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的辨伪存真的方法论

 睫毛上的风尘 2024-04-17 发布于北京

上次我们说了,科学的鉴定,器物的真伪。最核心的底层逻辑。是:对比考古出土器物。

那么对比什么呢?

首先,器型 (同年代的)

  1. 1.    同时期的器型特征对比

  2. 2.    同时期的纹饰特征对比

  3. 3.    同时期的玉料特征对比

  4. 4.     与考古出土器物的沁色包浆的对比 每個地區的埋藏環境不同,次生變化不同,這點要注意! 陳啟賢0509

  5. 5.    以上都对比完后,最后一步就是,同时期的显微工艺痕迹对比(这里要强调的是同时期的显微工艺痕迹对比)

那么我在网上每周讲的课,讲的是什么呢?

系统玉器学之器型,纹饰学。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前2点。教给大家的,就是考古出土器物的纹饰特征,器型特征。

另外,沁色和包浆,这其实很难去讲,这就给大家多去上手考古出土器物,或者多去博物馆。

当然,玉雕矿物学,也是我讲的另外一个门类,这里会介绍和解释,基本的尝试(为什么会有沁色,为什么会有包浆)。沁色是怎么形成的,包浆(玻璃光泽)里面是什么。

最后一个最重要的辨伪存真的方法,门类是什么呢?最后一个方法,也是最最重要的方法:

就是:显微工艺痕迹。这三个方面,哪个都不能少。

图片

比如:一件器物,你一看,这件,为啥说,不需要看其他了,因为从器型到纹饰,你就无法把它归入到任何年代。那么这种器物就不需要去分辨了。

这就是器型和纹饰的重要性。可以帮助大家屏蔽80%的臆造品。

所以,拜托大家,认真的去仔细的去听系统玉器学的课程。这是基础中的基础。

今天我们先介绍下,工艺显微痕迹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每件事情,或者我们研究的每个方向,都要有个底层逻辑,也就是说,这事情说白了,靠不靠谱,方向上面对不对,是不是应该这样做,有没有违背常识,是不是科学的,严谨的等等。

我相信凡是喜欢玉文化,收藏玉器的爱好者,研究者,热爱中华文明的朋友们,都应该是在其他自己的专业领域也是一方翘楚的人物。大家都会在各自领域有过多多少少的成功经验,甚至群里有些朋友是在他自己的领域里成名成家。著书立说。

那么在古玉研究领域,我们是否也应该秉持着科学的,严谨的,求真的态度,去思考任何我们所举证的事务的底层逻辑是否正确。

就好像我们在讲器型,纹饰的时候,我们说如果你不去对比考古出土器物,那你从何来判断这件民间的器物是符合那个时期的器物呢。这是一个最最基本的常识性思考吧。我相信大家可以认同这一点吧。

那么好,今天我们为什么提出来,辨伪存真,现阶段(注意啊,是现阶段!!!!),最核心的方法是工艺显微痕迹呢?

是因为,器型,纹饰可以想对比较容易得仿造。而且可以仿造的比较好。光是从器型和纹饰上,已经不足以分辨出真伪了。

从宋代开始一路下来,我们的勤劳的玉工师傅们,一代一代的,为了生机,去仿古,当然,最初宋代的仿古并不是造假,而是忆古,慢慢的到了清代开始出现了仿古造假。因为那时候的洋人和达官贵人喜欢收藏古董。

到了解放之后,49年开始到80年件,中国有五大玉雕厂:分别是:北京玉雕厂,扬州玉雕厂,苏州玉雕厂,上海玉雕厂,南方玉雕厂(广州)

它们做了很多器物,为了出口创汇,支援国家建设。也聚集了几乎全部的玉雕师傅和学生。

到了80年代开始,尤其是90年,香港,台湾的玉器爱好者开始大量进入内陆,收藏玉器,这就有了蓬勃的市场,也就因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下,加之国营玉雕厂相继效益下滑,改制等等。很多玉雕师傅都出来开始私营成立工作室。

这段时间,就开始大量的出现仿制的古玉,包括高古,中古,明清。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本出版的图书叫做:《苏州玉雕》:里面就明确记载了,80年代,苏州玉雕厂,做的仿古件:其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件:汉代的玉剑饰。无论是器型,玉料,纹饰,都仿的非常好。更别说,90年之后,如雨后春笋一样,各种仿古都蓬勃而出。

跨入到2000年之后,各种古玉的考古资料公布,大量基建产生的古玉出土,并且图录和考古资料非常的丰富,图片清晰度越来越高。更甚之,各大拍卖行推波助澜,民间收藏盛世蓬勃。老百姓因为改革开放,加入WTO之后,手里都有了闲钱,开始全民收藏。

这时候,仿古因为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使,开始更加的精细化。所以器型和纹饰包括玉料,已经无法满足我们辨伪存真的要求了。所以,那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对古玉进行辨伪存真呢?

