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鄠邑的这几个吃食,出了鄠邑区,就很难吃到鄠邑的味道了

 云水终南 2024-04-17 发布于陕西

特色小吃,往往是这个地方最具传统文化的东西。

——这是写各地特色吃食的时候,我意识到一个问题,特别是有些吃食只有当地有,出了当地,你根本找不见。

比如辣子疙瘩,就是鄠邑区都没有几家

吃一次就是过年了:大肉辣子疙瘩

要是问鄠邑区特色吃的,辣子疙瘩当排第一,倒不是有多好吃,是太特色了,特色到什么地步?我只有在县城三家吃过:以前户县饭店,后来户县钟楼旁边。

当然,要是你在一些集会上吃过,我就不评价了。

——你不要看鄠邑区人对自己的大肉辣子疙瘩有多自豪,其实他们一年也吃不下几次。

有人看着就害怕:大肉块块子油汪汪的辣子红艳艳的,吃完就营养过剩了。

看着确实害怕,其实吃起来还好,不腻不辣:肉可肥瘦,汤是酸汤。现在的辣子疙瘩改良多了。

有人说大肉辣子疙瘩其实就是红肉泡馍,说起来也算是吧。

大肉辣子疙瘩中的大肉有两种说法:一是猪肉就是大肉,二是碗里的肉块块确实大,和饺子一样大。

鲜猪臀肉用各种调料煮,七成熟时,用醋烹一下,再加入辣面等炖煨至熟烂后出锅,同时红油油的辣肉汤也做好了。

疙瘩其实就是饺子,陕西很多地方都这样叫,比如铜川。这里的疙瘩一般是素的,形似大馄饨。

吃的时候用锅盔馍,可以让冒一下,也可以边吃边泡。一大碗里有大肉块,有素饺子,有馍块,口感不一样,加上蒜苗等“漂菜”,吃起来就是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的感觉,老陕人么!

到鄠邑区吃这个没有啥选择,就是钟楼旁边的那家店,原来就在大槐树下,后来搞了个广场,保护古树,就退后到大树后面了。

这个大肉辣子疙瘩历史并不长,说是民国初年户县西街书院巷一位姓姬的老者经营:“辣子疙瘩出了巷,街头街尾到处香,争先恐后去排坐,只怕迟了不见汤。”

乡下人进城,外地人来户县办事,吃上一碗辣子疙瘩就跟过年一样。

当然,不能天天过年,以前是太贵了不能天天吃,现在是营养过剩了不能天天吃,所以,整个鄠邑区就这么几家。

陕西的“过桥臊子面”摆汤面

还有一个基本上不出鄠邑区的特色美食,就是摆汤面。

摆汤面以前也只有过红白事的时候才能吃到,我第一次吃就是如此。每个人发一个碗,碗里有臊子,一个桌子上一大盆面,各自在大盆捞面,各吃各的。还有人端着臊子盆转,给需要臊子的人续上。

我对这种吃法甚是惊奇。后来跟人接亲的时候,是另一种小碗,一连吃了十来碗,也不算多。

户县摆汤面与一般面吃法不同,要“过桥”,一碗面一碗臊子汤。

面条要“薄如铜钱,宽似韭叶”,又薄又有嚼头:“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叠丝线,吃到口里嚼不断,咽到肚里香半年”。现在户县本地人家做摆汤面,也是用机器压面,很难再吃到纯正的手擀面了。

摆汤面的汤讲究大,讲究汤汪味厚,汤亮菜鲜。肉臊子要将肉中油份煸炒而出,炒至酥烂便于入味。配料有黄花、木耳、油豆腐丁、西红柿、韭菜、蒜苗、葱花,配户县的陈醋。

吃时挑一筷头面条放入臊子汤中,来回摆动,让其充分沾上调味汁子,一口吃完,再挑一筷头,边摆边吃。

这算是“过桥臊子面”,在陕西面食中算是很奇特的了。

不过,现在很多人都嫌摆汤面的臊子汤太“汪”,其实就是上面一层而已。

过了点儿就吃不上的软面

说实话,很多人都没有吃过正宗的户县软面,不要嘴硬,往下看就知道了。

就是你到户县的一些饭馆吃户县软面,过了点儿,估计是吃不上的,我就有两次没有吃上。

(没办法,扈邑区写着写着就变成了户县,写成扈邑区摆汤面,写成扈邑区软面,咋看咋尴尬)

我第一次吃是在酒后,服务员过来问一圈大家要多少面,户县的朋友们开始报“二两”“三两”“四两”,有个没喝酒的就报了半斤。

大家接着喝,一会儿服务员端上了一大盆拌好的面,旁边放着一摞碗,大家就自己捞自己的,站着吃完回来接着喝。

从此,我知道了正宗的户县软面都是拌好端上来的。

其次,户县软面的面饧的时间长,一般来说早上饧多少,这一天就卖多少,卖完就没有了。

你看,你吃过几次正宗的户县软面?

正宗的户县软面是手擀面,户县软面并不软,反而地道好吃的还要“硬”一些,才筋道。在户县户县软面以前叫做干面,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了。

一般来说,饭馆里的软面肉臊子豆腐豆芽韭菜是标配,有时候因季节可以加些青菜,但总的来说就是那么几样。

咋样,我写了三种户县的特色吃食,是不是和你印象中的一样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