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洵《六国论》中夸张手法的运用

 810的老好人 2024-04-18 发布于广东

苏洵《六国论》中夸张手法的运用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夸张必须达成一定条件,就是它不符合事实,但它合乎情理。若是与事实相符,它就不成为夸张,若是不合乎情理,它就违背了夸张的初衷,变成无效夸张。

常用的夸张方式有两种,一是扩大夸张,一是缩小夸张。这两种夸张方式在苏洵《六国论》一文的第二段中就有很好的展示: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五处夸张: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我们通过“其实百倍”可以知道此处用了扩大夸张的方式。各诸侯国奉送给秦国的土地,当然不可能真的比秦国用战争手段获得的土地百倍还多,但这一数字的放大,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秦国获得土地之容易,各诸侯国丢失土地之多广,而战争手段反而成为了次要方式,真叫人惊诧莫名,难以理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我们通过此处可以感受六国先祖开疆扩土过程之艰难,“尺寸之地”当然不是六国拥有领土的准确体现,但这极小的计量单位,却让我们感受到六国先祖历经无数年才积累的土地的价值之高昂,这每一寸土地,都是他们的先祖披巾斩棘、栉风沐雨而来的。这里运用了缩小夸张的方式,把六国开创的艰辛历程浓缩在这短短的文字之中,极有表现力,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此处我们抓住的是“草芥”一词,草芥常用以比喻微小轻贱、无价值的东西,可我们来看这里比喻的对象是六国的土地,土地不管于哪个时代都是极为珍贵的,对古代社会尤其重要,想想各国打生打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的不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呢吗?怎能不宝贵,这里说它不宝贵,如同草芥般轻贱,怎能符合事实?但它的确说明了六国为了苟安,不吝惜割让自己的大片土地给秦国,葬送了祖先无数年的积累。将极大写为极小,将极有价值说为极小价值,这是缩小夸张的运用方式。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此处乍一看并没有运用夸张手法,但我们仔细分析,其与事实也有很大的出入,所以仍然包含着夸张手法。首先是“今日”“明日”两个时间概念,把六国争相割让土地给秦国的时间极剧缩短了,六国的丧土失疆必然是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过程,但此处缩短了时间间隔,似乎六国是时时刻刻都在割让土地一般,这里运用的是缩小夸张的方式了。但用了“割五城”“割十城”两句,则又是运用了扩大夸张的方式,试想,纵使六国真的幅员辽阔,但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六国的不肖子孙们再怎么“崽卖爷田心不疼”,也不不可能真的以这样的豪爽割让出土地给秦国,可是这一数量的放大,的确能让读者感受到这六国子孙的不争气。这一缩小一放大的结果是,六国的土地很快就割让完了,让人哀其不幸更怒其不争。

“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此处运用了缩小方式。“得一夕安寝”,形容六国通过割让土地来向秦国求得的苟安是非常短暂的,只有“一夕”,“一夕”当然不至于,却突出了六国的懦弱与愚蠢。所以很快,“秦兵又至矣”。那能怎么办呢?六国只好继续割让土地了,直到割无可割,直到灭国亡宗。由此,我们感受到的是六国因为割让土地的做法导致了很快灭亡,所以割让土地而谋求苟安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通过时间的缩短,作者把六国灭亡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极有震慑力,引起我们的深层思考。

从严肃意义上来说,《六国论》作为一篇政论文,是不应该用这么多夸张手法的。但苏洵在这里却用这一系列的夸张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确是增强了他观点的论证力和说服力,引起了后人的深刻思考。不管是扩大夸张,还是缩小夸张,都实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所以,苏洵在夸张手法上的运用是成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