90年末,我的老师:陈启贤先生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今天讲那么多前言,就是为了给大家解释清楚,工艺显微痕迹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学工艺显微痕迹。如果不搞明白这些,你就无法去真正的去了解,我们学习工艺显微痕迹的方法论和实际原因。

对于器物和纹饰,我们进行对比,对比的对象也是考古出土器物。

那么,每个时期,琢玉的方法,手法,工具,等等是否也有略微的不同呢?即使很类似,那千年前的玉工琢玉后留下来的痕迹和现代玉工仿古所留下来的痕迹是否有不一样的地方呢?玉器入土后经过千年的墓葬的温度,湿度,压强,等等的岁月的变化,所遗留下来的工艺痕迹和现代仿品的工艺痕迹是否有不同呢?

带着这些思考和问题,我的老师:陈启贤先生,一头扎进了祖国各地的考古所,文博单位。跑遍几乎每个考古出土的遗址,不光是亲手上手考古出土器物。并且从日本进口了一套组装设备,经过反复的实验矫正。开始对各个时期的,各个考古出土遗址的玉器进行工艺显微痕迹的拍摄

20年来,陈老师拍摄了几十万张考古出土器物的工艺显微痕迹图片,并且进行了大量的比对和研究,总结出来了对于各个时期的工艺显微痕迹的特征,特点,特性。

图片

比如,红山文化的玉器,工艺显微痕迹的特征,特性,特点是什么。再例如,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琢玉工具都是石核,手法也都是刮蹭,但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就是会有不一样的地方。表现出来的特征,特点,特性也会略有不同。

再比如,商代的玉器的工艺显微痕迹和西周的尤其是西周中晚期的工艺显微痕迹也会有区别。同样是做一条阴线或者坡面,所运用的工艺手法是不一样的。

中古:唐代的砣痕,辽代,宋代,金代,元代的砣痕。里面的分布现象,特点,特征,特性,也是略有区别的。

这些结论,陈老师是靠什么区做的呢?他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很简单:还是遵从考古学的方法,分类学的方式,对海量的考古出土器物,按照时代,进行大量的对比,举证,研究,归纳,总结。

然后再同时,进行大量的仿古实验,比如对于切割(线切割,片切割),拉丝,刮蹭,钻孔,等等做了大量的仿古实验,同时再反过来对比考古出土器物的各个时期的拍摄的20倍,40倍,60倍,120倍的工艺显微痕迹。

反复论证,反复修改,不断的去对比。并且大量的学术研究论文的发表,接受学术界的评判和质疑。再对比,举证,求证。出版工艺显微痕迹的大量图书。

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可以说,在现阶段我们最重要的方法,工艺显微痕迹的辨伪存真。

底层逻辑,还是参照海量的考古出土器物。就好像我在讲纹饰学的时候,我说:商代的臣子眼都是眼球不会凸出眼框的,再比如我们说商代眼睛有三型十二式。这些都是通过海量的出土器物的对比,考古学的分类法,得出来的现阶段想对正确的结论。

还是那句话,我的老师陈启贤先生不断教诲我们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圣人,谁都会犯错,也可能说的不对,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尤其对于玉文化的研究,古玉的辨伪存真,只用科学的态度,谨慎的求证。

最关键的是,举证。举什么证据呢?考古出土器物的相关证据

拍摄设备,其实现在谁都可以有,玉大家手里也有,近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再贵也就是十几万。问题是,您拍出来的照片,东西,和什么比对呢。总不能自说自话,说,您看我做了很多实验,我拍了很多图片,所以我这就是对的,我的器物就是到代的。这是不科学的。我们提倡的辨伪存真是与考古出土器物(注意:我这里都没有用“馆藏”这两个词,因为博物馆入藏的器物也有民间征集的,也不能作为无可争辩的实证)的对比。

再举个例子:我有个束娟形佩:我说它对与不对,凭什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束娟形佩,考古出土的现阶段,就没有双面工的,这件是双面工,(再强调一遍,考古出土没有的,不能说它100%不对)但起码值得怀疑和提高警惕性吧。

2.看工艺显微痕迹,我们把这件器物进行了工艺显微痕迹的拍摄。

那么就去找这个时代的考古出土器物的,尤其是这类器物的显微工艺痕迹。我们找到了:西周时期的,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M2012号墓出土的编号是150-13的束娟形玉佩。

然后我们拍摄同样的观察点:

图片

图片

得到了这个60倍的工艺显微痕迹的图。

于是乎,我们对这两个器物的同样的部位的显微工艺痕迹进行对比,对照,就可以得出结论,我的那件束娟形佩所呈现的工艺显微痕迹,和西周的这个考古出土的束娟形佩不一样。那么我们是否就有理由怀疑这件器物的真伪了呢。

图片

后续我们的课程会教大家如何读图,如果去看这两张图里,哪些具体的地方的特征,特性,特点不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