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权与相权的博弈:给皇帝端尿盆的侍中,在隋唐时期竟成了宰相

 思明居士 2019-04-23

侍中,是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身边的侍从人员。侍中时常可以出入禁中,是皇帝的跟班,除了拎衣服拿包这种事外,还得给皇帝端尿盆。在古代,尿盆有个文雅的名字叫“虎子”,因此侍中也有个文雅的名字,叫“执虎子”。可就是这样的一个职位,通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隋唐时期,位列三省六部制中三省之一门下省的首脑,并且成为了当朝宰相。这究竟是为何呢?今天杜少就来讲一讲,侍中一职的崛起,这背后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皇权与相权的博弈:给皇帝端尿盆的侍中,在隋唐时期竟成了宰相

古代侍中群像

一.三公九卿制度的消亡,尚书先于侍中崛起

我国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西汉承秦制,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丞相纵览朝政,太尉统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与皇帝坐而论道,地位尊崇。九卿负责政府运转。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期。由于汉武帝幼年登基,大权先后掌握在其祖母窦太后、母亲王太后手中,故汉武帝别出心裁地建立了所谓“内朝”。内朝人员以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等实权军人为首,其他文职人员冠以“侍中、散骑常侍、尚书”等称号,以侍从秘书顾问的身份参与决策。这样,内朝成为了实际的决策机构,而原来的三公九卿则沦为“外朝”,成为了执行机构。虽然如此,内朝更像是天子家臣,侍中还是要负责为皇帝端尿盆这类工作的,也就是“执虎子”。

第一个以内朝身份将三公彻底架空的机构是尚书台,首脑是尚书。尚书品级低,但是却掌握了写诏书、发布命令、弹劾监察丞相的权力。汉武帝死后,霍光以大将军录尚书事的身份辅政,第一次使得尚书的权力达到顶峰。东汉建立后,尚书成为了实际上的真宰相,权倾天下。凡是权臣都“录尚书事”,只有掌握了尚书台,才算是掌握了中枢决策权。

皇权与相权的博弈:给皇帝端尿盆的侍中,在隋唐时期竟成了宰相

大将军霍光

二.侍中、中书令同时崛起,为真宰相,三省六部制确立

物极必反,尚书权力过大,必然导致皇帝像当年架空“外朝”一样架空”尚书”。如今的大将军录尚书事,和西汉初年的丞相并无区别,因此,皇帝需要再次分割相权。“近水楼台先得月”,本就是内朝成员的“侍中、散骑常侍”等这些贴身跟班“执虎子”们借着东风开始走向了人生巅峰。这些人越来越侵夺尚书的决策权,导致尚书成为了纯执行机构。

魏文帝曹丕时代,有一个叫苏则的官员,被任命为侍中,从此开始参与中枢决策,品级虽低,但是权力很大。他的好友吉茂十分嫉妒,于是酸酸的对他说:“你小子怎么当了个执虎子,这是端尿盆的官啊!”苏则说:“我哪像你啊,当了个闲散官员,天天悠闲的无所事事”。吉茂就是外朝官员,属于政府正式编制,但是却嫉妒苏则当了侍中。晋武帝司马炎时期,任凯和贾充各自朋党争斗。当时尚书台已经变成了正式的政府机构尚书省(外朝化了,也意味着皇帝不信任了)。贾充就给皇帝建议升时任侍中的任凯为尚书省的吏部尚书。吏部尚书品级比侍中高,但是任凯却不高兴。果然,失去了决策权的任凯很快就被贾充斗倒了。

从以上两个故事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侍中,虽说还没有正式成为宰相高官,但是已经是实际上履行宰相职能。与侍中一起崛起的还有中书令。曹魏本着将分权进行到底的原则,让中书令负责起草诏书,侍中复核封驳,二者共同参与决策。因此才会发生魏明帝曹叡弥留之际,中书监、侍中孙资、刘放二人能影响曹叡决策,将辅政大臣换成曹爽、司马懿的故事。

经过南北朝时期中书令、侍中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当年端尿盆的侍中终于正式官方被确立为真宰相了。三公九卿制度彻底被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中书省首脑中书令,负责决策。门下省首脑侍中,负责审议驳回。尚书省首脑尚书令,下辖六部,是纯粹的执行机构。三省首脑并列为宰相。然而,真正决策核心就是中书令和侍中。尚书省是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皇权与相权的博弈:给皇帝端尿盆的侍中,在隋唐时期竟成了宰相

三省六部制

三.三省六部制的昙花一现,皇权与相权的再次博弈

尚书令不行了,侍中和中书令风光无限,二者谁的地位更高要分时期。比如初唐时,宰相都去门下省开会,所以侍中就是宰相之首。唐中宗时期,大宰相裴炎是中书令,于是宰相们又都到中书省开会。三省制度,看似十分完美,各司其职,但是却只存在了90余年就消亡了。这是为什么呢?

再次回顾开头我讲的,其实三省能取代三公,最初就是汉武帝权力博弈的结果,让本是天子侍从家臣的近侍参政了。但是发展到了隋唐,三省成为了正式机构,地位尊崇,三省首脑不再如当年的家臣一般,天子一句话就能任免。在唐朝,凡三省官员的任命都有了复杂的程序,非功勋大臣不得担任。而三省日益权重后,又重新对皇权构成了威胁,并且互相之间也开始扯皮,影响办公效率。于是唐朝的皇帝们,又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叫“差遣”。无论你是什么官员,我赐给你个头衔叫“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平章事”,你就可以临时成为宰相,同样,皇帝一句话就可以免除这个临时差遣,让你各回各家。这个权力完全在皇帝手里,绕过了那些复杂的程序。久而久之,中书令、侍中这俩职务成了虚衔,成了荣誉头衔。而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头衔的官员,才是真宰相。三省制度名存实亡。而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个叫张说的宰相,干脆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并为中书门下,三权分立不存在了,三省制度彻底消亡。尚书省虽然犹存,但是仍旧是纯执行机构,渐渐地没有了宰相职能。之后各朝各代,虽然宰相依旧不是一人,但是再也没有恢复到三省制度这样三省官员职责泾渭分明的时代。总之,皇权受到相权的威胁时,最终皇帝都会不断发明新机构取代旧机构来削弱分化权力。只有这样,皇权才永远是至高无上的。

皇权与相权的博弈:给皇帝端尿盆的侍中,在隋唐时期竟成了宰相

开元宰相 张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