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三公九卿制”入手,剖析皇帝集权的“三省六部制”

 瓜子心 2020-08-08

前言

中国华夏伍千年她所造就的文化,精神,制度底蕴极其深厚,四大发明全部来自中国。公元前475年(战国时代中期)华夏族已经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国封建社会,而西方欧美呢,是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比华夏族晚951年。

华夏文明延续伍千年为能更好的统治这片土地,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历了五大阶段,今天我们主要剖析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最高统治者---皇帝为控制广袤的土地,为自己以及子孙后代能延绵不绝,永享富贵而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而做的一些制度变革。

三公九卿制


在《史记》:“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

文献的三公朝中最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统称在西汉的《礼记》《尚书大传》中三公指的是:司马,司徒,司空。而《周礼》中的三公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创新制地方实行郡县制,使得皇帝,中央,朝廷政令可监制到帝国的每一个人,而为了使自己的帝国可以传承万世。

其中中央设立三公即: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栗内史,少府,太仆。在秦汉初期辅佐皇帝的处理政务的,管理国家的主要是丞相,太尉不常有。自汉武帝开始因受《经学》的影响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但民间常把中二千石的高官称为九卿。

文献《史记》

三公九卿制度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夏朝,《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

自古对于三公的叫法各有不同,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但在《韩诗外传》记载:“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

汉武帝改中央官制,把中央分为内朝官,外朝官,内朝官: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侍中,博士等,而外朝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及麾下百官。都是有皇帝直接统辖的,并都为皇帝服务。如果了解英国历史大家都可以看出三公九卿制度有君主立宪的影子在里面,主要是有丞相主持百官商议,讨论政事,有时皇帝会亲临,但还是由丞相主持商议,如果皇帝不再丞相会把结果上奏皇帝,等待决断。

但是它君主立宪制由本质区别,诸官都对皇帝一人负责。在汉武帝之前,丞相可真是位高权重,就连皇帝有时也要忌惮三分,丞相病时皇帝必须前往探望,丞相若死皇帝必须前往吊唁,赐棺,赐地,赐冥器等等,武帝时期皇帝对丞相田蚡言听计从。

但是,他却得寸进尺,他推荐人做官,重要的位置都成了他的人,把皇帝任命官吏的权力都夺走了,皇帝就对他说:你认命完了吗?我打算任命一些人。田蚡想在考工官署的土地上扩建私宅,就去求见皇帝,后皇帝大怒,并斥责。所以武帝就把奏章的拆读与审议交给了尚书台。自此实际的政权已移交尚书台,丞相有过失可有尚书令弹劾。

东汉光武帝刘秀更是扩大了尚书台的权力,在《通考·职官考》里有这样的记载:“至后汉,则(尚书)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

至此三公彻底成为了荣誉职衔,只有议事职责,没有了实际的权力。此后尚书台成了东汉时期的真正掌权者,国家中央的权力全部集中到皇帝的秘书处—尚书台。但是九卿与西汉几乎一样,只是进行了裁并,属官精简其他没有变化,只因其没有触动皇权,俗话说:“高度不胜寒”就是这个道理。东汉时期的九卿,分别隶属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为太尉所领;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为司徒所领;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为司空所领。

到了西晋在中央官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动,三公仍在,九卿也留;但是这是管制已经发展成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这便是三省六部制的雏形。隋朝统一,皇帝设置三省六部制,自此沿用800年三公九卿制度宣告结束。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度是古代组织最严密的中央管制制度。它创于隋朝,胜于唐朝,一直被沿用至清朝灭亡,封建帝制的结束。三省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设四司),所以从部门的设置我们不难看出尚书省的权力最大,尚书省之首尚书令就是实实在在的宰相,他的权力虽大,但有中书令,侍中的牵制,与丞相相比也就是三分之一。但是三省之首虽为宰相但权力已经大大不如以前了,五代时期连年征战,三省成为了虚设,也不掌握权力,政事皇帝指派专人或特派使臣前往办理。

宋代三省虽在,但皇帝另设枢密院,三司,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了,三省更是名存实亡了。中书令,尚书令都成了荣誉衔,没有实权。同中书门店平章事成了真正的宰相。在《古今源流至论》后集卷二《三省》有这样的记载:“国初三省长官第为空名,惟侍中有真拜者。”

二府三司制

三省六部制度唯三省发展曲折,时断时续,变化不定,但自隋唐之后六部几部不曾废弃,可见自朝廷初建,皇权与相权相争之必然,为了维护皇权统治者不断削弱相权,后将相权分解大大削弱相权,更加增强皇帝的权力,这也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没有出现,外戚,权臣,宦官,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吧。

评价

三公九卿由来已久都是为了统治者管理天下,使得他们能坐拥宝座,但三公在朝中权力极大,官位更是极高,俗话说:“天下安,注意相(丞相);天下乱,注意将(太尉)”。可见三公影响力是多么的大,他们权力大了,自然会压制皇权,使得皇帝不能安心,于是皇帝不断更改官名,试图来削弱三公的权力,如:秦始皇设立左右丞相,汉武帝设立内外朝,重用秘书处尚书令,导致尚书令权力过大,后期更出现尚书台掌权。此后也出现了很多叫法如:大司马,大司徒,大司农,在汉武帝时期更有太师,太傅,太保为正一品位列丞相之上,实为虚职没有实权,不参与朝政。

官职史料记载图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又将官制进行改革,隋创立三省六部制度,更是大大削减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唐朝将三省六部制发扬光大,达到鼎盛时期,但是唐朝的制度是我们目前的社会的机制很相似的,他把决策,审议,执行三全分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政事的决策减少一人独断失误的情况,同时唐也名相最多的一个朝代,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狄仁杰,张九龄,姚崇,宋景,马周,张柬之,张说,刘晏(理财名相),杨炎,李泌(扶危济困四朝元老),陆贽,裴度(元和中兴的功臣)等等。

职位等级图

唐朝制度明治,更多人参与进来,更加民主,初期虽有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士家大族垄断,但在唐太宗时期皇帝已经逐渐提拔寒门世子,如魏征,马周等。

在历史的大发展时期几乎都有寒门的参与,如唐朝大量启用寒门,致使唐出现多次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后期的元和中兴),寒门出人才,因为他们身在其中了解,明白其中酸楚,才真正的为底层的人民着想,为他们谋福利,解决了最艰难的社会才能祥和,才能迎来大的盛世,社会生产力才能空前发展,达到顶峰。

参考文献:《史记》、《周礼》、《礼记》、《尚书大传》、《韩诗外传》、《通考·职官考》、《三省》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