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衡疼痛----脊柱调节代偿与症状

 柔性整脊史大夫 2024-04-17 发布于河南

    脊柱各阶段存在特有的生理曲度,当其中任意阶段出现软组织损害而失去原有的曲度时,都会导致其他各阶段脊柱的过度屈曲、变直或侧弯等不同平面的变化,最终使躯干力学核心保持在支持面支撑的范围内。相对较轻的软组织损害或椎体偏移姿势通常发生于亚健康人群中,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严重的不正常的脊柱弯曲会增加肌肉、韧带、骨骼、椎体间结构、关节突关节及穿过椎间孔的神经根等部位的压力,导致局部力学失衡,在运动平衡调节过程中出现代偿薄弱区域的症状。腰脊柱与骶椎相连, 骶椎受骨盆的位置变化的影响,当骨盆失去正常的空间位置时,腰以上的躯干出现重心偏移,自腰稚开始出现各脊柱段的弯曲变化以代偿骨盆的空间位置改变造成的躯于重心偏移。脊柱调节由诸多骨关节构成,其调节的复杂性难于描述,通过脊柱在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上的调节变化,可初步了解脊柱调节的规律及出现的症状。

一、矢状面调节

矢状面调节即脊柱前后曲度变化的调节,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脊柱曲度的增加,另一种是曲度的减小(图5-4-1)。

当竖脊肌原发性损害或继发性紧张代偿时,造成骶、髂骨附着部分与上位脊柱附着处的空间距离缩短,引起脊柱前凸曲度加大,关节突关节压力增加,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增加,反馈性引起滑囊液分泌,出现关节突关节积液,积液挤压关节囊韧带,造成关节囊韧带牵拉增多,持久牵拉刺激出现关节突关节周围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图5-4-2)。

关节突关节摩擦力增加造成椎体旋转时阻力增加,多裂肌、回旋肌做功增多,出现多裂肌,回旋肌劳损。颈脊柱段存在与腰脊柱段相同的变化。胸脊柱段的曲度变大则与腹肌牵拉或胸段深层肌损害的疼痛避让存在必然联系。当腰部深层或椎管内软组织损害时,腰脊柱段的曲度变小以释放深层压力,髓核前方压力增加,髓核后移。椎板间距离增加导致黄韧带牵拉,出现黄韧带肥厚或黄韧带附着处增生、钙化。棘突间距离增加导致棘上韧带牵拉出现疼痛或棘突增生。颈脊柱段与腰脊柱段存在相同的变化。胸脊柱段则相反,曲度变小与代偿腰脊柱段变直的重力调节有关,胸脊柱段的棘上韧带或棘间切带蠕变缩短也是胸脊柱段变直的因素。反复的后缩肩部挺胸动作会导致上胸段变直,出现胸交感神经链牵拉的各种症状。

腰脊柱前凸曲度增加会导致椎体间压力变化。椎体间有椎间盘(图5-4-3)连接,椎间盘为椎体间的力量缓冲结构,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间的髓核构成。纤维环对髓核的空间移动有限制作用,髓核可随椎体间压力变化而发生移动,以更好地缓冲椎体间的力学冲击。椎体间后缘压力增加,纤维环后侧压力增加,组织营养供应障碍,时间久了出现缺血坏死,纤维环对髓核的限制能力下降,为椎间盘突出制造了条件。

椎体间后缘压力增加,髓核前移使椎体间前侧纤维环及前纵韧带压力增加,导致其附着部位骨骼牵拉增多,长期高拉力导致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图5-4-4)。

腰脊柱段前凸曲度增加,椎体侧前方交感链受到牵拉(图5-4-5),或严重的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刺激交感链,均可导致交感链紧张度增高,交感神经兴奋,出现下腹部及下肢不同阶段的凉冷感觉。如果既有腰脊柱段曲度增加又有椎体前缘的骨质增生,或明显的椎体向前滑脱,则交感神经链因过度牵拉而失去功能,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兴奋状态,出现下肢顽固性发热

