汉字从这一座又一座的“杏坛”流向更广阔的天地。但是随着书写者的增多和书写工具的演变,汉字本身的形态也不可避免地变化着。 

196512月,山东省侯马市东郊,出土了一批写满文字的石片和玉版,字是用毛笔蘸着朱砂和烟墨写成的,经过辨认和研究,考古学家认定,这是春秋晚期晋国的官方文书。这些文书是用来记录诸侯国间结盟誓词的【侯马盟书发掘现场】,因此,考古界把这些文书称作“侯马盟书”。 

【山西博物院 副院长 李勇】

侯马出土的盟书,一共有五千多件,其中有可辨识文字的就有五百多件,总字数在三千多个字,除去重复的,单字就有五百个,这批珍贵的文物为研究东周文字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古文字学家 张颌】

各国有各国的特点,那么晋国都没有自己的特点吗?但是从“”侯马盟书”来说,是一个字有十几种写法,就不要说是国家的关系,就是本国的写法都不一样的,这是从“侯马盟书”的字体,字表里头都能看出来。 

在“侯马盟书”中,“敢”字就有九十多种写法,而“嘉”字的写法超过了一百种。为了书写便利,每个执笔者都在根据自己的喜好,简化汉字。而这一点,也和毫无例外地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钱币和兵器上。 

中国文字学的鼻祖,东汉学者许慎对当时的描述是,七个诸侯国各自为政,废弃礼乐,从而导致天下“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汉字将怎样度过这段混乱的历史呢? 

函谷关,春秋战国时期入秦的必经之路,【函谷关 河南灵宝县】关内是一马平川的中原,关外是雄踞黄土高原之上的秦国。由于地处周人的文化发祥地,因此,秦国的文字更多的保留了周的传统。这个青铜器名叫“商鞅方升”,刻在左壁上的铭文告诉我们,它铸造于公元前34412月,是秦昭王的相国商鞅,统一度量衡时规定的一升标准的容器。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借助“商鞅变法”后一百多年里积攒的力量,并吞六国,江山统一,为汉字的规范和统一提供了必须的政治环境。

 公元前223年,廷尉李斯奉诏整理六国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规定了统一的书写系统,小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赵平安】

第一个方面是对于原来单字也好,合字体也好,对它们的写法进行规范,就是把它们的写法固定下来,这是一个工作;第二方面,就是把每一个字,每一个的字式固定下来,就是一个字是左右结构,还是上下结构,把它统一起来;第三方面做的工作,就是改变某些字和词的配置关系。通过这三方面的工作,小篆就成了一种更加严密的文字系统。 

公元前223年,在始皇帝昭告天下的文告中,将“书同文字”列为自己最显赫的功绩之一【会稽山 浙江绍兴】。这是“文”与“字”合成一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汉字的长河中。想、此后在汉字统治的疆域中,虽然仍并存着数以百计的方言、子方言,但天南地北的人写一样的字,读一样的书,承接一样的历史经验。 

统一文字,将不同的族群焊接成了一个伟大的民族。随着岁月的变迁,朝代会土崩瓦解,天下会分分合合,甚至汉字的形态仍然会发生变化。但是“书”必同“文”,成为汉字顽强坚持的原则。 

这是秦代留下的碑刻【泰山刻石 秦】,上面的小篆,据说是出自李斯的手笔,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严寒酷署,日晒雨淋,岩石崩裂,碑面残缺,但残石上的一笔一划,依然那样端庄,依然那样亲切! 

【汉 说文 久远也】 

在中国历史上,秦代只是一个奠定基础的短暂王朝。在中国文字史上,产生于秦代的小篆也注定只能是一种继往开来的文字,几乎就是在诞生的那一刻起,小篆就不得不面对被取而代之的命运。 

【陕西师范大学汉学院 教授 赵学清】

因为从使用字的角度来说,人人都希望文字这种工具能够使用起来更加简便,因为小篆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写。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王宁】

我写一个马字,我得画一个马,我写一个凤凰,我得连它上头的冠,它的翅膀,它的羽毛,它的脚,都得画得明明白白,那一天能写几个字。所以汉字在发展过程中间,它就出现两个系统。 

小篆虽然是秦王朝规定的标准字体,但小篆曲线多,写起来好比作画,熟练使用需要长时间的练习,【碑林 湖南梧溪县】秦朝大多数的官吏都是凭军功获得提升,缺乏文字知识的训练,再加上天下一统后,政府文书的数量急剧增加。于是,秦朝的下级官吏开始简化小篆,久而久之,约定俗成,一种新的字体,“隶书”出现了。

这个过程在汉字发展史上被称作“隶变”。而秦代也被认为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黄天树】

