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9.3分,剖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必看钱穆名作

 玖弋阁 2024-04-17 发布于上海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演讲稿的合集。在这本书里,他对汉唐宋明清的政治制度作了解析。

这一解析分别从皇权、相权、税制、兵权、科举制度入手。在每一章的最后都会指出这个朝代政治上的一些缺陷,这种缺陷多半是因为政治制度制定时所留下的漏洞。

因为是演讲的文字版,所以内容并不晦涩,简单易懂。尤其对不同朝代的官员设置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讲解。

这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一本书属于经典书籍。

钱穆在这一本书里说,中国社会其实是一个平等的社会。从汉到清都延续节制资本的政策,而除去元清外,其他一切特权的废除都是始终如一地贯彻,所以封建社会很早就被推翻了。从宋朝之后就形成了一个平铺的社会。

相比较于西方,其实中国很早就有了一套法治的制度。他的这句话说的就是从汉朝开始就有完备的机关设置。

汉朝的三公九卿以及专门负责皇帝事务的六尚,成为后世三省、六部的雏形。后世所有朝代的政府设置都是从汉代演变过来的。

所以从这本书上可以看出,对于后面的朝代,钱穆对汉朝、唐朝的制度其实是非常欣赏的。对于清朝,可能是他最不屑一顾的。他认为清朝的制度更像是一种私心的设置。

清朝的制度本身是一个部族政权,由满人部族支持皇帝的政权。

清代已经将六部降到很低的位置,皇帝本身有内阁大学士和军基处作为私人秘书,而军机处又成为了皇帝更私人的秘书即南书房,比内阁大学士的地位还要高,而内阁大学士被选入军机处

内阁大学士签发明发上谕,而军机处发布的是寄信上谕。到了后期寄信上谕成为最主要的一个诏书来源。

本来六部有一个尚书,一个侍郎,一正一负。但是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个汉族尚书就要有一个满族尚书,有两个汉族侍郎,就要有两个满族侍郎。

而尚书和侍郎变得都可以单独上奏皇帝,因此形成了彼此牵制的局面,谁也不知道谁说了什么。六部的事务也就没有办法作出决定,一律由皇帝作出决断。

任用官员无论大小皇帝一律要接见,实际官员最终的任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科举制度成为愚民的政策,给汉族点甜头让他们少一点反对,实际在任用官员的比例中,汉人占比很少。

在领土上将关东三省、台湾、察哈尔、绥远、新疆设为禁地,不许汉人出关。只将本部十八省作为中国,然而实际上这些境地很早以前都是中国的。满族将中国分得七零八落,就是怕汉人造反。

汉代时候是皇权和相权分开的阶段,呈现相互牵制的局面。

皇帝之下有六尚,分别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尚书是管皇帝的文书。

三公九卿是政府里的最高官。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管监察辅助丞相,相当于副丞相。

九卿包括:太常(管皇家的庙),光禄勋(管皇宫的门禁侍卫),卫尉(管王宫的卫兵),太仆(皇帝的车夫),廷尉(掌管法),大鸿胪(外交),宗正(管皇帝的家族),大司农(管政府经济),少府(管皇室经济)。

九卿都隶属丞相,同时丞相下有十三曹。

地方政府分两级郡和县。郡的长官叫太守,地位和九卿平等。九卿和太守可以转任,相当于仕途的变化。

汉朝的国立大学毕业考试叫科,甲科出身为郎,乙科出身为吏。

郎属于光禄勋下面的皇宫侍卫,一般是三公九卿或地方太守的后辈。大臣们可以向皇帝申请,让自己的孩子进攻当侍卫。

甲科出身的就是知识分子去做侍卫,而乙科的就回到地方政府充当吏。

地方政府除了郡守,县令是中央派遣的,其他官员都是由太守县令自己任用的。

地方也可以选举人才到中央,不定期的比如是皇帝继位或灾年,需要选拔贤能人才,第二个是特殊选举,比如有国家大事需要特殊人才的时候。第三个是定期选举就是举孝廉。但举孝廉非常容易形成一个裙带关系。

唐代终于把丞相的权力分割给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撰写诏书或者敕,门下省进行复合或反对或认可,尚书省进行执行。

皇帝也可以绕过中书省门下省下达诏书

文官分九品,一二品是元老,没有实际责任,三品为官吏,所以三省的最高长官是三品

武官为勋阶,有爵位而没有实职。

政事堂是由中书省召开,门下省中书省参加进行议事的地方,最少有两个人参与,一个是中书令,一个是门下侍中。执笔,是会议的记录者,依次轮流执行,他也是最终下文字决定的人。

尚书省由六部组成:吏户礼兵刑工。每部有四司,所以六部有二十四司。唐六典记载了每部的职责和人员分配。

唐代的地方政府分为中和县,州分上中下三级,县也分上中下三级。地方政府的任命全部由中央来决定地方官员的升迁也仅限于地方。

地方最高的长官是刺史。

御史台是单独设置的监察机构。

左御史是对中央进行分察,六部中每两部设置一个监察浴室。

右御史是县级地方进行分巡,全国分为十道。就有十个监察使。监察使如果留任在地方,经常会成为隐性的最高长官,如果中央给予他长期任命的授权,那他就成了节度使。唐代节度使容易形成藩镇反对中央。

九品中正制是一套人才评价体系,为内部招揽人才升迁人才做参考。

唐代的科举制度沿袭了汉代工商不可以报名,但它为更多的其他人打开了一条上升通道。

工商不可以报名是因为政府认为他们是为私利进行科举考试,不会为国家作出贡献。

科举先由尚书礼部进行才学考试,合格后成为进士及第,获得做官的资格,再由吏部进行考试,考察仪表口才和公文,主要是能力。

唐代科举的问题是报名是没有人额限制的,但是官位是有限的,以至于后期很多人报考。唐朝不得不扩大政府组织来应对,产生了员外官和候补官。

军事上是全兵皆农,士兵的所有装备自己准备。基本上唐朝不用在是养兵上花费。

结语

从上面的内容就可以看出为什么钱穆会推崇汉朝的制度,而非常鄙视清朝的制度,因为清朝的制度在实际操作中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私心都偏向于确保自己的统治,所有官员都是他股掌里的玩偶。

而汉朝是相对分工明确的一个制度。九卿就管皇帝的家务事,是宫职,宰相是属于皇帝的管家。这是因为封建时代以家为国,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家,所以整体上来讲政务相当于家务,那么宰相也就是一个总管。

到了唐代相权分离,更好地由三省来执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分权能更好的行使职责,是将原本被皇帝夺走的丞相之权,重新还给了这三个部门。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共七章,内容不算多,但是值得好好看一下,能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加上钱穆对中国政治制度独有的见解,值得看一看,思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否真的如他所说的那样。

【文/云玖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