前凸的腰脊柱段使L3以下附着的腰大肌放松,逐渐缩短。长时间的腰脊柱段前凸曲度增加造成关节突压力增加,关节囊积液,牵拉关节周围形成骨质增生,使椎间孔横径变小,加之椎间孔周围的软组织水肿,出现椎管狭窄症状。长时间的腰脊柱段前凸曲度增加出现腰骶部深层软组织损害水肿,无菌性炎症蓄积,刺激脊神经后支,反馈给脊神经节,使同阶段脊神经前支感觉区出现皮炎或疼痛感觉;运动区肌肉痉挛,挤压血管和神经。发生深层软组织水肿时,前凸的腰脊柱挤压水肿部位出现疼痛,疼痛性避让机制会使相应损害的脊柱段压力降低,腰脊柱段由前凸曲度增加回复到逐渐正常或变直、后凸;椎体间后缘压力下降,髓核向后移动,已经出现破损的纤维环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出现不同程度的髓核膨出、突出或脱出的现象,具体出现何种程度的表现与纤维环变性损坏程度有关。(图5-4-6

纤维环(图5-4-3)为多层具有与垂线呈65°角的纤维结构。纤维环损坏层数较少的,对髓核的约束能力较好,髓核后移时表现为

椎间盘膨出;纤维环损坏层数较多的,对髓核的约束能力较差,髓核后移时表现为椎间盘突出,快速的抬搬动作增加髓核后移的冲击力、纤维环进一步撕裂,也可出现椎间盘脱出的情况;纤维环全层破裂的,不能约束髓核,在椎体间后缘压力下降时,髓核后移表现为脱出。单纯的纤维环破裂而没有髓核的后移,会因为椎体间压力的作用使髓核失去水分而变性,表现为椎体间隙变窄,椎间盘含水量减少。变直或后凸的腰脊柱段放松了其前方的交感链,使其相应的下肢凉冷感消失,有时会出现双足发热的情况。腰大肌受到变直或后凸脊柱的牵拉,使已经缩短的腰大肌受到过度牵拉,增加其劳损机会(图5-4-7)。

变直的脊柱段两侧过度弯曲代偿,出现腰骶角加大或胸腰段前凸曲度加大的情况。腰骶角加大时,其前方交感链拉紧,下肢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出现足冷症状。胸腰段前凸拉紧交感链出现中腹部冷感和消化不良症状。去掉引起腰脊柱段变直的病因即可去掉上述症状。腰椎管内或深层软组织损害刺激神经时,腰脊柱段变直或后突造成躯干的重心前移,也可发生骨盆后旋转纠正重心的调节,需要臀内侧肌肉的持续收缩做功,出现只有臀内侧疼痛及臀内侧压痛高敏而其他部位压痛较轻或无压痛的情况。腰脊柱段的前凸曲度过大会导致腰以上躯干重心后移,躯干前群肌紧张牵拉胸廓,引起胸脊柱段后突曲度增加(图5-4-8),胸脊柱段的棘上、棘旁软组织牵拉过度,出现棘上痛、棘间痛或背部弥漫性疼痛。腹壁肌肉对胸廓下缘的牵拉,增加了胸锁乳突肌、前中斜角肌悬吊胸廓的后负荷,造成上述肌肉劳损。胸锁乳突肌劳损出现乳突痛、面神经炎、耳鸣、偏头痛等。高张力的胸锁乳突肌挤压颈内静脉,出现颅内血液回流压力加大,脑组织慢性缺氧,血压反馈性增高,脑组织慢性水肿,退化萎缩。所以,中医讲“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是有结构基础的。前中斜角肌紧张,出现臂丛神经受压的手麻。胸脊柱段曲度加大,胸腔内容积变小,内压力增加,与胸廓下拉力增加共同作用,造成呼吸不畅。胸脊柱段出现原发或继发性损害时,脊神经节受到不良信息影响,出现其前支分布的感觉区疼痛和运动区软组织张力增高,如肋间神经痛。胸脊柱段前 方交感链放松,胸背部及内脏血管扩张,出现胸背部闷热感。受不良刺激的脊神经节对同阶段交感神经节产生影响,增加了呼吸道的敏感性,易出现咳嗽、喘息等症状。胸脊柱段变直牵拉胸段交感链,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呼吸道敏感性增加,同样易出现咳嗽、哮喘等症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出现查不到原因的心悸。同时影响情志,出现紧张、焦虑、失眠、抑郁等症状,体现了“心主神志”的特点。下胸段软组织损害影响交感神经节兴奋性,造成肝内代谢功能异常,糖原利用不足,反馈性抑制胰岛素降糖作用,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