就是古文字阶段,它从甲骨文开始算起,它还是保持着一种象形的原则,就是它一般的字体还是比较接近,没有抛弃象形的原则。但是隶变以后,它就把这个原则大概抛弃了。它一般是解散这个篆体,把原来“随体诘诎,画成其物”的象形的这种手法抛弃了,就把汉字变成了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变成笔划化。另外,变成方块的这种汉字。 

公元前203年,昙花一现的秦帝国被汉王朝取代,新王朝使用汉字的人们,将前人笔下略显粗糙的秦隶提升出了汉字应有的庄重和气度。 

到汉武帝时,隶书完全成熟,此时汉字的数量经过漫长时间的积累【熹平石经 东汉】,也由最初几个孤孤单单的契刻符号,汇集成了众多兄弟姐妹的庞大家族【西安碑林博物馆】。但是随着数量的膨胀,一个无法避免的难题变得迫在眉睫。汉字是靠补贴的字形来区别字义的,随着新概念的不断出现,新字辈不断的造出来,有限的记忆如何才能区别无限增长的汉字呢? 

公元100年,即东汉永元12年,在河南漯河的这种小村里【许庄村 河南 漯河】,一位名叫许慎的学者,开始撰写一部关于汉字的书,书名叫《说文解字》。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黄天树】

《说文解字》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字典,它把原来一盘散沙的汉字,通过分析它的字形结构,把这么一万多个汉字归到五百四十个部首的下面,这个应该讲是前所未有的,那么这样一来,整个中国汉字就可以检索了。 

部首的整理使识别汉字变得简单,因为所有的汉字几乎都是由这些基本的造字部件组成的,只要掌握了基础的造字部件,实际上就掌握了记忆所有汉字的钥匙。一直到今天,汉字检索沿用的依然是许慎创造的方法。那么,许慎为什么会产生将汉字系统化的意识呢? 

公元前191年,西汉政府废除了秦始皇的禁书令,允许民间藏书。【银雀山汉简 山东临沂出土】于是,一些消失已久的古籍逐渐浮出水面,并因此而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叫“古文经学”。 

四十七年后,曲阜孔子旧宅的一段围墙被意外毁坏,一卷用古文书写的《尚书》及大批竹简重见天日,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鲁壁出书”。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 教授 黄德宽】

当时有一部分学者研究了古文以后,觉得古文有很多和今文版本不一样,于是就建议要重视古文,建议朝廷要重视古文。那今文经学家就表示反对,说这经书是从前人口耳相传,一直传到今天,这个隶书也就是这个今文,就是仓颉时写的字,是不能够改变的,你那个古文,都是一些人向壁虚造的东西,是假造的东西,是不可靠的【铜罐 西汉】。 

到许慎生活的时代,今古文之争愈演愈烈,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术讨论的范畴,谁来终止这场毫无意义的争执呢?历史的重任落在了许慎的肩上【长信宫灯  西汉】 

【古文字学家 张颌】

许慎是叫“五经无双许叔重”,因为要读《五经》,要读古书,所以你不读古书不识字怎么能读书呢,一般是叫读书识字是连在一起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王宁】

那么这一部书,一方面从客观上它反映了汉字发展到东汉以后,它的总体的构形面貌描绘了它的系统,同时这本书有了五百四十部,就是把汉字又作了一番整理,让它既能够查检,又能够讲解。然后,每一个字,它都通过本意去跟经典挂上钩,这样就达到了经典还原的目的。 

政治稳定和持续两百年的经济增长,使汉朝在文化上表现出空前的自信,读书人处处表现出一种,总结前人开创未来的非凡气度【司马迁墓 陕西韩城】,《说文解字》实际上也是这种时代气质的表现。正是经过汉代儒生们的整理和修订,陪伴了中国人数千年的方块字终于成为一个稳定而规范的文字体系。从那以后,不论岁月如何变迁,不论朝代如何更替,汉字这个称谓再也没有改变。

一对又一对的中国人,也始终能从这个响亮的称谓中,重温华夏子民的荣光! 

今天,许慎静静地长眠在故乡的这片绿荫中,距离许慎墓两百公里远,就是著名的黄河龙门【许慎陵园 河南漯河】。 

汉字五千年的历史,就像这条伟大的河流一样,在源头,生活在广阔地区的先民们,艰难地将点点滴滴的刻符,汇集成数以百计的涓涓细流,伴随着汉字的逐渐丰盈,中华民族跨入了文明的门槛。从商代一直到汉代,长达一千多年,汉字进入了逐渐历史的晋陕大峡谷。但是就像黄河注定要汇入大海一样,汉字也注定要向更广阔的人群奔涌! 

经过两千多年的创造和积累,汉字终于飞跃壶口,来到龙门,在这里,它挣脱了自身生长的矛盾和冲突,以一种稳定的形态傲然人间,就如同它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一样,面对无限的天下,面对无限的时间,既浩浩荡荡,又从容不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