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逆腹式呼吸:修行人都应该学的呼吸方式!

 sheng6xs214daq 2024-04-19 发布于辽宁

逆腹式呼吸法是道家传统的一种调息方法,特别是在内丹修行中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呼吸形式之一。

这种呼吸法广泛应用于道家丹道修行实践中。

逆腹式呼吸:修行人都应该学的呼吸方式!

逆腹式呼吸法的实施旨在调整和增强人体内在的能量流动,以期使内在能量变得更加强大而平衡。

在丹道修行者的实践中,逆腹式呼吸法有助于治疗身体各种疾病,并培养生命能量,通常被称为丹田真气。

通过这种呼吸形式,修行者追求在身体、心灵和能量层面的整体平衡,以促进身心健康和提升灵性境界。

逆腹式呼吸法在道家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实现内在平和与强大的重要工具之一。

“逆腹式呼吸法”是一种特定的呼吸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在吸气时腹部自然内收,而在呼气时小腹自然外鼓。

这种呼吸法要求在实施时舌抵上颚,吸气时小腹收缩,呼气时则慢慢鼓起小腹,追求深、长、细、匀的呼吸过程。

在逆腹式呼吸法中,修行者首先集中精神守住丹田。道家和其他流派对于丹田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整体上都强调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在气息从鼻孔吸入,流经至丹田的过程上。

此外,通过想象浊气从小腹一直向上,从口中呼出,达到深、长、细、匀的呼吸状态。

逆腹式呼吸法在生理学上被称为变容呼吸,具体表现为吸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或稍内凹,横隔肌随之收缩下降,使腹腔容积变小;而呼气时腹肌放松,腹壁隆起,横隔肌上升还原,使腹腔容积变大。相较之下,顺腹式呼吸则是等容呼吸。

逆腹式呼吸法通过改变腹腔容积,在呼吸过程中使腹腔的内容物不是吸入或呼出的空气,而是内在的一种物质,即所谓的“内气”。

逆腹式呼吸:修行人都应该学的呼吸方式!

因此,逆腹式呼吸法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内气的“呼吸”,包括内气的升降和鼓荡。学习逆腹式呼吸法需要长期练习,才能熟练运用。

在练习逆腹式呼吸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领:

  1. 呼气为重点: 逆腹式呼吸法的核心在于呼气,特别强调呼气时的气息要尽量保持时间较长,呼气的过程应该缓慢而均匀。每次呼气都应该尽量深入,修行者需要仔细体会和观察呼气的感觉。在呼吸锻炼中,将“注意呼气”放在首位,确保呼气的细、长、缓、均、深。但同时,呼气要保持自然舒适,不可刻意用力或强求,注重舒适感。
  2. 重心放在小腹: 在呼气时,修行者应将重心集中在小腹,即肚脐眼下一个半大拇指的宽度的地方,即中医所谓的气海穴。引导呼气的气息从鼻子缓慢下沉至小腹气海穴的范围。这个范围应该以气海穴为中心,向四周扩展,随着呼吸锻炼的熟练,这个范围会逐渐加大,甚至涵盖整个腹部。将注意力放在小腹,特别是气海穴范围内,有助于推动体内气机的运行。
  3. 内在能量的建立: 通过持续的以小腹为中心的呼气训练,逐渐调动体内的能量,并使其不断增加。这一过程推动体内气能量逐渐强大,最终形成一股充实而无外延界限的能量团。随着这股能量团的逐渐增大,可以打通道家修行中的任督二脉。任督二脉分别为任脉和督脉,打通这两脉有助于治疗身体的各种疾病,激发身体的潜能,甚至可以调节全身经脉,影响身体各个器官的内在能量。
逆腹式呼吸:修行人都应该学的呼吸方式!
  • 任脉: 从下颌的承浆穴到下体的会阴穴。
  • 督脉: 从口部的龈交穴到背部最下的长强穴。

通过这些要领,修行者可以更有效地进行逆腹式呼吸法的练习,实现身体和内在能量的调和与强化。

  1. 吸气不加引导思维: 逆腹式呼吸法的重点在于呼气,因此在吸气时无需添加任何引导思维。最佳的练习方式是差额呼吸,即将注意力集中在呼气的细、长、缓、均、深上,而对吸气则不加干扰。达到呼气时间长、吸气时间短的效果。如果在吸气时感觉不到特定的思维引导,也可以将感觉集中在鼻子上,以自然吸气为主即可。
  2. 腹部起伏要随自然: 在逆腹式呼吸法中,腹部的起伏应该随着自然的呼吸节奏进行。强调的是将内在气息送到腹部,因此呼吸时胸部和腹部的运动应该是自然而无力的。在练习时,呼气推动体内能量到腹部时,腹部会自然地有些伏起,但这种运动是轻松而无力的。胸部的回缩也应该是自然的,绝不能用力。一切都应该是自然而不受强制的,否则会影响呼吸锻炼的效果。
  3. 练习时的姿势问题: 逆腹式呼吸法可以在坐、卧、立、行的姿势下进行练习,关键是保持身体挺直而自然放松。在这些姿势中,坐姿被认为是最佳的选择。呼吸时建议使用鼻呼鼻吸的方式,有助于在修炼静坐时保持自然呼吸的放松状态。选择舒适的姿势,有助于更好地进行逆腹式呼吸法的练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