颈脊柱段会随着胸脊柱段曲度的增加出现前凸曲度增加的调节,保证颅空间位置的稳定性,以使信息摄取最大化。颈脊柱段向前曲度增加,关节突关节压力增加,髓核前移挤压纤维环和前纵韧带,出现椎体前缘的骨质增生。同时会产生深层软组织损害,出现炎症水肿时需要释放深层软组织压力,减少浅层软组织对深层的影响,损害的颈脊柱段曲度减小或消失。随着颈脊柱段的变直,头颅的空间位置前移,在纠正头颅空间位置时需要颈胸结合部的前侧夹角加大或寰枕前间隙开口角度增大(图5-4-9)。

颈胸结合部的脊柱前凸,使其前方的交感神经链紧张,出现星状神经节功能异常的各种表现,如心悸、胸闷、偏头痛、鼻塞、半身无汗、下肢发冷等。寰枕前间隙开口角度增大,在颈椎侧位X线片(图5-4-9)可以有到寰枕后间隙变窄,寰枕前间隙增宽,相应水平的交感神经链紧张。在扭转头部时,寰椎向前移动的横突顶压颈上神经节,颈上神经节受到刺激,引起预内血管或眼底动脉痉挛,出现阵发性脑缺血头晕或眼底缺血造成的飞蚊症迅速抬头动作同时牵拉刺激两侧颈上神经节,出现全脑动脉痉挛而晕厥。颈上神经节的慢性牵拉刺激使颅内动脉痉挛面血液供应减少,可引起反射性血压升高。颈上神经节对整条交感链都会产生影响,出现躯干、四肢及内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对枕颈后限制性结构——项韧带的放松能起到短期治疗效果。头前移后仰、颈前探的姿势导致胸锁乳突肌放松,前中斜角肌代偿性紧张,挤压臂丛神经,引起手麻(图5-4-10)

头前移后仰的姿势导致舌骨上、下肌群紧张,舌骨空间位置异常,咽部压力增加,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咽部充血水肿,出现咽喉堵塞感或异物感,并且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双侧舌骨上、下肌群的牵拉力不一致时,舌骨空间位置与口腔不能完美配合,易出现咬舌、咬口

腔内壁和复发性口腔溃疡。(图5-4-11)

舌骨上、下肌群收缩有下拉下颌骨张口的作用,当舌骨上、下肌群紧张时,下拉下颌,咀嚼后负荷增加,长期的咀嚼后负荷增加导致咀嚼肌群劳损。(图5-4-12

咬肌与腮腺为毗邻关系,腮腺导管走行于咬肌表面,开口平对第二磨牙。咬肌腮腺筋膜固定咬肌和腮腺结构。腮腺唾液的分泌对口腔最后部分有冲刷作用,保证口腔的洁净,减少龋齿的产生。咬肌劳损后张力增加,咬肌腮腺筋膜随之紧缩,导致腮腺压力增加,分泌唾液减少,口腔自洁能力下降,易发生龋齿。咬肌与翼内肌是咬合协同、

研磨拮抗的关系,咬肌损害同时引起翼内肌损害。翼内肌劳损刺激其内表面走行的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出现三叉神经的上颌支疼痛或下颌支疼痛,在张口、咀嚼动作时诱发加重(图5-4-13)。

下颌神经发出的棘孔神经穿棘孔入颅,分布于颞区的硬脑膜,受到炎症刺激后出现泛发的三叉神经痛和顽固偏头痛。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舌支受到影响,出现舌边痛麻。下颌神经发出鼓膜张肌神经,穿下颌关节窝进入骨质内,支配骨内鼓膜张肌神经。鼓膜张肌神经在此处受到刺激后,可引起鼓膜张肌痉挛,出现耳鸣,在张口牵拉或用手掏耳时可短暂缓解症状。颞肌损害出现颞肌分布区的偏头痛,可在按压颞肌后缓解。持续的颞肌高张力状态,牵拉颞线区域导致头皮血液循环障碍,沿颞线出现毛发脱落。双侧颞肌损害牵拉帽状腱膜出现头胀如裹、头两侧发紧的症状。舌骨上下肌群紧张会产生下颌后移的力矩,使咬合动作中下颌髁突对颞下颌关节窝的关节软骨压力增加,加之反复的咀嚼动作,下颌关节发炎、疼痛,即所谓下颌关节紊乱综合

