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微塾】散文句与拗句

 谷山居士 2024-04-18 发布于上海
走进诗摘词选,品味诗意人生



图片



图片

诗词微塾


图片

散文句与拗句

七言律句比五言律句多增二字,不仅成就了2+2+3 和4+3两种不同而互补的韵律节奏,催生出上节所讨论的各种新颖的主谓句和题评句式,还能容纳众多结构特殊的散文句和拗句。所谓散文句是指书面和口语中违背诗歌节奏的句子,即不按诗歌中双音、三音单位组合规律而构建的句子。拗句一词普遍用来指违反近体诗平仄规则的句子。这里,笔者将对此义加以扩充,用它来指违反近体诗固定韵律节奏的句子,也就是说指所有非2+2+3 和4+3式的句子。当然,七律中各种拗句“拗”的程度不一,陌生化的效果亦有很大差别,下面笔者将加以甄别。

将散体文章的内容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追求艺术的升华,这似乎是唐人很喜爱做的事。杨慎在《升庵诗话》卷十二“夺胎换骨”一条有此记载:

汉贾捐之议罢珠崖疏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后汉·南匈奴传》、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全用其语意,总不若陈陶诗云:“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对散文“夺胎换骨”的改造是依赖七言律句来实现。在用于改写散文的同时,七律自身也深深地受到散文的影响,引入了许多散文体的拗句。对此现象,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有所评述:

晋人谈理,言中有言;唐人作诗,句中有句。子美“把君诗(句)过日,念此别(句)惊神”,“不贪(句)夜识金银气,远害(句)朝看麋鹿游”,是句中有句也,人亦知之。至“且看欲尽花(句)经眼,莫厌伤多酒(句)入唇”,恐未必了了也。“欲尽花”,钱起之“辛夷花尽杏花飞”是也。子美又有“离筵伤多酒”之句,“多酒”二字,想唐时口头语。至今主人劝客云:“今日饮无多酒。”客谢云:“酒多矣。”此语犹传也。不然,子美何一再用之乎?刘辰翁以多酒为不成语,不知其义也。

叶氏在这里用“句”来标示诗句中违反正常律句节奏的停顿,而他称“唐人作诗,句中有句”,就是指唐人明显有使用非正常停顿的拗句的倾向。黄生《诗塵》将唐人七言律句分为十大类,其中4+3和2+2+3两类是遵循诗歌韵律节奏的正常句,其他八类都是不同程度的拗句。4+3和2+2+3句结构上文已作详细分析,这里不再赘述,只对八类拗句进行讨论。这八类又可分为“头轻尾重”和“头重尾轻”两种。“头轻尾重”的拗句有以下四式:

上三下四,如

“洛阳城/见梅迎雪,鱼口桥/逢雪送梅。”(李绅)

“斑竹岗/连山雨暗,枇杷门/向楚天秋。”(韩翃)

上二下五,如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杜甫)

“霜落/雁声来紫塞,月明/人梦在青楼。”(刘沧)

上一下六,如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杜甫)

“烟/横博望乘槎水,日/上文王避雨陵。”(唐彦谦)

上一中三下三,如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杜甫)

“门/通小径/连芳草。”(郎士元)

在这四式中,前两式读来就是自然通顺的散文主谓句,上三下四式是主、谓、宾语齐全的简单主谓句,而上二下五式是前后关系紧凑的复合主谓句。当然,如诵读时拖长句中上下部分之间的停顿,两式亦可产生题评句的效果。后两式读来并不太像我们在散文中见到的句子,而更像诗人别出心裁创造的题评句,其上一是题语,而后面部分则是评语。

“头重尾轻”的拗句也有四式: 

上五下二,如

“不见定王城/旧处,常怀贾傅井/依然。”(杜甫)

“同餐夏果山/何处,共钓寒涛石/在无。”

上六下一,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前星宿/稀。”(杜甫)

“忽从城里携琴/去,许到山中寄药/来。”(贾岛) 

上二中四下一,如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崔颢)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杜审言)

上一中四下二,如

“诗/怀白阁僧/吟苦,俸/买青田鹤/价偏。”(陆龟蒙)

这些“头重尾轻”的句子都呈现明显的题评结构,前面五或六字为由主谓小句构成的题语,描述一个具体的场景,而句末的一字或两字则是评语,表达诗人对此场景的观感和评议。

在黄生所列举的八类拗句之中,有六类引了杜甫的诗句为例,而其他所引诗人都仅有一例入选。独尊杜甫的七言律句,奉之为七律句法的圭臬,乃是绝大多数古代论诗家所持有的立场。王世懋《艺圃撷余》对杜甫无与伦比的句法创新作了以下的总结:

少陵故多变态,其诗有深句,有雄句,有老句,有秀句,有丽句,有险句,有拙句,有累句。后世别为大家,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丽句也。轻浅子弟,往往有薄之者,则以其有险句、拙句、累句也,不知其愈险愈老,正是此老独得处,故不足难之,独拙、累之句,我不能为掩瑕。虽然,更千百世无能胜之者何?要曰无露句耳。其意何尝不自高自任?然其诗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曰:“新诗句句好,应任老夫传。”温然其辞,而隐然言外,何尝有所谓吾道主盟代兴哉?自少陵逗漏此趣,而大智大力者,发挥毕尽,至使吠声之徒,群肆挦剥,遐哉唐音,永不可复。噫嘻慎之!

王氏根据杜甫诗句不同审美效果,分为三类,并放在唐诗历史发展的语境中加以评论。他所下的评语极为精辟,揭示了杜甫句法创新的精髓,借之来总结本节的句法分析应有画龙点睛的效果。王氏所谈的第一类为秀句、丽句,是盛唐律诗句法的典型的代表,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和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应属于此类。第二类为深句、雄句、老句,是被后人视为出于盛唐而“高于盛唐”,空前绝后的诗句。在本文所讨论诗句之中,杜甫“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四句所显示的正是深、雄、老句的雄浑磅礴的气象。第三类为险句、拙句、累句,是后代“轻浅子弟,往往有薄之者”。杜甫《秋兴》“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应属这类。现以此句为例,补上对险、拙、累句的分析。“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一联乍读上去,的确容易予人用词累赘、结句粗拙、取意险辟的印象。然而,加以仔细的分析,笔者发现此句是诗人独具匠心铸造而成,而诗人造句的过程似乎可重构如下:

第一步:得散文句“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

第二步:为了把2+5散文节奏改造为标准的2+2+3诗歌节奏,将散文句的宾语(香稻余粒、碧梧老枝)倒装,得“香稻余粒鹦鹉啄,碧梧老枝凤凰栖”一联。

第三步:为了又把2+2+3节奏改为4+3节奏,把“粒”和“枝”后移,组成句末的三言段,即“鹦鹉粒”“凤凰枝”。同时,诗人又把“啄”和“栖”前移至第三个字的位置,终得千古名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句。

杜甫如此反复地改变句序,不仅为了节奏韵律的安排,更重要的是感情的表达的需要,传达出诗人所察觉到唐朝鼎盛时期暗含盛极必衰的兆音。对此联的深刻含义,高友工先生的力作《唐诗的魅力》里有精彩的论述。用王世懋的话来说,杜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样所谓的险、拙、累句,读来却“温然其辞,而隐然言外”,故为“千百世无能胜之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