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货币金融|美元及其国际化历程

 郎中骑 2024-04-18 发布于广西

美元的国际化历程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凭借着欧洲债权国的地位,逐步将美元塞进欧洲货币市场,使得美元成为欧洲各国必须持有的货币,因为欧洲各国都要用美元来偿还欠美国的战争债务。而美国又利用大萧条的机遇开启了废除或金这个国际货币的第一个步骤。从而为美元将来登上国际货币的宝座开辟了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大发战争财,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并试图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二战结束后,各国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经济实力急剧增长,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从1941年到1945年,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47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源源不断流人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当时世界黄金储备的59%。这为美元霸权地位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美国当时虽然已经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经济大国和强国,但是,美国也面临着因公共支出减少而出现经济衰退的危险。而这种危险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就业问题。当时美国国内的就业状况是—如果美国想实现充分就业,美国政府就必须额外提供600万个工作岗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美国经济的稳定,而且可能影响美国政治的走势,因此,对于美国政府来说,战后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扩大就业。但是,当时的美国国内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企业也缺乏扩大再投资的资金支持,要实现国内的充分就业,就必须尽快打开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这是当时美国唯一的出路。据估算,美国的年平均出口额只有达到100亿美元的水平,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而当时的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强国,不再惧怕开放和建立多边的国际经济体系。美国对于自己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充满着自信,因为,在长达4年的二战中,美国已经让世界充分领略到了美国超强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美国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在世界上已经独步天下,无出其右者。

但是,在当时美国人的心底里,依然存有一个深深的阴影—在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英国依然是美国最大的威胁。美国认为,英国特惠制和英镑区是战后妨碍美国货币国际化和对外经济扩张的主要障碍之一。例如,在1933年美国与阿根延之间的贸易谈判中,就直接规定了阿根延出口中的英镑收入除了用于偿还英国的债务外,余下的英镑应优先购买英国的商品和服务,以及支付英国持有的阿根廷国债的利息和红利。因而,美国提出将不允许保护关税、贸易限额,以及诸如竞争性货币贬值、多种汇价、双边清算协定、限制货币自由流通措施等各种形式的金融壁垒存在下去。但当时英国在货币金融领域里还有一定的实力,英镑仍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之一,国际贸易40%左右是用英镑结算,特惠制与英镑区依旧存在,英国在世界上还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1943年,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和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了“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

“怀特计划”是从当时美国拥有大量的黄金储备出发,强调黄金的作用,并竭力主张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以便于美国对外进行贸易扩张和资本输出。它主张在战后设立一个国际稳定基金组织,基金组织发行一种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与之保持固定比价。基金组织的任务主要是稳定汇率,实际上这是为美国输出过剩资本、控制和掠夺其他国家服务的。“凯恩斯计划”则是从当时英国黄金储备缺乏的困境出发,尽力贬低黄金作用,主张建立一个世界性中央银行,称“国际清算联盟”,各国的债权、债务通过它的存款帐户转帐进行清算。两个方案反映了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权的目的。从1943年9月到1944年4月,美、英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国际货币计划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第二,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一黄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由于牢牢地把握住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契机,美国实现了拥有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实力的理想。其实,美元早在1944年以前就达到了很高的国际化水平,布雷顿森林体系只是对美元已有的国际地位进行法律上的追认,而美元对国际社会更深远的影响则是通过这之后以各种名义向全球进行的资本输出达到的,所以,以资本输出深化其国际化程度是美元国际化的一大特征。

但是,在美国崛起和美元成为国际中心货币的历程中,美国曾经打响了把英镑和黄金拉下国际货币霸主宝座的两大战役,结果是——美国利用一战和二战这两次历史机遇,把英镑拉下了国际货币霸主的宝座;利用1929年的大萧条、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终于在1971年单方面宣布美元与黄金彻底脱钩,把黄金这个传统的国际货币赶下了国际货币的舞台。从此,美元代替了英镑和黄金成了国际中心货币,从而确立了美元国际货币霸主的地位。这一系列行为的成功,既是美国运筹帷幄、积极作为的胜利,更是历史给予美国千载难逢的机遇的结果。在当今世界如果还有国家想再走当年美国和美元的崛起之路,恐怕已经不可能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学者认为“美元体制”将难以持续,因而在国际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旨在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但是,在掀起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浪潮之前,至少有六个问题必须首先明确:第一,现在是否有完美的国际货币体系取代美元体系?第二,美元衰落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第三,是否需要针对美元真实的状况进行一次世界规模的调研或者摸底?第四,现阶段是否存在美国的霸权衰落或者被更替的可能性?因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或者调整的前提,必须是出现了世界霸权的更替。第五,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各国和地区是否能够迅速摆脱对于美元的依赖?第六,美元是否依然是世界经济和贸易体系的重要支撑?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情况是一金融危机后美元依然是国际强势货币。

事实上,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元的长期贬值趋势一直是国际金融界谈论的话题。但当每次危机爆发后,美元依旧是各国政府或投资者确保其资产安全与风险规避的避风港。美元的地位实际上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这种状况即便在欧元诞生后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欧元区经济所遭受的超过美国本身的重创,已经表明欧元尚不具备替代美元成为国际主导货币的能力。纵观美国和美元的发家史,它们不是像荷兰、英国、法国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依靠发动战争、建立和掠夺殖民地的方式而成为世界大国和强国的;美国依靠的是一个资源配置效率极高的自由市场体系,其核心机制就是以调动或配置世界上的资源为前提,使其他国家对其产生经济、金融上的严重依赖。发展到今天,美国可以凭借其高效、发达且开放的金融市场,不仅使其货币政策有利于国内经济,而且,由于美元的绝对的国际中心货币的地位,而不必担心其国际收支状况和汇率水平,使得美元成为美国操控国际金融和经济的有力大棒和工具,使得其他国家要想进入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经济社会就必须承担来自于美元的压力,而美国则利用作为国际交易中主要交换媒介——美元的垄断地位,以通货膨胀率或美元贬值的方式谋取更多的铸币税收入。同时,美国通过向世界市场提供国际货币——美元,形成了美元资金的良性回流,增加了世界各国在贸易和金融上对美国的依赖和依存度,它们要想自己不被踢出国际经济和贸易体系,就必须自发地维持作为国际货币体系核心的美元的国际竞争力和垄断权,否则,它们就别想被国际主流的贸易体系接纳,甚至面临遭到“经济流放”的惩罚。这就是迄今为止美国和美元依然占据着世界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因所在。一句话——美国的金融霸权至今尚难动摇。只有在美元体系自身发生变化或者衰落的情形之下,美元才能真正地衰落或者消亡。

文章来源:《货币简史》- 苗延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