征(图5-4-14)。另外,咀嚼肌的损害影响张口协助肌肉——翼外肌的张力,翼外肌紧张牵拉下颌关节盘向前,影响下颌关节运动顺畅度,出现下颌关节弹响。下颌神经鼓膜张肌支、面神经的分支鼓索均通过颞下颌关节的深面,当咀嚼肌紧张时,下颌关节运动压力增加导致水肿和无菌性炎症蓄积,刺激毗邻的神经,出现神经支配区及相关支配区的肌肉痉挛。鼓膜张肌痉挛,使鼓膜产生震动,听骨链随之运动,传入内耳产生耳鸣。此种耳鸣可以被外耳道压力变化短暂缓解。如

用手掌挤压外耳道后的快速移开、揉压外耳道边缘等干扰鼓膜运动的动作。中医穴位的听宫、听会即在张口位的下颌髁突后方凹陷中,针刺对穴位内鼓膜张肌神经的刺激能有效缓解鼓膜张肌痉挛,消除耳鸣症状。同时,鼓索的刺激能缓解因鼓索受炎症影响引起的耳鸣、舌根部不适等。长期挤压刺激鼓膜张肌神经可引起神经麻痹,出现鼓膜塌陷。

肩胛舌骨肌作为颈前筋膜的张肌,从斜前方拉起颈前筋膜,降低颈前筋腹对其下方走行结构的影响,维护颈内静脉和甲状腺静脉的正常压力(图5-4-15)。当头前移、颈前探的动作出现时肩胛舌骨肌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由侧向牵拉变为向后拉紧,不能撑起颈前筋膜,并且对颈内静脉和甲状腺静脉产生压力。影响颅内血液回流,造成颅内血液淤滞。当存在血液凝集速度加快因素时,成为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颅内缺氧的状态诱发血压升高,增加颅内供血,血管压力增高,渗出增多,导致脑组织慢性水肿,脑细胞退化,数目减少,出现脑萎缩。挤压甲状腺上静脉,影响甲状腺血流,出现甲状腺血液淤滞时,由于甲状腺为高代谢器官,易出现甲状腺炎或甲状腺囊肿、结节等病理改变。肩胛舌骨肌同时挤压甲状旁腺,出现持续补钙都不能缓解的低钙状态。

打哈欠动作在仰头张口的同时拉紧肩胛舌骨肌,使颈内静脉回流加速,缓解颅内缺氧状态。频繁打哈欠说明颅内存在明显缺氧。

头后伸肌群长期过度应用导致项平面附着处损害,刺激枕大神经,引发偏头痛(图5-4-16)。项平面软组织炎症水肿时,头后伸作用下降,需要腰椎曲度增加或屈膝代偿,竖脊肌的长期紧张或关节突关节的长期挤压均会导致腰腿痛、膝痛或足跟痛。

颈前探、头后仰的姿势导致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在第一颈椎前方受压。迷走神经咽支支配腭咽肌、腭舌肌、腭帆提肌、腭垂肌,受压时出现软腭上提无力。舌咽神经支配茎突咽肌,受压时出现茎突咽肌无力,咽部开大减小。头前移、颈前探导致咀嚼肌过度应用,翼内肌、翼外肌张力增加挤压下颌神经,可引起其腭帆张肌无力,与上述肌肉同时无力时,睡眠状态下软腭下移,阻塞呼吸道,出现打鼾,严重时出现睡眠呼吸暂停

头后伸肌群紧张引起枕肌、额肌及帽状腱膜紧张,出现枕后痛、前额痛或头顶紧压感或包裹感。帽状腱膜长期高张力出现无菌性炎症,与真皮层粘连,导致头皮静脉回流障碍,皮肤营养不良同时刺激皮脂腺引起脂溢性脱发

臀部伸髋肌紧张在下肢远固定时,牵拉骨盆后缘导致骨盆向后旋转,躯干上部重心后移,腰脊柱段、胸脊柱段相继变直。腰脊柱段变直的表现前文已经描述。胸脊柱段变直使胸腔前后径变小,导致胸腔容积变小,呼吸不畅。胸段交感神经链受到牵拉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占主导,出现胸腔及后背的凉冷感。胸腔脏器动脉收缩,血液循环减少,易发生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疾病,上胸段由度变直时会出现心慌、胆怯、紧张、恐惧等抑郁表现。骨盆后旋转角度不大,颈脊柱段受变直影响相对较小。如果腰脊柱段浅层损害缩短,不能变直代偿题干重心后移,胸脊柱段会增加曲度纠正胸段以上的重心偏移,出现胸脊柱段曲度增大的相关症状。同时,胸椎曲度代偿性增大使头向前下移动,头后伸增加了颈椎曲度,出现相关症状。

二、冠状面调节

冠状面调节即脊柱左右弯曲变化的调节,出现明显的躯干重心侧向偏移时,表现为脊柱侧凸(图5-4-17)。这种脊柱侧凸属于功能性的,也就是说没有骨骼结构的改变。因为躯干重心纠正,脊柱两侧软组织的拉力不平衡面出现。直接因素源于竖脊肌的损害骨盆侧向倾斜对骶骨空间位置的影响肩部肌肉拉力的不平衡对胸段脊柱的影响脊柱各阶段原发软组织损害对发病局部脊柱段的影响等间接因素与下肢的不等长变化有关,如附骨窦损害引起的足踝内翻等。这种单纯的机体两侧长度阶段性改变引起的脊柱侧凸一般不会超过30°。

超过30°的脊柱侧弯必然伴有椎体的相对旋转。旋转因素破坏了脊

柱两侧平衡的肌肉拉力方向,引起严重的脊柱侧弯。具体讨论在整体平衡调节中详细论述。竖脊肌各阶段的损害可以使脊柱向同侧弯曲,产生其两侧相邻脊柱段的侧弯代偿。一侧腰骶部竖脊肌损害后,快速

蓄积的无菌性炎症因子刺激神经末梢,诱发其运动支支配区肌肉痉挛,机体为了减少牵拉刺激,使腰脊柱段弯向同侧,相应躯干上部重心向这一侧移动,启动运动平衡调节,胸脊柱段出现对侧弯曲,颈脊柱段出现同侧弯曲,最终达到躯干重心的相对稳定。也有脊柱侧弯只发生在比较短的范围内,不影响全脊柱。

 

腰脊柱段的同侧弯导致同侧深层软组织压力增大,关节突关节摩擦力增加,滑液分泌增加而积液;多裂肌、回旋肌对抗较大的摩擦力,过度做功而劳损;关节突关节周围软组织附着的骨质因长期受到牵拉出现增生;关节突关节受到过度挤压,出现关节面表面积增大,尤

其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承托作用的应用,使上关节突明显膨大,甚至包被下关节突,限制关节突关节的相对运动。对侧竖脊肌兴奋代偿,日久出现对侧腰骶部疼痛。胸脊柱段弯向对侧,使同侧肋间隙开大,呼吸运动时同侧肋骨与肋软骨之间过度牵拉,出现肋软骨疼痛,表现为“肋软骨炎”。(图5-4-18

颈脊柱段弯向同侧,同侧上斜方肌、头夹肌、头最长肌、胸锁乳突肌、颈阔肌收缩,整个颈部力学支点在下颈段,所以出现下颈段深层压力增加,诱发下颈段深层软组织损害。上斜方肌应用增多时,出现颈肩结合处疼痛、肩峰上方痛、枕颈部疼痛及偏头痛;下颈段深层软组织损害出现下颈段深层疼痛感觉;深层损害刺激脊神经后支,导致其同神经元的前支分布区感觉敏感,出现背、肩、臂部疼痛。如存在肩部周围软组织损害,可迅速出现肩部疼痛进行性加重和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上斜方肌和头夹肌的紧张并伴发炎症时,刺激穿出此两肌肉间隙的枕大神经,出现枕大神经痛。头夹肌、胸锁乳突肌、头最长肌长期兴奋紧张,其附着处骨膜张力增高,乳突窦静脉回流障碍,导致乳突窦炎性水肿,刺激其中走行的神经,出现多种症状(图5-4-19)。如无菌性炎症刺激面神经,引起面肌痉挛,通过放松头夹肌、胸锁乳突肌,头最长肌或去掉引起上述肌肉张力增加的因素,对面肌痉挛有积极治疗作用; :刺激镫骨肌神经引起耳鸣:刺激鼓索神经引起舌根部麻刺感及流涎;刺激岩大神经引起流泪、流涕.

颈阔肌(图5-4-20)兴奋导致下颌运动协调性下降,整体受力偏向紧张的一侧,使口腔运动中咬合运动、面部肌肉运动及舌的运动协调性下降,咀嚼加快时易出现咬到口腔壁及舌头的可能性。长期的舌黏膜或颊黏膜的摩擦,容易出现复发性口腔溃疡。

 

脊柱侧凸的变化中,由于关节突关节的侧方拉伸限度是固定的,所以脊柱侧凸超过一定程度时(30°侧弯角),即会出现旋转。

三、水平面调节

水平面调节即脊柱的轴向旋转引起的各脊柱段空间位置的变化。脊柱的水平面调节主要受肩部调节、骨盆旋转和脊柱过度侧弯影响。骨盆的侧向旋转多伴有骨盆的前倾或后倾,骶骨随骨盆的整体运动发生运动,在旋转的同时发生多平面的调节运动(图5-4-21

骨盆周围的斜行肌肉是引起骨盆旋转的重要因素,包括内收肌群、腹内外斜肌和臀大肌、臀中肌后束。一般在臀大肌与臀中肌交界处存在软组织损害时,出现这一部分软组织的黏弹性紧张,使其空间距离缩短,当下肢固定时,骨盆后倾,侧倾并向前旋转,为保证头频空间位置的正确性,驱干势必发生反向旋转代偿并伴随腰脊柱前凸、侧弯增加的纠正矢状面和冠状面异常的运动。坐位时臀大肌及臀大肌臀中肌交界处对骨盆的水平旋转表现得尤为明显。90°的屈髋使臀大肌及臀大肌、臀中肌交界处软组织的远端附着点随股骨空间位 置改变而改变。当臀大肌收缩时表现为大腿的水平外展。当下肢固定时,骨盆侧向旋转趋势明显增加(图5-4-22)。

当反向旋转主要发生在腰段时,腰椎各椎体发生旋转变化,L2以下椎体的旋转总和大约可以产生4°~5°的旋转角。持续发生的旋转导致椎体更多的软组织受到牵拉,离旋转轴心越远的部位发生旋转位移越多。也就是说,棘突和横突的旋转位移最多(图5-4-23)。棘突的旋转导致棘突旁的筋膜、韧带持续牵拉,失代偿时出现棘突旁痛。横突在旋转中的位置改变导致横突尖附着的腰方肌、胸腰筋膜前叶、腹横肌持续牵拉,一般情况下,第三腰椎、第四腰椎的横突最长,旋转时产生的位移最多,牵拉刺激也最多,出现无菌性炎症刺激游离神经末梢产生疼痛的机会也最多。骨盆旋转因素不去除,对腰方肌、腹横肌、胸腰筋膜后叶的治疗只能起到短期效果。脊柱旋转的同时伴有前凸和对侧弯,使病变同侧腰椎横突与髂骨边缘间的空间位移增多,即同侧第三、四腰椎横突发生牵拉劳损的机会增加,出现病变同侧的第三、四腰椎横突痛。横突周围的软组织炎症刺激其前方走行的腰神经丛,出现腰臀腿疼痛。腰椎旋转导致的关节错位俗称“闪腰”,一般发生在身体处于旋转状态下的弯腰动作,经常被旋转复位的正骨方法消除症状,但病因不去除,这种错位还是经常会出现的。骨盆存在旋转时,腰脊柱发生反向旋转纠正躯干上部空间位置,弯腰时叠加在关节突关节上的力量瞬间导致关节突关节扭伤,出现腰部肌肉的保护性痉挛。保护性痉挛稳定了关节突关节的状态,同时增加了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形成肌肉痉挛与关节高压力的恶性循环。放松引起骨盆旋转的因素,可以根治习惯性腰扭伤。胸腰结合部的关节突关节较小,并且处于矢状位,容易发生旋转,当旋转发生于此处时,带动浮肋对肾囊产生压力影响,此压力集中在肾盂水平, 出现对侧肾脏的血液循环下降、空腔部分减小、尿滴流速度减慢等情况。尿液流出减少、变慢使尿液内的成分易于沉积,形成肾结石、当病因去除后,尿流速恢复,小的肾脏内结石会随之排出。同时胸腰段的旋转造成椎体周围软组织力学异常,产生无菌性炎症刺激股神经时,出现股神经走行、分布区的感觉过敏或股四头肌、缝匠肌张力增高。表现为大腿前内侧麻痛、膝关节积液、膝内侧痛、鹅足疼痛、足跟内侧痛等

在呼吸过程中,肋骨随着呼吸发生上、下翻转的动作。除浮肋

外,其他肋骨都与肋软骨连接,肋软骨在肋骨与胸骨间发挥肋骨翻转的缓冲作用。如果反向旋转发生在胸脊柱段,呼吸运动中两侧肋骨活动幅度不一致,会导致旋出侧的肋骨与肋软骨之间扭转剪切力增大(图5-4-24),随着呼吸运动产生相应的损伤,出现肋软骨疼痛。当存在多阶段的明显侧凸伴旋转会出现呼吸不畅,甚至影响胸腔的血液循环。

如果反向旋转发生在颈段,病患同侧的颈部旋转肌群应用过度,出现颈部浅、深层软组织损害性疼痛。当炎症刺激脊神经后支时,通过同根神经反馈,出现前支感觉区疼痛和运动区肌肉痉挛。如果痉挛区域肌肉本身存在潜在的软组织损害,会使损害程度加重,迅速产生进行性加重的疼痛伴功能障碍。如一两个月迅速出现的冻结肩可能与此有关。下颈段旋转运动幅度很小,大约每节旋转角度为1°,旋转代偿时容易出现失代偿性损伤,造成颈、肩、臂部疼痛和肌肉痉挛。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需要稳定肩关节和参与上肢的旋转运动,而肱骨的外旋转肌肉明显少于内旋肌群,外旋肌群易于发生软组织损害,加之痉挛刺激,出现肩部疼痛进行性加重及功能障碍。如果需要寰枕或寰枢关节的反问旋转代偿,则上斜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夹肌、头最长肌、胸锁乳突肌的应用均会增加,产生项平面软组织附着处的损害,刺激枕大神经出现头痛;肌肉痉挛造成枕部向痉挛侧移动,使对侧枕颈前空间加大,牵拉一侧颈上神经节,出现轻度头晕伴单眼昏花或飞蚊症。乳突部软组织附着处炎症蓄积,乳突窦水肿,引发耳鸣、重听、面瘫等症状。第一颈椎横突的前移增加颈上神经节、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副神经的摩擦刺激,头晕、心悸、舌麻、颈肩部酸累感都有可能出现。

腹外斜肌损害引起髂骨前侧骨缘与胸廓侧下壁的空间位置缩短,产生同侧骨盆向后旋转、后倾和对侧倾的情况。腰脊柱出现同侧弯、对侧旋转。腰脊柱段深层压力增加,关节突关节摩擦力增加,多裂肌、回旋肌应用过度,发生无菌性炎症时,出现腰痛、腰腿痛或翻身腰痛,牵拉胸壁引起季肋部胀痛。胸脊柱段出现前屈、对侧弯、同侧旋转。同侧胸段浅层软组织牵拉增多,对侧深层软组织挤压增多,发生无菌性炎症时,出现同侧背痛,严重时对侧胸段深层痛或肋间痛。颈脊柱段反向旋转伴对侧弯曲时,颈部旋转肌群持续拉紧,坐位转头出现颈部疼痛及牵制感。严重的腹内、外斜肌同时损害,牵拉胸廓侧方下沉,腰椎发生侧向弯曲引发一系列症状。

单侧耻骨结节、耻骨上下支附着的内收肌损害,下肢固定时,牵拉耻骨结节引起骨盆前倾、对侧倾斜及同侧前旋转。腰脊柱段前凸、同侧弯及对侧旋转代偿。同侧腰部深层压力增加,出现同侧腰部深层疼痛或同侧腰腿痛(图5-4-25)。胸脊柱段反向代偿,出现相应症状,如背痛、肋软骨炎等。单侧内收肌损害需要颈脊柱段反向代偿时引起对侧颈部深层压力增高,出现颈部深层疼痛或颈部神经刺激引起的肩臂痛。

腰椎固定手术患者,腰部病损阶段脊柱固定,导致腰椎与骶椎间的代偿运动增多,腰骶部关节突关节磨损,髂腰韧带过度牵拉,髂腰韧带毗邻腰骶干,刺激腰骶干出现腰、臀、腿痛。一般右利手的人,右侧旋转较多,右侧腰部出现疼痛的机会较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